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沙道院校校长─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

 慈 悲 专 题 


菩萨道上不期而遇梵文
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
从远东
一座寺庙开始
·

文·净筠  摄影·净筠

(部份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为了修习梵文佛法,他的足迹从意大利开始出发,遍布了英国、印度、德国、泰国等地,好奇他倾向于汉传、藏传还是南传? 对此,他的回应是:“我试着不偏向某一派别。”


这个午后,在吉隆坡举行的《梵文佛教简介》讲座前,与主讲者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Dr. Mattia Salvini)寒暄数句,轻声细语的他在后来讲谈中,念起某段梵文,感觉就像在唱歌。

眼前的他拥有英国伦敦东方与非洲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佛教研究博士学位,目前为泰国国际佛教大学(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沙道(Sadao)院校校长。

过去许多年来,他不仅通过钻研梵文(Sanskrit)来修习佛法,同时通晓巴利文(Pāḷi)、藏文和英文,亦精通意大利文、法文和印地文,以及身在泰国,也学会了以泰语作沟通。

小时候,他也学过一段时间的中文,但是,目前优先要做的是学好梵文和藏文,“也不知道将来是否会再次开始学习中文。”这就是一个沉浸在浩瀚语言和语文世界里的博士。

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拥有安纳托利亚(Anatolian)与巴尔干(Balkan)血统,“你可以说我是奥斯曼(Ottoman)的‘遗迹’之一。”他成长于意大利佛罗伦萨(Florence)邻近小镇。


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是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人生中首次造访的佛教寺庙,他把1989年农历新年首访和2024年再访的情景永远定格在镜头里。

殊不知,像他这样一个来自欧洲小镇的小孩子,人生第一次接触佛法是在念小学时,“当时,我是通过意大利文学习佛法;后来,升上中学时,在新加坡透过英语再次接触佛法。”

“之后也通过梵文和日文接触到佛教。”那是什么触动了小小的他对佛教产生兴趣呢?“当中有很多因素,包括:文字、图像等,但主要是直接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可能性。。”

他原本想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件和轶事作为佐证,但他觉得,老想着这样并不太有帮助,因为最重要的因缘,可能比他能叙述的任何事物都更加微妙。


首度到东南亚首次访寺庙

那就说一说在意大利长大的他,学习佛法过程中遇过哪些语言或文化障碍。他坦言,主要的语言障碍是不懂梵文,其他明显的障碍则有一些人的劝阻,以及本身缺乏经济保障。

“不过,我天生有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性格,所以,某种程度上反而帮助了我。我理应感谢那些障碍。”直至12岁那年,有个亲戚在新加坡举办婚礼,他首度造访东南亚。

除了很喜欢新国之外,他还参观了佛牙寺龙华院(The 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这是我首次参观佛教寺庙。”此番东南亚行令他的兴趣再次被唤起。

那是因为他有机会从同行人那里听到关于佛教的介绍,这使得他接下来的青少年时期,对佛法的求知越来越浓厚。此行之后,他计划完成初中,然后开始升上高中。

他与西藏喇嘛伐金德拉希拉德瓦惹上师的合影。

“我甚至希望可以搬到新加坡上中学,但父母不同意未能如愿。当时,我误以为在新加坡生活会比在意大利更少修规、更多自由。若我真的住在那里,我想可能会被鞭打,且是活该的。”

只是,在往后修习佛法后,他成为了一个更有纪律的人,“当然,这个标准很低。”

“坦白说,我原是个无条理、没效率的人。庆幸有个非常仁慈的上师,把整洁(他整洁得令人惊叹)根植于我心,他同时拥有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他极其健康),以及简朴生活方式。”

当然,他也意识到,最重要的纪律是保持对三宝的正念,还要每天不间断地修行,“这么一来,其他事情都是相对次要的细节了,而佛教修行可以适应于许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佛法尤其大大改善了他的人际关系,他解释,当关系处得不好时,他不再过于在意;当关系处得很好时,他也不会欣喜若狂,“我也不再期望家人等,一定会以友好方式对待我。”

“每个人都有自身痛苦与佛性,其内心世界远不止于他们与某个特定人之间的具体关系所展现出来的。”他解释,我们通常会根据一个人与我们的互动方式来形成对方的印象。

“但是,这只是对另一个人生活的非常有限的视角。如果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看到同一个人,可能会发现他们完全不同的其他面向,而这些是我们无法想像的。”

这是位于曼谷北方近郊的陶瓷岛(Koh Kret)上,一座古老且主要的孟族风格寺庙─波拉玛依卡瓦斯寺(Wat Poramai Yikawat),这座寺庙是社区的中心,甚至成为了岛上举行孟族传统仪式的地方。

他认为,因着个人认知有限而引致过度沮丧并非双赢局面,它只会加剧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因此,至少我知道,当我烦恼或不安时,这只是个可笑的错误,这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现, 而不是一个健康反应。”这种情况可能仍然会发生,但对他而言,不会变得难以承受。

那么,当面临挫折或压力时,哪些佛教教义对他起到了莫大帮助呢?他提及是自己从上师那里得到的日常修持,这些都时刻提醒着他一件事,即是压力是心的产物,挫折也是心的产物。

“我应该继续修行,忘掉压力和挫折。”在修习佛法过程中,他有否体验到了快乐或惊讶的时刻?“太多了!特别是与我的老师有关的时刻。”


梵文拥有优美的文学性

“比如:找到他们,或者后来理解到某些我当时没有领悟的重要教义。”这就像他当初第一次接触梵文时,相当惊讶竟然存在“tathatā’”这个辞汇,“它表达‘现实’。”

然而,他指出,其表达方式与英文中的 “reality”截然不同,“它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来传达此概念。”也因着这份因缘,令到他一头钻入梵文这古老文字的天地里。

“我正在学习梵文。”问及何时有感用梵文修习佛法是种必要时,他表示老早就感觉到有此必要了。他声称,自己特别喜欢梵文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它是佛教教义的原始语言之一。”

据他说,其他形式的印度哲学也可以通过梵文学习,“我认为,这么做很有帮助。”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梵文拥有优美的文学性,并与丰富的音乐传统以及许多其他知识分支相关联。

“梵文具有惊人清晰性、优雅度,以及无限的共鸣。”在他看来,即使只学习屈指可数的梵语单词,也能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难怪佛教大多数的咒语都是梵文,且无法翻译的。”

看似法喜充满的学习,那么,他有喜欢的佛经或故事吗?他不假思索答道:“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呀。”尽管如此,他还是重点提到了《心经》,“许多年前,我开始每天都念诵它。”

这是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前往五台山时拍下标志性塔院寺,如今的大白塔是元代所建,尼泊尔匠师阿尼哥(Anige)主导设计和修建的作品。

言及于此,他提到了其西藏喇嘛伐金德拉希拉德瓦惹上师(Guru Vāgindra Śīladhvaja),“也许他强调《心经》高于一切,他所教导的一切都与《心经》连结在一起。”

“我想,一个人读《心经》数百万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意义。”题外话,这位上师正是经常用藏文和梵文交替教授他的导师,他笑说,旁人对两人的对话总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

在法悦无边的学佛路上中,这是否有改变了他对幸福的定义呢?他坦白地说,对此不太确定。

“如果可以定义的话,那还是幸福吗?对我来说,这听起来更像是痛苦。”是的,幸福取决于当下内心的感受和觉悟,这也算是对幸福的毫无执着,也佐证了一种平和、无执的修行态度。

至于佛教于他是一种信仰、一种哲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他而言,这难以界定,因为所有这些词汇都源自与佛教截然不同的传统,况且不同人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其意涵几乎完全不同。

“例如,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取决于其所信仰的哲学。因此,如果一个人信仰佛教,他就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为符合八正道。”

为了修习梵文佛法,他的足迹从意大利开始出发,遍布了英国、印度、德国、泰国等地,好奇他倾向于汉传、藏传还是南传? 对此,他的回应是:“我试着不偏向某一派别。”

“以梵文佛教来说,它涵盖了以上所有内容,除了上座部阿毗达磨(Theravāda Abhidhamma)。以梵文形式存在的声闻教法更多地偏向于毗婆沙宗(Vaibhāṣika)和经量部(Sautrāntika)。”   

“我既然信的是梵传佛教,那就不能偏向某一宗派了。”他指出,这三个佛教传统都非常广博且多面化,“如果超越一些常见刻板印象,它们包含许多相同要素,只是着重点有所不同。”

“例如,巴利语系传统也使用咒语,并包含观想修行,这些人们通常不会与它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山之一的五台山是供奉文殊菩萨的殊胜道场,五座山峰各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法像,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佛教信仰的核心场所的寺庙到核心经文,他通过佛法提升自身智慧和境界,如今,马提亚萨尔维尼博士还通过大学给学生的传授,从而弘场佛法。


进寺庙藉身语意表达恭敬

打从走过佛牙寺之后,时至今日,他可能已经拜访了数百个寺庙。他指出,其中有位于南印度比拉库佩(Bylakuppe)、尼泊尔杨勒索(Yanglesho)与布达(Boudha)的西藏寺院。

“这些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们与我的上师息息相关,我曾与他们一起待在这些地方。此外,中国山西五台山也绝对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泰国有许多寺庙也极为非凡,无论是著名还是一些不太知名的寺庙。”他特别提到佛统府(Nakhon Pathom),这是泰国古老城市, 也是印度佛教传入泰国且最早开始弘扬佛法的所在,他不解地问道:“奇怪为何造访的人相对较少。”

当被问到寺庙在过去与现在的角色是否有分别,他回答说:“寺庙是供奉三宝的圣地,同时也是僧团开展共修活动的空间,今天寺庙的意义与五百万年前的意义是一样的。”

对于参观寺庙时,人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他则说,若参观者非佛教徒,他们只需足够尊重,以免伤害他人的感情。此外,他们的心态将完全取决于参观动机。

“若参观者是佛教徒,进寺庙主要是藉由身、语、意对三宝表达恭敬。佛教徒应该理解到,既然已经受了皈依戒,那么,这样的心态才与皈依戒相契合。”

“特别是不要像游客般去寺庙,应该保持礼仪和庄重,因为佛教徒在寺庙中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对佛教的看法。”从一个欧洲小镇男孩到泰国佛教大学副教授,他始终对佛教保持热爱、持续探索。

(待续)

五台山东台顶的望海寺供奉的是聪明文殊菩萨。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想 看 更 多 ?

欢 迎 订 阅 《慈悲》123期

阅 读 全 文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