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监狱经  

开 示

留一线生机


狱中的教育法, 

往往是种“多听少说多点头”制度, 

就是少听外在的声音与囚犯的声音。 

人的智慧有限,外面的世界却无界限,以有限的智慧去应对无界限的外在世界,难免出现错误。 

人的经验也很有限,而人与事的变化却无止境、无规则,以有限的经验去应付无止境的变化,更容易出差错。 

世人都爱惜生命,因为它最可贵,失去生命一切都不可为。佛法常说“人身难得”,生命虽无常,却也显示出佛法的珍贵与真实。

天下没有不出差错的人,却有更多懂得珍惜生命的人,为何世人往往不给犯错者一线生机? 


再错日子不好过 

少犯错者心理障碍自然少,常犯错者心理障碍必然多,少犯错的人能不重犯同样的错,所成就人格更是高。一错再错的人,不但人格扫地也给人不良印象,更无成 就可言。要是常出错,日子就更难过了。 

佛法的功能在于避免及防范犯错、培育及增长善行,在止恶上可以息灭犯错根源不令生起。积极方面又可培育善行并增长高尚道德。个人的根性不同,改变过程自然有所偏向。 

犯罪者一般上只知如何避免再犯错,却不懂得息灭犯错根源。他们曾努力改过,只是功夫未到家。即使尽力去修正也会频出差错,如果这个时刻再犯错,内心肯定比谁都难过,尤其当他用心悔改却又一错再错,所蒙受的折磨更是不堪。 

囚犯在接受佛法指引后通常会面对这种情形,他现在的烦恼不是外在的埋怨与逃避,而是为习性的涌现所苦。

这正是修道的历程,正在努力修习与训练的一种必然觉 醒现象。有位囚犯说:小小罪行可以毁灭自己,也可以伤害他人。 

面对他人责备时不再责怪别人“心胸狭小”不懂原谅,更不能说对方修养不够,只怪自己不小心犯错。我们可以轻易忘记不愉快的事,但别人一辈子却耿耿于怀,因为对方的身心灵已受伤害。因果报应不偏差,不会亏待任何人,所造恶业在因果和合时,果报还自受,谁也 躲不了。所以一言一行都得三思,确定内心动机有无造业。 

这种生活经验如佛陀所说:“别以为小恶无果报而为所欲为,须知果报是不可思议。”这些领悟从经验中得来,更是智慧的显露。因此这位囚犯为自己生命留下一线希望,以便活得更有意义,有生命的佛法就是这么不一样。

由此可见死囚知道自己将死为因缘,在佛法的助缘和善知识的指引下,从不尊重生命到珍惜生命、从“怕死只想活”到“死不可怕,唯有好好的活最重要”,这种心灵上的改革是种智慧。 另一位败诉死囚更说:“一个人的犯错,在于其错误的观念与习惯。这两大问题有必要多加检讨正视,才不会欺骗自我、逃避推卸。现在的我虽时日无多,但佛法让我看到生命的可贵,所以要活得有良知。纵然有奇迹出现的一天得以逃出鬼门关,我还不想出去,因为我懂得真正的生活!再说牢中还有许多苦难众生需要温情与指引。师父指引我,替我开辟一条新生路,我也应该为他人留下一条有佛法的生命。”这番话是活生生的佛法,显现当中的不可思议。 

勇于接受心中敌 

接受犯错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事,因为很多人看到“犯罪者”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使环境不允许或没能力去消灭对方,也会冷淡对待或说些让对方难堪的嘲讽话,甚至视对方为透明般敬而远之。总之只想置对方于死地,仿佛留他们一条生路是多余的。

“罪犯罪有应得,所以罪该万死。”这种观念来自“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说果报有恶善,那当心生起“恶有恶报、善有善报”那一念,是嗔(恶)念?还是善(慈悲)念? 佛法说明“恶有苦报、善有乐报”,见众生受苦报时,内心应生起悲悯心,绝不是“罪有应得、罪该万 死”,果报现前是无善恶只苦受或乐受,若现苦报时不知是恶因所起,那必然会恶性循环,如果能在苦报当下醒悟其根源是恶因所造,苦报即成为因缘日后不再重犯,毕竟众生都怕受苦,也抗拒苦的到来。

因此要解决的是恶因不是果报。比如生病者是苦(果报),因为不照顾身体(因),如果医生见病人求医时心生起:“罪有应得、罪该万死”,试问医生还想救人吗?同样道理,见众生行善故得乐报,我们应该给予赞颂令他继续造善因。若见众生行恶故而得苦报,应生悲悯给予拔苦得乐才能为自己或他人同得益。 

人和动物的不同点在于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的自然反应而发,而人是经过思考,依据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没必要像动物只有兽性般的反应,人性应该具有同情心和爱心,为自己和他人留点余地,日后大家好过活。生命无分贵贱,只有人的行为除外,丧失性命又何来改变?

在狱中常发现囚犯受激怒而生忿,当内心把持不住时再次掉入他人陷阱而自毁生命,这种教育法是“野蛮”的教育法。美其名“对治”,实质是缺乏人性。

激怒囚犯一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激将法,讽刺、嘲笑、挖苦、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等;另一 种是在处理事情时激怒你,故意诸多刁难,剥夺基本福利、条规朝令夕改、言而无信、推卸责任等。最近一位死囚提出死后捐献器官的要求,狱官提出各种苛刻条规他都照办,最后却不了了之。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这样的教育法真能改变囚犯的“知见与习惯”吗?真令人质疑,别忘了囚犯未入狱前在外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导致他们抗拒而犯罪,来到监狱又重复面对同样的教育,有人可能已习惯,更有人可能因此加添内心的不忿。若因激怒而掉入他人的情绪圈套成为攻击目标,想想看,到底谁在摧毁谁的生命? 


多听少说多点头 

狱中的教育往往是种“多听少说多点头”制度,就是少听外在的声音与囚犯的声音。而且囚犯都全以“疑”为大前提,有害群之马是无可厚非,但并非全都如此!

如它用在善意和爱心那就是很好,但往往都是一种莫 名奇妙的教育,难以令囚犯们心服口服。 例如有一名个子瘦小的未成年扣留犯半夜2点多偷偷从铁柱间钻出来逃走,结果行机败露被狱卒发现。狱长 当晚竟召集40多位狱卒,分配到整间监狱毒打所有囚犯。

囚犯从睡梦中被叫醒,勒令脱光衣服蹲下低头不明不白毒打一顿,那些抬头看的还被打多几下,反抗或问因由的则打得更重。于是平白无故从凌晨打到天亮。 这种教育方式美其名“杀一儆百”,其实是拿囚犯来发泄内心不满。难怪有些囚犯说:“道理由他们编,是对是错只要欢喜奉行,多点头,包你平安一点。”

我也常在狱中面对这种对待,许多时候我跟他们理论而常被他们讽刺,并列出各种莫名其妙的条规要我知难而退,结果我都遵守条规而行他们也无可奈何。其实条规过多必会自相矛盾,此时跟之理论多数会获通融,因此狱官都说这个Sami(师父)不好惹。 

人人都会说道理,最怕就是那种玩弄条规的人,这是最难令人心服口服的。其实囚犯并非无法可教,问题在于我们该以道理来感化,抑或以权力来压服。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请支持慈悲网

文 / 开 照 长 老

开照比丘,196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于1987年在槟城洪福寺出家,再到泰国受比丘戒。1987-1990就读于马来西亚佛学院。现任马来西亚沙巴寂静禅林长老团成员,并身兼新加坡护法苑的宗教导师。

1988年开始走入木寇山槟城的监狱,与囚犯谈话、讲经。四年后,在一群死囚的要求下,他来到了加影。每周一早上九时,他将准时出现在加影监狱。在几十年的监狱弘法,他的慈悲不知软化了多少身陷囹圄,手脚戴着重重镣铐的硬汉子,进而皈依佛教。

开照法师除了到监狱弘法, 也常被邀请到国内各大专院校主持佛学营及举办静修营、禅修营、护法营、短期出家体验营, 渡化青年学佛。他的连珠妙语源于他的慈悲和智慧的修持,更来自他非凡的关怀人间的丰厚阅历。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