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如山》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口述历史,更是一位父亲留给家人的无价礼物。书页之间,是慈悲与担当的代代流传。

以爱成书
拿督吴碧彬医生为父亲
写下的生命告白》
撰稿陈彦妮(Care & Share Society 主席)

从父亲吴安顺的口述历史、家书与影像出发,到女儿拿督吴碧彬医生接棒完成未竟的篇章,这本书不仅是对文字的整理,更是一场深情的告别仪式,一段跨越语言与生命终点的父女心灵对话。

2024年7月6日,双溪毛糯的一隅空气庄严又温柔——《博爱如山——父亲吴安顺一生的坚持》新书推介礼,在亲友与善知识的见证下温暖展开。


出席新书推介礼的嘉宾齐聚一堂,推介嘉宾为鹤鸣禅寺主持传闻法师(前排左三)。在善知识的见证下,一段跨越时光的生命故事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本书,也是一条生命的足迹;这是一场推介礼,也是一段爱的延续。


一位女儿的坚持:吴碧彬医生的动人回顾

仪式开场,首先登台的,是回忆录主角吴安顺的四女——吴碧彬医生。她语气沉静,娓娓道来写书的缘起:

“父亲经历过马来西亚建国很重要的里程碑,他出生于1936年的英国殖民时代,过后还经历日战和513种族冲突事件,作为吉打加拉岸新村的村长,他如何与村民一起保卫家园,这些历史他都一一记录起来。当父亲年事已高,我们意识到,很多故事如果不记录,将随着时间悄然逝去。于是,我开始整理他的信件与文字。”


在父亲的新书推介礼上,吴碧彬医生动情分享了出书的缘起与父亲一生的坚持。

她回忆起最动人的一幕:“当这本书完成的时候,我把第一本印好的书传到父亲手中,他眼里泛着泪光,而且激动地拿着书不放,他不肯还给我,把书传给我妈妈,还把书本放在枕头下面,不要还给我。”


当吴碧彬将父亲回忆录的手稿影印本郑重交到父亲手中——那一刻,泪光中藏着满足。这是父亲未竟之愿的延续,更是父女之间深沉无言的默契。

那一刻,她知道,父亲的心被深深触动。虽然父亲无法言语,但她相信父亲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也知道这本书写着的是他的人生。

“这本书,是父亲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教会我们如何好好活、好好爱、好好道别。希望他的故事能启发更多人,勇敢面对生死,安然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旅程。”

当一个父亲用一生写成手稿,时间留下的不只是记忆,还有浓浓的爱。

推介礼上,传闻法师带领大众为《博爱如山》的主人翁——吴安顺夫妇祈愿祝福。
传闻法师(左一)与吴碧彬家人在推介礼后温馨合影。

未竟的手稿,由爱延续

吴安顺——既是一名校长、也是村长和慈父。他的一生,是责任与信念交织的旅程。他总是将人生经验一一记录,书写清晰、条理分明,还配以摄影作品,每张照片后都标注了时间与地点。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令他失去了书写与言语能力。

从那一刻起,吴碧彬决定替父亲完成这本尚未完成的回忆录。

“父亲是一位教育者,对国家、社会、学校皆有贡献。他写下的不只是他自己的一生,更代表了马来西亚华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怀。他生前经历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节点,有太多值得传承与记录的智慧。”


吴安顺老先生起笔写回忆录时,亲手整理了老照片与重要文件,细心分类收藏于皮箱中。

从容迎别:豁达面对生命的终点

许多人避谈死亡,但吴安顺却用从容铺排人生终章——他预先为自己安排好后事,亲自撰写讣告,还为爱妻写下深情“情书”。更在2017年,签署大体捐赠书,成为慈济的无语良师。

“在父亲撰写的讣告末尾,他写道:‘我生前已为死亡做好准备,往后无后顾之忧,安心含笑上路。’”

吴碧彬说,父亲的安排展现了他无比的豁达与智慧。面对终点,他没有恐惧,只有理性与慈悲的照见。

他甚至详尽书写了自己的“预立护理计划”(ACP),阐明在他生活已不能自理时,希望得到的护理照顾:

每日清洗身体一次

定期修剪头发、指甲、刮胡须

手脚、肩背要进行按摩

大、小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

口干时,用温水润唇

每隔四小时翻身一次,以防皮肤感染或生疮。

预立护理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是指一个人意识清楚且具有决策行为能力时,为自己将来病重时拟定的治疗护理意愿,并与医务人员或亲友沟通其意愿的过程。吴碧彬说,这些细节,是父亲对“生活质量”最后的坚守。

即使中风后行动受限,吴安顺校长依然用坚毅的精神面对人生的考验。而ACP让他家人清楚地知道该如何照顾他,也让家人安心地尊重他的意愿。

“我的父亲在ACP里指定将来要是他陷入昏迷状况、不省人事时,由我作为他的发言人及决策者。他甚至交代要是他的病情进入末期,他愿意接受安宁关怀。如果有需要,他愿意服用止痛药、注射吗啡或镇静剂来减轻疼痛。父亲不希望承受过多的痛苦,也不希望成为他人的负累,希望能尽量与家人在一起度过最后的时光。”


吴安顺老先生亲笔写下遗嘱,为孩子们指引身后事的方向。
吴安顺老先生从容安排离别,通过预立护理计划,用爱教会家人如何面对终点。

此外,她父亲还写了一封给母亲的最后告白,预备要是母亲先离开,他要在灵堂自己亲自读出来给母亲听。

“文中,我父亲深情地向母亲道谢,感谢她的陪伴,并温柔地道别,同时希望母亲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父亲的一生,无论是对生的珍惜,还是对死的从容,都深深启发了我们。"

吴碧彬说,她一生笃信佛教,二十多岁时曾在佛前许下愿望,希望专心修行,不再与世俗的姻缘纠缠。如今,她过着满足的单身生活,专注于佛法修行和社会服务。父亲理解并支持她的选择。


安宁之路:慈悲为怀,尊严告别

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KHF)由吴碧彬医生联同两位佛友在善慧称佛法中心的精神导师图敦.梭巴仁波切的鼓励下,于1997年创办 。它是一个以慈悲为本的非营利安宁疗护组织,为末期癌症病人及家属提供医疗、心理和灵性照护。这个组织由专业的医生、护士和志工组成,不仅提供临终医疗支持,更重要的是,为病人和家庭带来尊严、安慰与内在的平静。

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为无数癌末病人提供身心灵的照护, 作为创办人,吴碧彬深知:临终关怀,其实是“生前关怀”的延伸。

她说,父亲的豁达与从容,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学会的。他不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记录,也为后代子孙,写下了一份生命范本。



中风之后,吴安顺老先生虽行动不便,却以坚毅与乐观面对康复之路。生命虽脆弱,意志却从不曾低头。

生命虽脆弱,意志却从不曾低头。

吴碧彬为父亲写的这本回忆录很好地呈现了安宁疗护中强调的临终患者的舒缓疗法及生活质量。死亡不是结尾,而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开始。

作为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创办人,吴碧彬医生不只在专业中落实“临终关怀”,更身体力行积极推动《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这四句话,不只是给即将离世的人,更给所有在他们身边的人一份深深的生命礼物。

“道谢”鼓励人们表达感恩,说出对他人给予的关爱与帮助的感谢;

“道爱”赋予人们勇气,以言语或行动,表达对他人的爱;

“道歉”唤起人内心对曾经错误的深刻悔意,鼓励我们在还来得及时,说一声“对不起”,为曾经的伤害悔改;

“道别”则是带着清明与温柔,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点。

“四道人生”深深改变了吴碧彬医生看待人生的方式,让她学会更有意识地活在当下,活得更有意义。这四句话,构成了“善终”的核心智慧。

吴碧彬医生说:“在Kasih Hospice,我们一直强调四道人生,不只是服务病人和家属的重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等到病危时才说‘我爱你’,才说‘对不起’。我们希望四道人生成为全民的生活实践。”

此,当希望之谷筹备《四道人生》计划,吴碧彬立刻与组织高层分享,最后成为这个计划的主要赞助单位之一。


四道人生:以“说出口”为爱的开始

2025年,配合希望之谷麻疯病院成立95周年,常年在该社区推动社区服务计划的Care & Share Society 开展了 “四道人生计划”,其中包括:

拍摄一部《四道人生》短剧

自创《四道人生》主题曲

策划《蝴蝶齐飞》装置艺术展

出版中英双语《四道人生小锦囊》

身为Care & Share Society的活跃义工,吴碧彬不仅参与推动,还友情出演短剧最后一幕《道别》,饰演一位上门探访的临终关怀医生,将真实经验化为温柔演绎。



吴碧彬在剧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源自真实的照护经验。她不是在“演”,而是在重现一个医生无数次面对生死的真实现场。
她以多年实务经验,将安宁疗护中最柔软却最坚定的力量呈现给观众——在告别来临之前,给予病人与家属最有尊严的陪伴。

她说:“‘四道人生’不是等到病危才开始实践,而是每个人每天都该练习的生活方式。说一声‘谢谢’、表达一份爱、承认一个错、温柔地告别,都是我们对生命最真挚的回应。”

她也计划将在2026年马来西亚第十六届安宁疗护大会上,推广这部短剧,作为安宁教育的重要工具,让这部短剧走入更多社区与国家。


作者陈彦妮(右一)与吴碧彬医生及《道别》演员梁爱慈(左一)在希望之谷合影。

结语:写给每一位走在人生路上的人

在喧嚣世间,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无常;我们常羞于表达,却忽略了——爱从不等人。

吴碧彬以温柔而坚定的心,替父亲写下了一本记录爱的书,也为世人立下了告别的典范。她用行动告诉我们:“道谢、道爱、道歉、道别,不该等到人生终点,而应成为我们每天的慈悲练习。”

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吴安顺老先生在晚年依然享受着与亲人共享天伦的温暖时光。

愿我们都能像她的父亲一样,无惧终点、无悔人生;也愿我们都能像她一样,勇敢地说出爱,在有生之年,把每一段关系写得圆满而深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