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法师第一场的心灵关怀讲座是以“关怀病人”为主轴。

 亲 近 善 知 识 



自利利他的实践
天文法师
“心灵关怀”讲座简记
·

整理|张泽龙     摄影|莫师兄 

·

何谓心灵关怀心灵关怀与临终关怀有何区别?佛教的心灵关怀重点在哪?多年来一直关注在“灵性关怀”的天文法师,日前办了两场 “心灵关怀”讲座,以让公众对心灵关怀有更多的认识与认知。现特整理以飨读者:

出席心灵关怀的讲座的观众还蛮踊跃。

第一场主题:关怀病人

天文法师表示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密切,好的心灵会帮助身体的健康,而在医疗保健,心灵关怀意味着照顾整个人,不仅仅是病人的疾病而已。

至于问及谁需要心灵关怀?法师表示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得病,都有成为“病人”的可能,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灵关怀。

法师先分享“全人照顾”(由身,心,社,灵组成)的具体内容:“身”——身体交由医务人员处理;“心”——病人会有害怕,担心与无助等情绪,需要被引导疏导;“社”——病人希望有人探望或慰问,因此社会大众的参与能提供整体力量,不会觉得过于孤独;“灵”——不只局限于宗教,包括大自然或音乐等媒介,以病人需要的“灵性”为前提,协助病人渡过难关。

天文法师继而分享心灵关怀的过程,基调是“以人为本”和“以病为师”。

第一:确认病人的需求与资源:照顾者要从病人的角度切入,避免 “理所当然”或“自以为是”的态度,更要避免道德绑架;第二:了解病人的具体需求:照顾者需了解病人的真正与实际需求;第三:制定病人的心灵关怀计划:当了解病人的需求后,就能拟定一套适合对方的关怀架构;第四:提供心灵关怀:具体的进入实践心灵关怀的层面;第五:评估所提供的心灵关怀:照顾者需不时对病人提供心灵关怀后作评估,以便能适当作出调整,更能有效率的帮助病人。

观众踊跃的提问,参与度相当高。

天文法师引用佛陀的教诲:“身苦心不苦”,他希望病人能学习只受第一支箭(身苦),避免受第二支箭(心苦),只是我们一般人是“身苦心又苦”。心要能超越,需要有佛法的智慧作为引导。不过他强调每个人对病痛的承受度都不一样,需个人化来处理。

天文法师引述《增壹阿含经》的典故来分析,病人无法康复的五项原因:1:病人没有选择适当的饮食;2:不依照适当的时间进食;3:不看医生也不服用药物;4:心中常怀忧惧又喜嗔恼;5:不能慈心对待照顾自己的人。反之,若病人用以下五种态度来处理,身体会容易康复。1:病人选择适当的饮食;2:依照适当的时间进食;3:看医生也服用药物;4:心中常怀喜悦;5:以慈心对待照顾自己的人。

另天文法师再依据《增壹阿含经》经典分享,若照顾者用以下五种方法照顾病人,则病人无法早日康复:1:无法分辨何谓良药;2:起了懈怠之心,没有积极照顾病患;3:常起憎恨心,又贪着睡眠;4:乃至于因为贪爱饮食的缘故而照顾病人;5:不以善言宽慰病人,不以佛法供养病患,也不跟病人交谈。反之,若照顾者用以下五种态度照顾病患,则病患较易康复。1:若看护者能分辨良药;2:主动积极照顾病患,不懈怠放逸,比病人早起,等病人安睡后才休息;3:乐于与病人交谈,不贪好睡眠;4:同时以佛法供养病人,且不贪着饮食;5:能为病人说法,安慰病患。

法师形容心灵关怀必须要落实到实践的层面,不过先明白理论与技巧是需要的,如此才能善用善巧方便帮助病患。

他强调:“心灵关怀也是一种修行”。照顾者不是要改变病人,在照顾病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是一种内观的修学。

讲座会结束后,天文法师与出席者来个大合照。

第二场主题:关怀照顾者

天文法师首先提到照顾者应保有的心态,要了解不是去解决病人的问题,是互相学习的互动。

他提到照顾者其实面对的压力也非常大,除了面对病人,他也要处理自身在生活与经济上的压力。若家里成员无法协助,单独照顾会更疲惫,而往往过度的消耗,会导致情绪焦虑或陷入如何持续照顾的迷惘。

因此天文法师分享以下六项照顾者的心灵原则:1:照顾好自己:要有一段时间让自己抽离稍作休息充电,否则会造成两者的关系不好,甚至会“虐待”病人,不只是肌体,有时是语言或态度上的暴力。2:专注于照顾,而不是治愈:照顾者要明白自己的角色不是医务人员,只需扮演好照顾的角色,对病人不能有太多的期望;3:活在当下:尽量把心态摆放在当下此刻,老老实实的陪伴;4:适当的表达你的感受:照顾病人会产生无数复杂的感受,要懂得适度的表达,不要压抑;5:在照顾过程中寻找意义:师父分享某案例,有位照顾者与母亲关系不好,所以过程非常辛苦,但当医生表示母亲只剩一个月寿命时,照顾者开始改变心态,学习珍惜,彼此关系获改善。因此要在学习照顾中找到意义;6:明白一切都没有对错:明白事情的发生皆有其因缘,不要内疚,学习接受,就可减少遗憾。

天文法师提到照顾者一般会用三种面向或姿态来面对病患:第一:帮助:照顾者会站在高的地位,以优越感来照顾对方;第二:修复:也是站在较高的姿态,认为病人处于破碎凌乱的位置,需要你来为他修复重整;第三:服务:天文法师提醒照顾者也要避免以过低的态度来面对病人,一旦辛苦付出,但病人不体谅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就会委屈或生气,导致帮助变成了伤害。他认为最好的姿态是对等与平等的,彼此互相成就。

天文法师长期关注在心灵关怀的生死教育上。

最后法师谈到照顾者与病人间的关系与理解。他表示病人有时会对自己过于苛刻,或采取放弃的态度,不愿对家人或朋友倾诉,当中或是放不下身段或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尤其是年轻的病患会一直追问:为什么是我?他们会选择封闭自己。一些有信仰的信众也会责怪神明或埋怨佛菩萨不保佑。

他强调照顾者与病人间的关系需要连接,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四道人生”——就是道谢,道歉,道爱跟道别。他分享有些人不愿意开口言谢;有些人虽道歉但没有诚意,心不甘情不愿;有些人不习惯言爱;而当中最困难的就是告别。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慢慢进入状况。

法师从照顾者与病人间的关系与理解中,延伸到“意义与目的”,就是两者都需学习找到生命的意义,如此整个心灵关怀就会取得双赢的局面。法师强调心灵关怀其实是修行的途径,从中可达致佛教的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层次,通过心灵关怀的慈悲精神,发挥“自利利他”的精神,当中借用“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与力量,最终到达“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的境地。不过法师补充,若病人没建立往生极乐净土的意愿,则需以病人的需求为主,不可勉强。

法师在讲座结束前以孔雀为举例,它们专门吃有毒的东西,但却能够成功转化,使其尾巴与身上的羽毛更美丽灿烂。我们也一样,若面对逆境没被打到,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这就是“逆增上缘”,而整个心灵关怀都是以“菩提心”为引导。

法师最后介绍了即将开课的“初级佛教心灵关怀”的课程大纲:1.自我觉察;2.沟通与倾听;3.如何陪伴,认识心里需求和心灵关怀;4.访视——之前和之后。

最终,两场讲座在法喜下宣告圆满结束。

心灵关怀注重“全人照顾”,包括身,心,社,灵四个层面。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想 看 更 多 ?

欢 迎 订 阅 《慈悲》121期

阅 读 全 文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