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二》剧照。

  4 5   度   天   空  


一个老头的

自 白


文  ·  叶 伟 章


看着网路上的

种种乱象,

不得不感慨似乎许多人忘了,

表达之前需先思考。

朋友的朋友偶尔会私讯我,分享他的观剧经验。他把戏分成几个环节:导演、演员、服化、灯光、布景,然后以五颗星满分为基础给予评比。

我和他仅有两面之缘,话没说超过十句,在如此不熟的情况下,我很难“有话直说”。我一方面很感谢他对戏剧的喜爱,另一方面,却对这样的姿态感到震惊。我委婉告诉他,除非当评审时主办单位采用了分数制,否则我是从不会主动给作品打分的。事实上,每次担任评审时我都不免惶恐,总担心自己眼力不够、专业不足,致使珠玉蒙尘。

好友说,这大概是现下许多歌唱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之类所带来的影响。他说:“在这年代呀,人人都可表达,人人都是评审。”然而,似乎不那么多人记得——“术业有专攻”这一回事。

与发型师小哥聊及此事,他很年轻,24岁。他边挥动着手上的剪刀边提醒我,还有谷歌评论,也让人人都在一夕之间成了评论员。其实原就是个提供反馈与意见的管道,却无意间养出了许多的优越感。

我当然是赞成言论自由的,也从不掩饰自己对极权国家的反感,“人人都可表达”自是没错,只是表达的姿态让人堪忧,何以都站成了制高点?看着网路上的种种乱象,不得不感慨似乎许多人忘了,表达之前需先思考。

文章写到这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老头,站在岸边似的看着洪流一波又一波地卷起袭来,终至淹没。然而这样的感觉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负面的影响,我很乐意接受现实。

现实是,我成长的时代已变迁,世代匆忙交替,网络的冲击、智能手机的崛起改变了新世代的思维与生活习惯。(新世代,但包括了旧人类。)

有次看演出,中场休息时我留在场内,除了少部分出去抽烟、上厕所的,其余现场观众都不约而同掏出了手机,有些回讯息,有些刷社媒,有些看短影音。高度刺激的结果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品尝到作品里沉潜的感受,就像餐餐麻辣的人,很难领略到食物味道的细微变化。

然而,细微,似乎正是我作品的特色之一。我自己原是不察觉的,不过好些观众都这么说就是了;后来想想倒也觉得合理,相较于宏大叙事、缤纷壮观,我更喜欢简洁朴素,且崇尚以纤细为美。

现实是,剧场需要观众。我认识的好些导演都颇与时并进——既然活在科技时代就善用科技——多媒体投影、手机互动、现场摄录等手法层出不穷,创造出属于新世代的剧场语言。

我觉得都很好,真的,只是,不是我的选择(也没那本事)。我说了,我乐于被时代洪流淹没。所以直至目前,我依然坚守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坚持着从简单里,创造科技无以取代的感动。

在我的时代结束以前,我想一直这样走下去。

\ 文  叶 伟 章

旅人观万事万物万境,

回到天地至真人心至美。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