◆ 问 ◆ 道 ◆

达 摩 难 陀 博 士

问:再生和转世之间有什么分别?
达摩难陀博士:
你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的问题涉及佛教和兴都教对死后生命的基本哲理。
虽然两个概念都与众生不断的生死轮回(Samsara)(生死循环)有关,但是转世和再生之间有很大的分别。在转世的理论里,个人是由两个实相,即身体和灵魂的组成。
在兴都教里,身体由物质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于死亡时分解,回到原来的状况,然后再循环成为组成其他物质部分的原料。另一方面,个人灵魂(Atman)来自宇宙的创造者(Brahman)。创造后,灵魂就被囚禁在物质的身体内;由于愚痴(Maya),它造业,它的业也决定灵魂于来世将拥有如何的身体(人类,动物或饿鬼)。善业导致诞生在善趣,恶业导致诞生在恶趣。生命的目标是以智慧(Panna)取代愚痴(Maya),致力把灵魂从身体中释放,让灵魂与宇宙创造者(Brahman)再团聚,证获最终的解脱(Mokkha)。
不过,佛教以生死循环(Samsara)和业(Kamma)两个术语,形容人类所造的业导致他陷入不断的流转轮回;促使他造业的是他对“个人”的真正本质的无明。于此,无明的意思是错误地把精神和物质当着个人或自我。被人误认的身体其实不是由物质组成,而是一系列的过程组合——坚固性,流性,暖性和动性。
我们从物理学中知道,所谓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原子组成;归根结底,这些原子只不过是不断流动的能量。无知的心错误地把它当作真实。这解释了为何身体在察觉不出的情形下成长为小孩,成人和老人。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易状态中。另一方面,被人误认为永恒的灵魂,在佛教里被称为心。心也是一个不断变易的受,想,行和识的的过程。
它也是处在变易状态中,因此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两个过程互相影响,制造了个人的幻觉,“个人”实在不存在。
众生无知地认为个人是真实的,以“这是我,这是我的” 思维造业。那些业在川流不息的过程里导致更多的业。
当死亡降临时,身与心分开,但心不会终结——它继续走下去,制造另一个身体,经历另一个生命,死亡;生死循环持续下去。
这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的过程的推动力是渴爱,生存的欲望。虽然有连贯性,因变易定律而“死亡”的有情与“再生”的有情不完全是同一个有情。就好像实际上没有水的实体可以称之为“河”,所谓的“河”是无数的水与珠永无休止地流动着。我们为了方便称它为“河”,虽然实际上如此的东西不存在,因为它总是变易着。
没有一个灵魂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因此,佛教徒说没有转世,只有持续不断的诞生,生命,死亡和再生的循环。当这生存的过程获得静止时,我们称之为涅磐(Nibbana),于此不再会有再生。


问:为何我们一定要再生?
达摩难陀博士:
谢谢你继续对这个课题感兴趣。
佛陀清楚地说,我们再生,而不是转世,因为没有一个灵魂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再成为”一个有情。
简单地说,导致我们再生的原因是我们的渴爱。因无明而有渴爱。只要我们继续迷惑,我们不能停止再生。
当我们讨论十二因缘法(Paticca-samupada)时,这法的主要内容可以详细地以图表方式呈现。在十二因缘法里,我们可清楚地了解一个环节如何导致另一个环节的生起,而那生起的环节接着又导致另一个环节的生起。这整个过程解释了为何我们再生。若要停止再生,我们必须倒转这些环节的程序和消灭“有”或“再生”。当我们消灭无明时,这整个过程可以被制止,如下:——为何有诞生?渴爱心与身(名与色)结合的潜意识过程导致诞生。换句话说,有了这个结合就有诞生。
什么导致名与色的形成?执取的思维导致业趋向的形成,也导致名与色的结合。
什么导致执取?渴爱导致执取。
什么产生渴爱?感受产生渴爱。
什么产生感受?六处与六个目标的触产生感受。
为何有触?六处是触的因。
六处如何生起?因名与色的结合而有六处。
名与色的结合如何生起?因为不活跃或被动心识的出现,而有名与色的结合。
被动的心识如何出现?那是隐伏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如何出现?缘无明,渴爱的另一面,而有业力。
我希望以上简单的回答足以消除你心中的疑问。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法句经338)
得生人道难,生得寿终难,得闻正法难,遇佛出世难。(法句经18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