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鸣分享学佛让她的心比较平稳平静。
| 慈 悲 特 稿 |
生活要有美
学佛随因缘
——走访“佛教艺术工作者”
张凤鸣居士
·
文·黎家响 | 摄影·鱼目
(画作由受访者提供)
·
凤鸣表示学佛最好的功用与最大的受惠,就是面对焦虑烦恼的时候,心经过调适后会容易安定,思路会比较清晰光明。“我不敢说‘绝处逢生’,但经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会。”
因缘果真不可思议:这回受访的张凤鸣居士其实是我中学的学姐,更是同班同学的姐姐。但从未讲过一句话。若干年后,在佛教的一些活动场面遇见她,仅是点头示意,但同样没什么交流。这回出席“马中建交50周年水墨画联展”,她是其中一位联展画家,因此造就了访问的因缘。第一次与她谈得不亦乐乎,也“诞生”了这篇访问稿……
张凤鸣居士擅长舞台设计,室内设计,摄影,海报设计以及排版文宣。最近才晓得,原来她也能绘画。虽然对蛮多艺术文化都有涉猎,但性格低调,不喜欢张扬的她,认为自己不很有研究,只是一直不断地努力与学习。探索写意、工笔、壁画的相互交源????。
生命有两位贵人很重要
询问她当初走入佛教艺术创作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喜欢不断学习不同的艺术创作,想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呈现我的不同感受。每一个时期,我都会喜欢学习不一样的东西,也希望能用不同的载体或媒介来留住 ‘艺术的美’。”
她强调:“对我而言,美很重要,美在生活里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懂得欣赏美的人,生活会比较平和喜悦。”她希望其作品能够带给对方美的感觉,能让人起喜悦之心。当然她也认同各类的艺术创作,都具“文以载道”的功能——传递当中的信息与意涵。

她感谢佛菩萨的加持,让她能感受到加持的力量,让心安稳。好比她一幅水墨观音。
她笑言自身的艺术创作皆是“随顺因缘”——一切顺其自然,包括学佛路程也如此。所以若有人问她:是不是通过艺术创作来修行,还是将修行带入艺术创作?“我本身很难也无法回答,只能说一切都顺其自然。”但从事佛画艺術,確實讓人靜下心來
沉浸佛教艺术世界中,总被佛菩萨庄严法相牵引,一心一意透过多方面的学习,致力于佛像绘画,亦深感为修行的一则法门。
张凤鸣分享在四岁就开始学画,启蒙老师是谢玉谦老师,而因缘来自父亲张子良。父亲是位艺术家,国内出名的摄影家,也喜欢绘画。四岁时,父亲在绘画,她在旁边“捣乱”与“添乱”——在颜色盘乱挤颜色。于是父亲就干脆叫她一起来绘画,送她去学画。
她曾经跟随过很多老师学画,包括锺正山老师。“但总觉得很惭愧,因为创业开设计公司,手上工作很忙,一直都没时间好好地绘画,所以每次碰上学画的老师,都会尽量闪开,因为感觉很尴尬。”后来由于没做全职,做“自由工作者”,开始有了“Me Time”,有了空闲,比较自由,所以再重新执起画笔。
凤鸣还擅长做室内设计,本身曾参与与策划好几个佛教道场的文化或纪念馆。如:鹤鸣寺的大殿,三慧讲堂竺摩长老教育中心的文物馆,以及普照寺佛教文物馆等。
张凤鸣本身与佛教艺术结缘来自舞台设计,最早的因缘是菩提工作坊的《称赞如来系列》。身为艺术总监,一手包办舞台设计,海报设计,文宣与场地等事项。而她的态度是:当下有什么因缘就随顺因缘,而这种因缘往往会不断地互相连结,导致她与佛教道场的因缘越来越深。“我最主要是‘心中有感动’,心生欢喜,参与的当下很欢喜,也希望能让对方生起欢喜心,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

张凤鸣本身与佛教艺术结缘来自舞台设计,最早的因缘是菩提工作坊的《称赞如来系列》。
由于工作上需提笨重的器具,长期下来造成劳损,导致右手受伤,经常疼痛,无法入眠,尝试了无数的正统与坊间的治疗都没多大疗效。过后有人介绍去普门精舍找空平法师治疗,结果大有改善,她非常感恩,而空平法师也是她的皈依师。空平法师一直鼓励她在艺术领域不断进修与提升,让她的艺术创作能继续保温。
后来的因缘——在工地跌伤了脚,韧带断了,必须动手术。因为她独居,行动不方便无法自行照顾,因法师慈悲让我在普门精舍挂单。那时刚好精舍旁的新庙在启建,她也提供设计上的帮忙。她非常感谢这段因缘。在休养期间,空平法师建议她每天固定做一些功课,就是颂《金刚经》与《药师经》,而这习惯一直保持下来。
因为参与佛教的工作,凤鸣本身也知道自身的佛学基础不足,需要加强。“因为我本身学佛的过程不很系统,并且是从佛教艺术切入,有自己的局限。MEO期间加紧报读系统课程。
脚伤休养的时候,由于没有办法服务原本的客户,导致客户逐渐流失,但也因此提供了 “MeTime”的黄金时刻。那时刚好台湾的道顺法师在马来西亚带佛画工作坊,她报名参加,学画佛菩萨画像。兜兜转转了一段岁月,凤鸣再度畅泳在绘画的艺术海洋……
凤鸣分享学佛让她的心比较平稳平静。“当困难与烦恼来的时候,我就会画一张菩萨画像,慢慢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安定的感觉,心就会安定下来。”

皮影戏很早就存在于中亚或印度,而中国汉朝也有记载,而画中的皮影戏的面貌参考自吉兰丹样式。
她表示学佛最好的功用与最大的受惠,就是面对焦虑烦恼的时候,心经过调适后会容易安定,思路会比较清晰光明。“我不敢说‘绝处逢生’,但经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会。”
她表示生活是不断流动与变幻,无论快乐或悲伤都不会永远固定不变,因生命是无常的。她感谢佛菩萨的加持,让她能感受到加持的力量,让心安稳。好比她一幅水墨观音,题为:现身度化,千处祈求千处应,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通常烦恼来的时候,我会稍微静坐,调整呼吸,专注圣号,过后,心会比较平稳“。画画时持保環境安静,内心清静,画前調整呼吸,端身正坐,意不散亂,先持佛菩薩聖號。下筆放鬆,線條随呼吸,觀想憶念佛菩薩慈悲,她表示调呼吸非常重要,她甚至直言:可以从对方的画作里,感受到对方的呼吸顺不顺畅。而她本身的经验,若呼吸顺畅,绘画与过程会比较顺畅投入。
“我的生命有两位贵人很重要:一位是皈依师空平法师,她不断鼓励与扶持我走在艺术创作上;另一位则是道顺法师,她教导我如何掌握画菩萨佛像的要诀!”
性格豪爽的张凤鸣居士很谦虚,一直强调本身在学佛上没什么功夫,但从她的画作与对谈上,能感受到她有其自身的学佛体验,就如她的艺术创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jpg?v=1741529834366)
曾参与与策划好几个佛教道场的文化馆如普照寺佛教文物馆。
想 看 更 多 ?
欢 迎 订 阅 《慈悲》123期
阅 读 全 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