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愿慈怀之家”院长杨宝美与“无语良师学院”创办人陈庆华教授将经过火化后的杨桂英骨灰,在专区内植入土坑里,随后覆盖上草皮即圆满。

 生 命 的 故 事 



遗憾,
化为滋养生命
的沃土

·

文 · 如一 图片提供 · “净愿慈怀之家”

·

在告别中,练习放下执爱,从中提炼慈悲与智慧,转化不舍的情执为利他的愿心,“净愿慈怀之家”首宗植存葬的逝者是无语良师:杨桂英,她将遗憾化为滋养生命的沃土。

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课,也是一期生命的最后告别,如何在告别时心无挂碍?

“净愿慈怀之家”首宗植存葬的逝者是无语良师:杨桂英,在短短的约30分钟内,由“净愿慈怀之家”的院长杨宝美与“无语良师学院”的志工们的陪伴下,将经过火化后的杨桂英骨灰,在专区内植入土坑里,随后覆盖上草皮即圆满,不做永久的设施,也不作任何记号、不放进骨灰塔,亦不立碑、不造坟。 此外也不进行任何宗教仪式, 有关土地会进行轮耕的方式,达致永续的概念。

所谓植存,就是当人离世后,以火化的方式将大体化成骨灰,骨灰再进行研磨处理,之后将骨灰植入植存土坑里再覆盖表草土。“无语良师学院”让无语良师除了土葬、火化,及海葬之外,近期多了一个回归自然的骨灰处理选项:植存。


所谓植存,就是当人离世后,以火化的方式将大体化成骨灰,骨灰再进行研磨处理,之后将骨灰植入植存土坑里再覆盖表草土。尘归尘,土归土,回归大地。

在告别中,练习放下执爱,从中提炼慈悲与智慧,转化不舍的情执为利他的愿心,超越了爱别离的苦。

“净愿慈怀之家”院长杨宝美指出,院友杨桂英友善却内向,曾担任家庭女佣。虽然终身未婚且性格低调,但她与家人关系密切,她最难忘的回忆是协助照顾弟弟的两个孩子以及表亲的三个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喜悦。

杨桂英因在家中跌倒而被诊断为第四期骨癌,自布城国家癌症中心出院后,她被转入“净愿慈怀之家”接受照护。在每年的卫塞节庆典,“净愿慈怀之家”皆安排院友们浴佛,她十分欢喜和感恩,随后接受皈依,成为虔诚的佛弟子。

翻阅她过去的病史,除乳癌外并无显著问题,乳癌最终转移至骨骼,引起病理性骨折,家中亦有癌症病史,其父亲因胃癌去世。


“无语良师学院”为杨桂英举办感恩追思会。

“无语良师学院”让无语良师除了土葬、火化,及海葬之外,近期多了一个回归自然的骨灰处理选项:植存。

随着“净愿慈怀之家”志工们的陪伴与接引,她渐渐走向佛法,转化来不及道别的遗憾,成为精进修行的动力。

在“净愿慈怀之家”的建议及兄妹的支持下,杨桂英决定成为一名无语良师。她与医学生及无语良师学院的成员见面,目睹其他捐献者受到的关怀后,心中感到安心,并意识到无语良师对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在过程中她仍需一些鼓励与安慰,但她最终在这个决定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愿意为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桂英于2024年6月15日离世,享年77岁,“净愿慈怀之家”院长杨宝美说,这是“净愿”为癌末院友往生后首次用植存方式圆满人生。杨桂英的最终心愿是,在完成无语良师的使命后,将遗体火化,并将骨灰植存,象征她回归自然,也体现她安静、奉献精神和她希望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美好记忆,将遗憾化为滋养生命的沃土,尘归尘,土归土,回归大地。

在“净愿慈怀之家”的建议及兄妹的支持下,杨桂英决定成为一名无语良师。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