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  众  之  旅    




慈 心 的 修 学



慈是给人快乐,

悲是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改变我们的心,

就能成就慈悲,

而不是非要改变现象界的任何东西,

而空性见是可以改变发心的。


 

释继尊

在慈心观的修学中,我们对自己温和,相等的就会对他人生起友善的感觉。友善以及悲心是「高尚的心」。要获得高尚的心,首先要发愿和一切有情众生结缘,但这间中需要有很多训练。「心的训练」是修学者的一条路、一种用来雕磨自己粗野的方法,亦是消除不修边幅、生涩和有菱有角的作风,致使成为良好的修行者。

高尚的心是自在的。所谓的「心自在」是用「智慧」来看这世界。如此,心就不会受到阻碍。因为以智慧看世界,世界都没有问题,只有在个人有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的问题,所以才觉得世界有问题。烦恼的众生不可能有真自在,所以是心不自在。有些人烦恼很重,可是却是以为他是最快乐的人,往往刚刚还说自己是最快乐的人,马上又是泪眼娑婆。所以烦恼众生若能从佛法而觉知,自己的心是不自在的,不自在的心即是失去了高尚的心,能够有这种体验才能称是可贵的事。

心自在的修学,在大乘的基本见地是努力於利他,创造利他的善因善缘。因为通过大乘利他的见地、彼此发愿奉献为利有情、从他人彼此互动的实际中觉察人生更为重要的事务,三件因素总加行起来,即是大乘的修心法门;而小乘佛教的心地修法,基本上是「驯伏」内心,对治调伏不正念,引导言行如法化。修学者若能够修止和修观,而又能够以完全驯伏的心听法时,就会有能力比较完整地了解佛法。之后,对於如何以驯伏的内心和他人互动,也开始会有对烦恼及佛法全面性的了解。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果通达这个道理,注入内心的基本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到,自己正在进行的人生工程称不上庞大,而只是虚幻不实的架构。甚至是学佛修行了,而只是从舍弃一个自我,又在修持的内容中建立另一个自我的方式,这就如吃毒食一般,那样修持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这种不小心的虚构陷入,是因为我们的心不觉醒,此不省醒的业力,它更不会让我们的心永远醒觉,只给了我们轮回的死亡,在执着自我中从此是不断而又延续的。是故慈心的培育,应从缘念四念为修学之警要,若能体解人身的可贵,能知闻法得三宝环境之难得,提策死亡的真实无预警,觉知业力陷入因果锁链中,修道的真实体验,即能见到自己和父母、亲戚等有亲爱的因果缘起关系,自己的业力范围就能启发清明,意愿拔除无明和痛苦的根源。进而对自己的师长便能产生清净的敬爱,感恩师长提升维持平衡,从忧恼中振作起来,从劳动中沉静下来。慈是给人快乐,悲是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改变我们的心,就能成就慈悲,而不是非要改变现象界的任何东西,而空性见是可以改变发心的。

一只小虫,它可能显现为本能或是强者的食物。因为所受影响不同,所以它的显现也就不同。造成烦恼心的根本,远离慈心的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感到自己是实质且真正的。特别是当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真实感会强烈,以致於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有个实体的东西存在,并且认为自己不是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错误见解。我们太习惯烦恼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其实生命是以它为根本。就如我们把大部份的时间,拿来擦亮自己所拥有的一付色彩眼镜,不断的设计美丽新镜框。但着重的应是透过眼镜所显现的样子,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显现与本性。愿为大众人士共勉之。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