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


我不禁再次问自己:

我是谁?对于认识的身边的人,

我真的认识他们吗?

身为辅导员,自我了解是必须修炼的功课之一。十年前,我因参加雪隆檀香爱心线电话协谈义工培训课程而开启了自我认识的旅程;后来修读辅导硕士班,对自己如何看世界,以及为何如此看待人事物,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之后在研读萨提尔成长模式专业辅导课程,对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沟通中所产生的想法与情绪,又有了另一番的领悟。

我以为我一直都走在自我认识的道路上,对自己已有深入的了解。直到今年八月参加了由杨蓓教授带领的《团体动力中的自我修炼》工作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无论我多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想要怎么样,我所说出的话语再加上其他人的回应,即体现出一个面向的我。这个面向的我是从团体互动中产生的,她或许与我原本的意愿或想要表达的面向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别人看到的我,是和我所认识的自己有所出入的。

工作坊结束后,收到一位朋友的电邮邀请我通过一个调查网站,对于所认识的她给予回馈。我心血来潮,登记了同样的网站,向同事、朋友及家人发出电邮,邀请他们为眼中所认识的我给予回馈。结果发现,不同关系的人会看到我不一样的面向,虽然有些面向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常常看到的,但有些面向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

我不禁再次问自己:我是谁?对于认识的身边的人,我真的认识他们吗?

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所了解的自己,以及我们所认识的他人,都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面向而已。可是我们往往会根据我们常常看到的面向,将自己与他人“定型”,而选择以特定的方式与对方互动。久而就之,彼此的关系互动就会僵在某个模式,并觉得很难改变。

这也意味着,我们其实无法“做自己”,因为每个时刻的我都会依据人事物的变化而“做适合那时的自己”。说到底,没有一个当下的我是完整的自己。因此,坚持“做自己”,反而会让我们失去许多成长的空间,在关系里也会因彼此的坚持而导致许多磨擦和痛苦。

所谓“一切为心照”,如果我们将心放开,不受以往经验的影响,每天以一颗全然开放的心去接触自己、接触他人,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有另一番新的景象呢?而且,既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也只不过是基于他们所看到的我的其中一个面向而已,如果我们能宽容的去对待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误解,并宽容的对待我们当下所呈现的某个难以接纳的面向,我们的生活会不会自在些?

看来我的自我修炼才正要开始呢!

\ 文 \ 王 欣 怡

曾任杂志编辑记者,后来研修心理治疗,目前从事辅导工作。

喜爱在文字和与人的接触中,发现自己及生命的奥妙。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