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闻监狱经 |
监 狱 经 之 离 别 篇
走廊另一尽头
礼敬后,他做完最后一次项礼,
带着善护自心的信念缓步前行,
我在背后默送他一程,
直到他消失在昏暗的走廊尽头,
他的一切将随此消失,
再也不重返世间。
自从皈依三宝后,他开始把佛法实践在牢狱的生活上,也许他知道自己已无选择余地,唯有面对“死”,因为时间不会在死囚身上停留太久。因此他更懂得善护自己的心,更珍惜修行的时间。或许是他一贯的作风吧,为了让自己更能安心上路,他选择拾离一些影响道心的人事务。
“业报的转换和不可思议,就在善念持续的现前,见闻觉知都能让我们忆起善法,便能安伏心于当下,对一个未证道的人来说,关键在于舍离影响我们的心。”他的领悟让他的信心更坚定。善于调御和保护自心,便是活的佛法;善知自己的心,便是在修心;能知何种因缘有助道心增长是经验的累积。能在境界当前心不动摇,便是实际的效用,如佛陀所说:“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他本身很清楚,也做好心理准备,当那刻到来时不会见任何人,免得触景伤情。他说:“与亲人见最后一面双方都痛苦,又何必在我别离时刻再次让心灵受冲击?虽然监狱站在人道立场会安排亲人跟我见最后一面,谈最后一席话,这有什么意义?结果还不是悲剧收场,只徒添彼此的痛苦。”
“如果我有选择,我宁愿见师父您就够。理由很简单,触景不伤情,更能令我忆起佛陀的教诲而能平伏心情。唉!话说回来,监狱必会执行他们的任务,设法联络我家人见最后一面,他们无法了解死囚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处理生死别离的那刻。”听他这番话,可知他对守护自心是多么的谨慎。当信心未坚固时,需要好的助缘善的扶持,踏实地守护此心来面对生死。
|感 恩 放 下 调 伏 善 心
不久前我去探望他时,他说:“我心里有股强烈的感受,可能会在3个星期内被问吊。因为那种感觉不断涌现,令我无法专心修行。”三个星期后,我真的接到要求见他最后一面的消息。
那天抵达监狱时已超过探访时间,但狱官特别开恩:“无论如何都会等你到来,下次到了富都车站,如果没有交通载送,监狱会安排专车去接你。”如此善待还是头一回!
死囚室里有他的三位亲人,即两个弟弟和姑妈、还有狱官。弟弟们对哥哥的稳定难以置信,后来得知哥哥已经皈依三宝,心灵早有寄托而显得非常淡定。其中一位弟弟是基督徒,对哥哥的平静特别敬重。听到哥哥入狱后学佛并从佛法中受益深感安慰,他们合掌感谢我给他哥哥的扶助与指引。
离别那刻,基督徒的弟弟紧握哥哥的手,万般不舍疼惜地亲吻着。他站起来时,弟弟情不自禁紧紧拥抱着他开始哭了起来。只见他双手不断轻拍弟弟的背,细声安慰:“不用怕,没事,没事……别难过,要接受。”
此时,另一个弟弟双手蒙着脸痛哭了起来,这一哭,身旁的狱官们都被感染了。他也转身用双手拥抱弟弟,嘴巴贴近他耳边重覆着那句话:“不用怕,别哭……哥哥没事……没事…不用难过,要接受啊!”
由于他姑妈早已学佛并皈依了三宝,明了生死别离因缘果报,所以他微笑的伸出双手拥抱她,并说道:“感恩姑妈一直以来像母亲那样给予照顾。”只见他姑妈微笑地说:“那你就要好好照顾自己了。”
|发 露 忏 悔 调 心 安 乐
终究要别离,时间不允许他们拥抱得太久,最后还是随着狱官沉重地离去,他们不断回望坐在死囚室里的他,心里也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他闭上眼睛,静静地坐在那儿,直到听不见亲属的脚步声才把眼睛睁开。只见他眼里含着泪水。
“刚才有点失控,这颗心真不易守护。”说完后,我们沉默了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是用来重建信心,他供养我一杯清水,然后五体投地的礼敬,用心谛听最后一场开示,再次发露忏悔过去所造的恶业。一心一意忆起自己已是三宝弟子,愿所修一切功德,能扶助及改善自己的业力,不带一丝嗔恨与不满,只怀着一颗忏悔清净的心,坚信皈依三宝之后所累积的功德能让自己不再堕恶趣。无情的时间不能让我们谈太久,也不能诵太长的经文,最终也要划上句点。
礼敬后他做完最后一次顶礼,带着善护自心的信念,缓步前行,我在背后默送他一程,直到他消失在那昏暗的走廊尽头,他的一切将随此消失,再也不重返世间。
一样的走廊不同的人走过,多少个悔改后期待重来的人,都经过它而被送走。同样的死囚室,多少次的最后一面,只留下种种回忆。
如斯情景不断重演着,相同的狱官,一样的沉重,不同的是一张张死囚的脸。
文 / 开 照 长 老
开照比丘,196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于1987年在槟城洪福寺出家,再到泰国受比丘戒。1987-1990就读于马来西亚佛学院。现任马来西亚沙巴寂静禅林长老团成员,并身兼新加坡护法苑的宗教导师。
1988年开始走入木寇山槟城的监狱,与囚犯谈话、讲经。四年后,在一群死囚的要求下,他来到了加影。每周一早上九时,他将准时出现在加影监狱。在几十年的监狱弘法,他的慈悲不知软化了多少身陷囹圄,手脚戴着重重镣铐的硬汉子,进而皈依佛教。
开照法师除了到监狱弘法, 也常被邀请到国内各大专院校主持佛学营及举办静修营、禅修营、护法营、短期出家体验营, 渡化青年学佛。他的连珠妙语源于他的慈悲和智慧的修持,更来自他非凡的关怀人间的丰厚阅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