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人 生 困 惑 · 解 菩 提 大 道

有些认识
从未被超越




|济群法师

问:有人说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尊重事物的整体性和个性。我觉得,文化传承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比如西医在进步,中医在变化,包括我读《弟子规》,老师也说有些内容不太适合现代,需要摒弃。这都说明文化在发展。但在佛法中,我没听说《金刚经》《心经》之类出了续集,佛法就不需要发展吗?


答:人类文明史上,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但在传承过程中,确实会出现陈规陋习甚至糟粕,需要加以鉴别。但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正本清源,并不等同于发展。

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类似达尔文的进化论,即物种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从科学来说,确实经历了这样的发展。比如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哈勃望远镜出现后发现的无尽宇宙,始终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再如经典物理学到现代量子力学,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突破。

但在人文领域中,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各种文明中就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除了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还有中国的孔子、老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智者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构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影响至今。

为什么这些思想始终未被超越?因为他们是在道而非术的层面认识世界。道是直抵核心的,而核心之所以为核心,并不存在线性的、由下而上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技日益发达,人心和人性却没有因此提升。不论对人心的认识,还是对人性的改造,都没有超出佛法修行的范畴,都离不开止恶修善、自净其意。

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学习和继承。如果说有什么需要发展,只是在解读和传播上,要选择适合当代人的方式。而佛法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是佛陀证悟后告诸世人的,并不是某种发明创造。之所以具有永恒性,因为它是事物本身的规律,本来如此。


怎样明心见性?

问:什么是明心见性?如何才能明心见性?


答:明心见性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也是共同的目标。

其源头来自佛陀的修行,他在菩提树下禅坐,由顺逆观十二缘起见到诸法实相,证悟成佛。其后,各宗派又从不同角度契入,对明心见性提出基于本宗的见地,以及相应的修行方法。

唯识是通过对心的认识,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中观是通过层层扫荡,证悟空性;禅宗是找到那个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的菩提自性。

虽然方法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偏离这个根本,修行只是表面文章而已,也就是古德所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让对方快乐,就得委屈自己吗?

问:我一直生活在对立中,对外界也是这样。有时为了让对方快乐,觉得自己挺委屈的,并不快乐。怎么能化解对立,既让对方快乐,自己也能因此快乐?


答:让别人快乐需要智慧,不是说你想让对方快乐,就有能力让对方快乐。

首先需要放下自我的感觉,学会从缘起的角度理解对方,知道他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提供帮助,在理解的前提下去做。有时我们想让对方快乐,忙得很辛苦,对方却不买账。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立足我执,是缺乏智慧的给予。

其次是根据自己的发心和能力来做。如果只是出于一时冲动,自己的心行远远跟不上,在持续付出后就会患得患失,觉得委屈。

所以帮助他人也需要知己知彼,同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发心和能力,才能自利利他,自他和乐。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