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山师父在访谈中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与养心的体验。 

 慈 悲 专 题 



养生先养心
放下即空明
——走访梅门平甩功创办人
李凤山师父
·

采访| 张泽龙   图片提供| 郑振豪 

·


李凤山师父的愿景是世界能走向“大同世界”。他强调每个人应先从自身的心性开始修,修好自己,当具备能力时,才能圆满他人,帮助他人如愿以偿 。

阔别多年,李凤山师父因梅门马来西亚道场开幕而重临都门,因此难得因缘,特走访李凤山师父,谈关于养生、修心以及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的议题……

第一道问题先询问李凤山师父,现代人身心压力大兼饮食习惯不好导致病痛多,市面上有许多保健养生运动,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运动?

李凤山师父认同现代人普遍面对因身心不适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因此选择适合的养生运动至关重要。“我爱好武术,但也目睹许多练武的人最后因受伤导致身体出状况,深觉可惜。”他觉得应该有一种套功法适宜男女老少,于是他一直大力推动与弘扬“平甩功”。

他强调平甩功简单易学,适合所有年龄层。“习平甩功很容易操练,只要身体保持中正平衡,规律的甩动,呼吸自然,就能把人的‘心气神’带动起来。小孩可练,老人可练,病人也可以练,是极好的养生功法。”

他比喻有句成语“千篇一律”,而平甩功则反过来是“一律千篇”:一直重复律动的动作就能轻松排毒,促进气血循环,从而解决健康问题。所以他把平甩叫做“一炁(气)流行”,过后则能“一切顺利”。

一众来自各国的学员趁此难得因缘与李凤山师父合照。 

询问李凤山师父,练平甩有些人会面对“换境现象”的排毒反应,而产生害怕与担心,应如何以正确态度去面对不适反应?

李凤山师父表示面对排毒反应,练平甩的人心态上要保有“喜出望内,欣喜若定,恩泽感应”的观念与心态来面对:

喜出望内:练平甩不能“喜出望外”,要“喜出望内”,心情要保持喜悦,要往内观察。

欣喜若定:面对任何反应,心要保持喜悦,心境与心态要保持稳定。

恩泽感应:如果想得到好的感应,要先学会感恩,因感恩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恩惠感激的心将把这股力量传播出去,其感应不可思议。

“所谓排毒反应其实是好的成效,当中包含‘排除’,‘补充’,‘平衡’,还有‘化解’。化解后就会让人身心平衡,内外平衡,上下平衡,左右平衡,这对身心康复会带来好处。”

在练“平甩功”中,放松是关键。李凤山师父提出“放松,放心,放下”的要诀,并强调它们之间的连贯性:若无法放松,先要放心;若能放下,则身心更容易放松。

“越能够放下的人就越能提得起,同理,越能提得起的人就越能放下。当我们到达彻底的放下,内在就会产生一种直觉,一种空明的感觉。”

他表示当我们达到“无争”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老子所讲的“无为”,“无为”就是“无中生有”,或明白佛教所讲的“真空”,就能“空中生妙”了。


现场来自中国的学员呈献武术表演。
来自台湾的资深学员呈献精彩的太极气功。 

续向李凤山师父提问,平甩功蛮强调静坐,静坐的重点在哪?往内观很重要吗?

李凤山师父表示静坐是“平甩功”注重的一个面向,是“知止”的功夫。“不过有些根器好的人,在动中也可修定。他们在练平甩时就可以进入平静的状况。”

不过,他强调对一般人而言需要静坐,是向内修养身心的方法。它能帮助身心稳定,从而更容易放松与平衡,使身心变得更柔软。“静坐也是一种‘回光返照’,由内而外,慢慢增强内在力量,最终达到圆满,从而有更大的力量帮助他人。”

请问李凤山师父平甩功里是否有修行的氛围,如何定义修行的内容?

“修行这东西,事实上是把它修回去,不是修没有或越修越复杂。其实每个人都可修回那‘本来具足’的东西。所以他引用佛法“一切唯心造”来阐释“心之所至,无不道也。”这与佛教的“本来面目”或“正念真如”相符。

“而平甩有一句很实用的话就是‘整齐划一’,意思为一旦真正整齐划一,那就殊途同归了。”

一般人练功养生力图身体健康,但人总会面对死亡,应以怎样心态来看待死亡?或如何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李凤山师父认为身体的败坏一般往往始于信念的败坏。如果一个人的心念长期受负面影响,身体就容易败坏;而若活在喜悦的信念中,身体的素质和复原力会更强。

李凤山师父亲手在现场题写“一炁流行”四字。 

他分享“平甩功”有自身一套的“生老病死”观:

生意相随:要生生不息,必须学会珍惜一切,包括人、事、物、食物、动物、植物和大自然。这种珍惜的心境能使人际关系长久,达到“生生不息”的境界。

老练圆融:要观察自己是每天在老化还是变得老练。人应该越活越老练,老练等同于圆融,能与人打成一片,平易近人。

病除习损:要学习减少习气,回到“中道”。生病时不要慌乱,先练功调养身体,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除病需先损习。

死心活神:道家有言“若要能不死,除非死过来”,这与《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相通。放下杂念妄想,才能让“神”活过来,体会佛教“无生无死”和“无死无生”的境界。

李凤山师父语重心长强调“学习面对”的心态很重要。我们很多时候不敢面对,不想面对,或一面对就觉得很烦。但当你敢于真正面对时,很多事情自会迎刃而解。

最后请教李凤山师父,平甩功一路走来多年,有何心得或有什么愿景?

李凤山师诚恳的分享“道和律,品和稳,心和定,思和安,恭和敬,乐和服”的几点修心内容:

道和律:道不能失去律,所谓“道法自然”,自然即来自律动。

品和稳:品味、品行、品格都需要稳定才能称之为“品”。

心和定:心必须安定,不能混乱。

思和安:不能失去思考能力,经过思虑才能安稳、安心和安全,即“居安思危”。

恭和敬:“恭”是外在动作,“敬”发自内在,要常常保持恭敬心。

乐和服:意为“心悦诚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真心服气。

李凤山师父的愿景是世界能走向“大同世界”。他强调每个人应先从自身的心性开始修,修好自己,当具备能力时,才能圆满他人,帮助他人如愿以偿。因此,修养自身心性至关重要,应以自己为立足点开始。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想 看 更 多 ?

欢 迎 订 阅 《慈悲》125期

阅 读 全 文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