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旅◆普陀山系列③
· · ·
文|陈基球
普陀三大寺
普济、法雨、慧济
· · ·
普陀山被称为海天佛国,
岛上庙宇众多,
其中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座寺院规模最大,
称为“普陀三大寺”。
普陀山岛虽然不大,却以寺院景点的分布分为“前山”与“后山”。前山以普济寺为中心,周围有多宝塔、潮音洞、大乘庵、短姑道头、不肯去观音院、观音跳、南天门、观音古洞、南海观音立像、紫竹林等胜迹。后山则以法雨寺、慧济寺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善财洞、梵音洞、佛顶山、祥慧庵、海天佛国胜景为主。其中,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座寺院规模最大,称为“普陀三大寺”。
普济寺又称前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古刹,也是普陀山的佛教中心,建于北宋,现存殿宇乃清朝初年重建。全寺有九座金碧辉煌的殿宇,12座飞檐流角的楼阁和16座雕梁画栋的堂屋。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全盛期住有一千多名僧人。
普济地位・至高无上
普济寺的山门是一个石牌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刻有精致的云纹与石葫芦,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是清朝皇帝乾隆立下的圣旨,当年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今天,北门仍很少打开,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升座第一次进门才打开,显示普济寺自古至今,地位之高。目前另辟边门供香客游人出入。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圆通”是观音菩萨别号,故名。观音为何又叫圆通呢?据佛教说,观音是耳根通,用今天的术语说,观音的耳朵有特异功能,观音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能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意谓“不偏倚,无阻碍”,即圆满通达之意。
◆ 普陀山最大古刹“普济寺”,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地位显赫。
主殿供奉高8米的毗卢观音,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她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在莲花座上结跏趺坐,右手擎一枝平开莲花,左手以横臂挡胸,拇指尖顶在食指尖上,中空成圈形,其余三指竖而微微分开,结大悲施无畏印。这种现象就是“圣观音”,又称“正观音”。观音两旁分立善财童子及龙女,神态天真活泼,令人喜爱。东西两侧又各塑有十六尊服饰不同,形态各异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展现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诸如神佛天王,文官武将,僧俗男女,龙蛇鸟兽等动物,以显示普渡众生的“法力广大”。
在主殿的两旁还建有配殿,东侧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边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嵋山的普贤菩萨。殿后的法堂配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这样排列,把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又突出了本山主佛观音,可谓用心良苦。
雍正立碑・价位连城
普济寺寺前的御碑亭,不容错过观赏,它是清朝雍正皇帝所树的白玉碑,巨型石碑上刻有雍正书写的普陀山历史,价值连城。
寺前广约15亩,有长100米,宽40米的“放生池”,名“海印池”,种满莲花,池中建有八角亭,将池一分为二,景色古朴雅致。每到 7或8月间的夏季,绿荷红莲相映,满池因之生彩,夜间慢步其上,如遇上风静天高,朗月影落池中,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莲池夜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欣赏莲池夜月,还有深层的佛教寓意。莲花破污泥而挺立,出污泥而不染,所以佛教以“莲花”来比喻“成佛”, 观世音菩萨就像是证得佛性的莲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莲花部主”,因此海印池也就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了。
普济寺的周围古木葱笼,这里水、桥、塔、林与古刹相互照应,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一体,构成普陀山这座开山祖寺的独特风貌。由于地位重要,普陀山有重大佛事活动,都集中在普济寺举行。
从普济寺沿着大路上行,可到达法雨寺,法雨寺又称“后寺”,地位居次,创建于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初名海潮庵,海潮寺。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赐予“天华法雨”匾额,因而改名为法雨禅寺,沿用至今。
法雨寺四周古树成林,建筑依山取势,叠起七层台基,拥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六重殿堂,分别建在台基上,逐级升高,庭院开阔,气势不凡。整个寺院独树一帜,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顶,在阳光照耀下映出万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丽景观,从下面往高处仰视,给人有“空中宫殿”之感。
九龙浮雕・工艺高超
法雨寺有三个不容错过细细观赏的地方。走进山门时眼前出现了一道“海会桥”。“海会”意指诸菩萨聚会在一起,功德之深与数量之多,犹如大海一样。桥两旁石栏板上,刻有人物故事,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26幅浮雕,生动有趣。
海会桥正前方屹立九龙壁青石浮雕,与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大同的九龙壁相比,法雨寺的九龙壁不仅有浓厚的刀味、石趣,而且巧妙地融进了青石浮雕的高超工艺,体现寺院建筑和雕刻工艺的时代特色。九条青龙形态逼真,富有立体感。
法雨寺“玉佛殿”后面的月台,石雕上刻有“廿四孝图”,是清雍正九年(公元 1731年)重修大殿时雕刻的,构图完整,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廿四孝”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石刻图中的廿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亲的传统美德,也成了佛教与儒家学说融为一体的见证。
海岛观音・画面壮观
此外,法雨寺主殿圆通宝殿的《海岛观音图》也是不容错过的雕塑,画面壮观,气势宏伟。画面正中有目善眉慈的观音大士,她站在一条形体庞大的鳌鱼背上,一手持净瓶,另一手拿杨柳枝向外挥洒,暗喻慈悲的观音以净水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画中还有善财童子、龙女、五十三参大菩萨、天庭、龙宫等建筑,整个画面布局合理,人物众多,各具特色,唯妙唯肖。
普陀山第三大寺“慧济寺”,位在佛顶山景区。佛顶山并不高,海拔只有300米,1998年开通了缆车,方便老年人登临慧济寺。佛顶山,俗称“菩萨顶”,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话:“到了普陀山,不上佛顶山,等于没来普陀山。”山顶上极目千里,海上景色尽收眼帘。
虽说有了缆车可以代步,但仍有很多虔诚的香客,仍然会使用香云路拾级(共有台阶1088级)而上,因为佛顶山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圣地,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发了大愿的人,不论老少,会从山脚下三步一拜,拜到慧济寺,这种精神与场面真让人感动。
寺院深藏・别有洞天
慧济寺始建于明代,开始为一座庵,清乾隆年间扩建为寺,目前拥有殿堂楼阁共145间,布局因山势而建,恢宏壮观。由于寺院深藏在参天古木之中,清幽绝丽,别有洞天,确是修行的好地方。
当你走进寺院之前,站在寺门前却不见寺,原来必须沿着漫长的走道信步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入三摩地”四个大字。“三摩”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专用词语,意思是“正定”,“正受”。“正定”就是没有邪念,“正受”就是将佛法领受于心,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要求大家无念无想地进入清净境地。
再往里面前行,偌大的“同登彼岸”石碑又现眼前,警示大家前来礼佛,必须心诚专一,修身养性,共同到达西方净土。沿路四周绿树成荫,路径通幽,确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我每次到普陀山来,都会珍惜这个机缘,到慧济寺走一走,每次来回走在这些步道,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慧济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及迦叶、阿难二弟子。这是普陀山寺庙中主殿不供观音而供佛祖的唯一寺院。在普陀山最高处的寺院主殿供奉佛祖,似乎含意佛祖比一切高高至上,也表明佛教徒对佛祖的崇敬。
主殿两侧有“十二诸天”,有分掌梵天、帝释天、日、月、四天王、树、人间、龙宫、地府等的天神。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有一位带领孩童的女神,名为“鬼子母天”。此神原是一个夜叉女,是一个女魔,经常要吃小孩,被佛祖知道后,将她的爱子隐藏起来。
鹅耳栎树・罕见物种
鬼子母到处找寻爱子不获而痛哭,经其他天神指引去求助佛祖。佛祖便以“鬼子母经”为其开示,教诲她人家失去亲骨肉的痛苦。鬼子母有了省悟,立志痛改前非,在佛的济度下,拥护三宝,从一个恶神彻底改变为佛的护法神。
值得一提的,慧济寺附近有一株稀有的观赏树“鹅耳栎树”,是普陀三宝之一。此树物种价值很高,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未发现第二棵。
此树外观有两个特点,一是主干及树枝一律分为两叉,对对相生;二是此树为雌雄同株,根连着根。由于两叉紧连一起,被誉为夫妻树,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有情人在树下拍照留念,很有纪念意义。有机会到普陀山参访慧济寺,千万别走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