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 · 院 · 巡 · 礼
一个和尚用20年
造出最美园子:
舍去、舍去、再舍去
近期,禅僧枡野俊明用20年改造的
百年寺庙——建功寺,终于完成。
枡野俊明是日本枯山水大师,
也是建功寺第18代住持,
他说这次改造的核心是“留白”,
“创造一个可以传达过去的氛围、
历史的艺术空间。”
“春天树木发芽,非常清新,
秋天的红叶特别得美,坐禅感觉非常好。”


如何创造一个美丽的艺术空间,传达过去的氛围,枡野俊明认为不应该去紧凑地建造空间,而是“留白”,把建筑体进行分栋,建筑之间创造出绿色的庭园,用走廊连接起来。
从公共道路到寺庙有150米左右,设置了三个门,分别是正门、山门、中雀门。每穿过一道门,空间变得豁然开朗,心灵就会变得越来越净化,穿过中雀门就到了本堂。本堂采用了中国宋代的建筑方法,稍微本土化。



东侧和西侧建造了庭园,在枯山水西侧的叫做独坐庭,是由苔藓、山石和栽种的绿植构成的;东侧的静观庭由枯山水石头和石灯笼构成,庭园的名字来源于禅词“静得风花雪月景”。



南庭是皎月庭,是由恩师齐藤勝雄先生作庭。它的名字取自禅语“皎月照禅心”,描述了“月亮明亮地照耀着在修行中的禅修者,月的光芒在晴朗的夜空中闪耀”的画面。


在这里四季景观各不相同,特别是春、秋很美,春天树木发芽,各种各样的花盛开,非常清新,秋天的红叶特别得美,季节好的时候坐禅感觉非常好,冬天一到临近新年的时候,黄莺就会鸣叫……庭园如何与建筑体相融合呢,在有混凝土的地方堆上石头,让建筑和树木靠得越近越好,人们越往里走,环境越自然。


日本的庭园文化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从中国继承后,加入了“禅”的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在日本追求的不是具体的形状、大小,而是更加重视氛围的营造,因此有侘(wabi)、寂(sabi)、幽玄等表达方式。


在杭州天目里项目中,枡野俊明通过场地中庭的“水”寓意西湖,风吹庭内种植榉树,通过风吹树叶的起伏让人感知自然;清水庭场地中庭的“水”寓意西湖;空翠庭用了白砂与观景石的搭配……



现在枡野俊明经常思考在空间里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适的。继承传统审美,创造出符合现代建筑的空间,枡野俊明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把所思、所想通过空间反映出来,将积累起来的修行落在设计庭园或建筑里——舍去、舍去、再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事物的真理、真实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


“断舍离”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东西越来越多,把能够生活的空间都占据了,但实际上不带多余的东西,不断地放手,是舒适生活的诀窍。
枡野俊明也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有多少事等着要做,也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想正做的事,做下一件事的时候集中做下一件事。全神贯注地做现在正在做的事,效率会非常高,好好地积累下去,所谓“一事不毕,一念不起”。心守一事,放下杂念,精力放在一件事上,全身心投入,用心工作、学习,过好当下,便是最好的了。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