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 | 蒋瞰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莫非就是九华山吧!千姿百态的群峰,宛如莲花,因此,九华山素有“莲花佛国”之称呼。
李白曾赋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故而改原名“九子山”为“九华山”。
这里很适合佛系青年到此一游,春雨滋润后的万物生机,云雾间行走的禅意悠悠,还有拜香祈福的虔诚之约,当然也有不少当地的美食等待你去发现。
四 季 养 眼
就算非佛教徒,也会神往九华山。黄杨、丹桂、竹、菊等四时花卉遍地植栽,每个季节都很养眼。春天,古朴的村落掩映在五彩春色中,茶芽的清香滋养着春天;夏天,万山绿遍成荫,清泉夏荷给炎炎夏日带了一缕清凉;秋天,枫树转红,和寺院黄相映,塑造了一个金灿灿的九华山;冬天,也有雪大封山的时候,整个山头银装素裹。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光是坐索道上山就需要12分钟。此处的“台”念第二声,和浙江“天台”,以及“天台宗”要念第一声不是一个意思。九华山以禅宗居多,僧人并不修天台宗,“天台”也指的是台地的意思。
天台的灵魂天台禅寺还在山峰之上,下了索道后要再往上爬。腿脚好的,一个来回也需要半个多小时。虽说不到天台禅寺等于没去过天台,但在山腰看看轿夫们招徕生意,人们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上去,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山脚这片区域叫闵园,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该峰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闵公非常大方,不仅把这些地都给了金地藏,儿子也跟随金地藏出了家。后来,他本人也出家,称儿子为师兄。也因此,闵姓在当地便断了根。现在的闵园只是后人为纪念所称,并非当地人姓闵。如今的闵园是一片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中闵园也是尼庵群。
花台和天台之间其实可以徒步通行,约3小时。和天台略有不同的是,花台是纯自然景观,没有寺院。“灵山九华,美在花台”,花台的美,比较适合散文家和摄影家。
人在百岁宫的时候,有一处景观叫作遥望“天然睡佛”—这种根据石头联想形象的活儿真是每到一处都有,每到这种时候我都很为自己的想象力困扰—花台景区还有母子情深、地藏晒靴、睫毛峰这些景点,都很考验人。自然,这次又没看出来,直到朋友用手机拍下来,再点着手机上的轮廓向我示意方才领会睡佛的构造。后听当地人说,这睡佛还真不是忽悠游客随便想出来的,1999年,由当时九华山佛协会长仁德首先发现,人们观其形态酷似仁德法师,僧俗各界认同为仁德大和尚的法身显示,而这具睡佛,正是在花台景区。
02
禅 意 风 光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和观音之于普陀山、文殊之于五台山、普贤之于峨眉山这个“道场”的定义有所不同,九华人民供奉的地藏菩萨真有其人。这人叫金乔觉,其实是外邦人。少年时从家乡新罗来到九华山苦修,因其长相,以及“安忍不动,静虑深密”的形象和地藏菩萨很像,从唐代开始,人们就把他当作地藏王的应身,尊称他为“金地藏”,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而和观音、文殊、普贤并列的那个地藏,其实是大乘佛教中的人物,谁都没有见过。
九华山全山现存78座寺院,和普陀山如今所有的庵已经改后缀为禅林/禅院不同,九华山则保留原来的形制,比如龙庵、广济茅蓬,依然沿用庵、茅蓬。
而寺院相对古朴老旧,少有金光灿灿的绚丽。在百岁宫里,脚底下是不平整的木头地板,老尼请旁边的僧人帮助在墙上贴点字符,脑子里浮现的是1983版《红楼梦》里的水月庵,但与此同时,寺院又爱用汉白玉、九龙壁,皇家气息极浓。
化城寺是九华山开山祖寺,也是所有寺院的“总丛林”,保留了木结构内部(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格局和一般的寺院略有不同,比如第一进是弥勒,韦陀并不在其后,而是来到了第二进,因为,除了寺院,化城寺还是历史文物馆。
金地藏的肉身宝殿也是要去的,还在山脚的时候,挑夫们就来吓你:抬你上去吧?山上可陡了!
只要有山,就有挑夫,凭体力干活,当然,这在普陀山是不需要的,最高处佛顶山也就两百多米。赏着景色,经过上禅堂等寺院,来到肉身宝殿前的81级石阶下,每一级又比别的台阶要厚,人在底下的时候仰望宝殿,陡峭高耸,的确要做点心理斗争。幸好旁边有铁索栏杆,抓着慢慢走。
肉身宝殿要叫月身宝殿,怎么可以对出家人提“肉”字呢?但为什么是“月”呢?不是日、光什么的。大概因为“月”是阴,指代此处安葬的是金地藏肉身。我们自己想了这么个理由,沾沾自喜觉得太有逻辑了。再一问,哪有这么讲究,无非是当地语言的谐音罢了。
占地311亩的涵月楼算得上九华山园林景观上佳的下榻地了,徽派建筑、江南园林造景,呈现出一种悠闲的度假感。酒店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地,景观极好,秋天一到,二十多种枫树争相变色,构成了色彩丰富的世外桃源。“九景五桥”的规划迎合九华山99座山峰,园中逛着逛着就看到了旁边大愿文化园里高99米的地藏王菩萨铜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