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泰分享道,卫塞节不仅是纪念佛陀的重要日子,更是多元佛教传承的交汇点。

 亲 近 善 知 识 



陈荣泰:
婆罗浮屠
盏盏心灯
照亮世界
·

道和     摄影|普普 

·

婆罗浮屠的卫塞节,

不仅是一场宗教盛会,

更是一曲人间大爱的史诗,

映照世人的心灵深处。

婆罗浮屠充盈着佛陀2500年前留下的慈悲加持,唤醒和引领人们走向解脱之道。

婆罗浮屠(Borobudur),作为佛教建筑的巅峰之作,世界最大的佛寺,深刻体现了佛教哲学与艺术的融合。

它是壮严无比的坛城,也有人传说它是一朵湖中绽放的莲花。

这座位于印尼爪哇中部的雄伟佛塔,建于公元8至9世纪之间,由夏连特拉王朝兴建,目的在于彰显佛法的伟大,并作为佛教徒的修行中心。

婆罗浮屠是一座独特而宏伟的佛教建筑,以象征性的坛城结构著称。其整体设计体现了佛教宇宙观,将宇宙的结构与修行者的精神修持路径紧密结合。


从凡间逐步迈向觉悟

婆罗浮屠的建筑由九层组成,象征修行者从凡间逐步迈向觉悟的过程。底部的正方形基座代表世俗的欲界,是众生沉迷于烦恼的领域;中间的圆形平台象征色界,修行者逐渐远离欲望,迈向清净的状态;最顶端的佛塔则象征无色界,即超越一切形相与执着的究竟境界。

此外,婆罗浮屠的浮雕艺术也以坛城结构为核心,记录了《佛本生经》与《法华经》的故事,为修行者提供灵性的指引。其中心大佛塔象征佛陀的无上智慧,环绕的72座小佛塔与佛像则展现圆融与和谐的境界,构成了庄严的佛教象征意涵。

这座建筑不仅是宗教修行的场所,更是一座三维的坛城,将人类精神升华的理念完美体现于石雕艺术与建筑之中。

然而,这座辉煌的建筑也曾历经沧桑。公元10世纪左右,由于爪哇中部的火山频繁喷发,婆罗浮屠一度被火山灰埋没,随后渐渐被丛林所掩盖。它的光辉被掩藏了数百年,直至19世纪,才在英国殖民时期被重新发现并展开修复工作。

婆罗浮屠的历史见证了佛教的兴衰与文化交流。它不仅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成为世界遗产,吸引全球无数人前来朝圣与探索。

然而,每年在这座古老的佛教圣地举行的卫塞节,无疑是最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盛事之一。这场盛大的庆典每年吸引超过万名信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在婆罗浮屠的卫塞节庆典中,取圣水和圣火的仪式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庆典鼓励年轻人学佛

陈荣泰 (Tanto Soegito Harsono), 身为印尼华侨,也是印尼爪哇中部Walubi佛教组织的主席,每一年都会参与策划,倾心促成这场盛典,让佛法的光辉普照世人。

印尼佛教徒代表组织(WALUBI)成立于1978年,是印尼佛教徒宗教组织的共同平台,包括佛教宗教议会、佛教宗教机构、僧伽理事会、荣誉机构及以佛教精神为基础的社会团体。

他分享道,卫塞节不仅是纪念佛陀的重要日子,更是多元佛教传承的交汇点。在盛典中,小乘、大乘、金刚乘的僧侣轮流念诵经文,以祈求世界和平,忆念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在婆罗浮屠的卫塞节庆典中,取圣水和圣火的仪式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圣水取自翁布尔泉(Umbul Jumprit),位于中爪哇省的Jumprit地区。

这泉水被视为纯净与谦卑的象征,僧侣们将其收集后,带至门杜寺(MendutTemple)和婆罗浮屠寺庙,供奉并祝福参与者。

圣火则来自Mrapen的天然永恒火种(ApiAbadi Mrapen),位于中爪哇省Purwodadi区的Grobogan村。

这是一处天然形成的永不熄灭的火焰,象征光明、正能量和爱心。

僧侣们在卫塞节前一天的早晨前往取火,将圣火带至门杜寺,最终护送至婆罗浮屠,完成卫塞节的主要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增添了庆典的庄严氛围,也深刻体现了佛教徒对光明与智慧的追求。

卫塞节不仅是纪念佛陀的重要日子,更是多元佛教传承的交汇点。

五百医生参与义诊

色彩缤纷的花车装饰着好大好大的莲花、佛像与象征佛教经典的图案,缓缓穿过婆罗浮屠,犹如一幅流动的艺术画卷,吸引数千人驻足欣赏。

除此之外,五百名来自各地的医生和护士自愿参与义诊活动,为民众提供免费的牙齿、眼科及一般疾病检查,展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梵音悠扬,经咒回荡四方。此时的婆罗浮屠充盈着佛陀2500年前留下的慈悲加持,唤醒和引领人们走向解脱之道。

在卫塞之夜,数以千计的孔明灯缓缓升空,点亮婆罗浮屠的夜空,为观众献上一场壮丽绝伦的光影盛宴,温暖每一颗心灵。

据说婆罗浮屠的孔明灯放飞传统始于1966年,后来演变为卫塞天灯节——这场盛会被视为数日庆典与仪式后的压轴,象征佛法的智慧之光,驱散无明,指引众生前行的道路。

陈荣泰居士特别提到,庆典亦着重鼓励年轻人学佛,让佛法的薪火代代相传,成为未来社会的智慧之源。

婆罗浮屠的卫塞节,不仅是一场宗教盛会,更是一曲人间大爱的史诗,映照世人的心灵深处。

陈荣泰居士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婆罗浮屠每天凌晨七点至九点特别免费开放,供佛教徒或有意修持的人入内静心打坐或诵经。然而,此时段内不允许攀爬至顶层,但诚心修行者可在底层的露天静心区专注修持,享受宁静氛围。

他表示,当他有空或心情不佳时,经常选择在这段时间前往婆罗浮屠,静心打坐或诵念咒语,以平复心灵。

不难想像,晨光微透,他一人安坐于婆罗浮屠,周围千佛慈颜相伴,在天地之间,闭目禅坐,杂念逐渐散去,风轻云淡,那是何等美丽和幸福的画面!?

且让我们默默许下心愿,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能置身婆罗浮屠,与万人齐聚一堂,共庆卫塞佳节;点燃一盏盏承载菩提心愿的孔明灯,放飞天际,照亮自心,照亮世界。

永不熄灭的火焰,象征光明、正能量和爱心。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想 看 更 多 ?

欢 迎 订 阅 《慈悲》123期

阅 读 全 文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