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咖啡馆,也不是艺术坊,它是位于台中大里,以质朴的清水模打造的现代寺庙。


慧光法师:

一个孩子,

就是世间的一个光明

来到菩萨寺,仿佛走了一趟生命的旅程,

一趟内在的觉醒。

置身菩萨寺,用心觉察,

能让我们悟见生命的本然和实相。


 ·          ·    




若说佛教是生活之道,那寺庙应当就是生活的修道场。

回溯古代修行人的道场,或许就是一个山洞,丛林间的ㄧ棵树下,一间简单的茅房小屋。他们在山间林里,那么贴近大自然,在自然界,在万物显相中照见生、住、坏、灭,无常幻变的真理,也得以观照及悟出生命的实相。

古代的寺庙也就是修行人的住所,他们在寺庙里像平常人一样行住坐卧,吃喝拉撒,将佛陀的法教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以佛所教,在生活中实践,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实相,从而圆满生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寺庙渐渐跟人们的生活脱了节,成了信仰、拜拜或是观光打卡的地方。

随着建筑形式与其用途的改变,佛教也渐渐地让人感觉陌生而遥远,令人误解它只是一种迷信的宗教,丝毫和生活扯不上关系,有的话也只是求财祈福,问卜解忧的去处。佛教寺庙逐渐成了人们只在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法会期间,或是生活不顺逐,心有所求的时候才会拜访的地方!


勇敢推开菩萨寺半掩的大门,低下身子走过老树,你将遇见安然静待你的佛。

悉达多王子出离堂皇华丽的宫殿,为的是朝生命的山走去,去寻求生命的真理和实相,而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在佛陀圆寂之前,更有记载佛陀并不鼓励后人建庙和造佛像, 他最担心的就是人们沉迷于外相的追求,而忘了佛法的本质和其究竟的要义。

不一样的寺庙

位于台中大里的菩萨寺就是依据佛陀的生命之山所建造的ㄧ间寺庙。创办菩萨寺的慧光法师ㄧ心想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友善的环境,流动的建筑,以及如法的空间。

佛法无边,无形无相,建造菩萨寺的建筑公司——半亩塘就是依据这八字去构思,最终用了质朴的清水模打造这座反传统,即会说法,又庄严,又亲近人心的寺庙。

菩萨寺的空间里面有慧光法师要表达的精神——简单,质朴,自然。走进菩萨寺,就像是朝一座生命的山,从新理解佛教,证悟佛教究竟的真理。

质朴的清水模与佛相辉映,让人感受寂静之美。

老梅树下的大石头

菩萨寺的门外有一颗老梅树,树下有一颗大石头,无论日夜,不管风雨,皆安静守候在寺外,等待轮回于红尘中的人,能够歇脚,让身心安坐在老梅树下, 乘ㄧ阵清凉。

坐在石头上向外望去,眼前红尘滚滚,人潮煦煦攘攘,忙忙碌碌,来来往往,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真正得到的又是什么?

正在参究,想要寻求答案之时,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潺潺水声的呼唤,那不是雨落下的声音,那是ㄧ片清净的水瀑,沿着长满蕨类的墙,落进水池的咚咚声响。水的声音如此悦耳动人,令人想要回头探望,把头一转,就在那瞬间出离红尘的回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幽幽的水墙,不及地面的伫立在水池的中央,让一半的水池显露在外,而另一半的水池隐藏在内,如同此岸(烦恼)和彼岸(清净)。它看似被分隔,却是无二分界,因为只要悟道,就能悟出烦恼即菩提的道理。

只是这ㄧ面如同象征无明的墙,暂时遮蔽了我们本具的佛性和良善,让我们只往外求的妄心流落红尘,无法悟见自心本性。可是当我们往内观照,佛就在内里,安然静待我们的遇见。

水池里长满了睡莲,大片小片深青绿意,夹带褐红斑斓的圆叶浮在水面上,衬托着浮躺在水面和长出水上的莲花,如诗ㄧ般的静好。


广纳众生的普光明殿。除了说法经唱,打坐修课,也是人文艺术的殿堂。

日光遍照,把环抱寺院内外的树木、安然端坐在内池边的佛像和菩萨寺的建筑映照在池上,形成了水中如梦如幻的倒影,如同看见ㄧ面池水刻写着无形无相的金刚经里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随着时间的变动,日夜和光暗的交替,四季的变幻,光影的转移,真的没有一个景象是不变不幻的。一切皆无常,ㄧ切皆如同水中的倒影,镜中的月亮,刹那刹那的幻化,留不住,也抓不着。

春季盛夏的菩萨寺的外墙上长着绿意盎然的爬墙虎,老梅树裹一身丰盛浓密的绿叶,感觉特别温暖。

当秋风吹起,爬墙虎变得格外艳红消瘦,抖落一地枯黄的叶子,寺前的老梅树和寺内周围的老树也纷纷落下了叶,飘送阵阵的清凉。

冬天的来临,褪去了春夏的绿和秋天的红,老梅树光秃秃的枝桠上长满朵朵白色的梅花,楚楚动人,却又散发着一种坚毅的美,犹如歌颂菩萨精进勇敢的精神。冬天的菩萨寺是赤裸的,只见粗糙的清水模,泛着暗淡灰白的冰冷。

随着四季的变化,菩萨寺展现不一样的面貌。

脱下踏遍红尘的双鞋,暂且放下心中的烦忧,赤足赤心,照顾脚下,步往真理的大殿。

曾有一位智者说过 : "ㄧ切的显相皆不是问题的所在,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于ㄧ切显相的执着。"

只要我们悟出个中真义,我们就可以放下对人、事、物的执着,泰然居之, 清心自在。

只要勇敢,推开那扇通往证悟的门

菩萨寺以现代的建筑设计建造,不带一丝传统寺庙的味道。它没有雕龙刻凤,没有用上古旧的片片屋瓦,也没有漆得红彤彤的大门。整栋寺庙皆用质朴,经济,不经加工和修饰的清水模打造而成。若没有门前的<菩萨寺>牌匾,路人还真难察觉它就是一间寺庙。

那一扇在牌匾底下的大门,其实并不大,常久被风雨洗礼,褪去了它层层外在的护色,呈现出它内在底层淡漠的黑灰色,门板上有深深的条纹,像是ㄧ位很老的智者脸上的皱纹。它是一扇老旧的门,也像是一扇引渡众生证悟的门。

<菩萨>两字在佛教中意谓着誓愿想要觉醒和证悟的修行人。选择觉悟,选择佛陀和过去诸菩萨所走过的解脱之道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出离心。

真正的菩萨必定是知苦、也真正切身经历过苦的滋味,才会真心渴望寻求从一切苦厄中解脱出来的途径。而真正的菩萨,因为真的知苦,才不愿意让自已和其他人深陷苦难,而誓愿依止佛陀的法教修持,得以渡已利人,离苦得乐。

慧光法师身体力行,行菩萨难行之道,一心以教育为基础,不遗余力建设及推广心灵教育

<菩萨寺>的门常常是半掩着的,想要走进寺庙的人,仿佛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勇气去推开那扇门。跨进菩萨寺的这扇门,就如同给自已立下誓愿,意谓着从今往后将会追随诸佛菩萨的脚步,选择持续走在证悟和解脱的道路上。

留意脚下,菩萨寺门口处的ㄧ块石板上印有慧光法师的脚印。这脚印给予访客和菩萨正确的指引。

菩萨寺的建造及其提供的法教和行持皆依据佛陀用于印证纯净佛法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忠告世人在祂灭寂以后,用于辩别和依止真正佛法的印证,缺其一都不是纯净的佛法,不是我们应该依止的法教。

朝往生命的一座山

走进菩萨寺,迎面而来的是透着浓浓的禅意所夹带的阵阵静谧的气息。狭窄不很宽阔的行径,像是行走在通往山洞的羊肠小径。右边的地上立了一块木,刻着<照顾脚下>四字, 提醒人们时刻保有正念和觉知,在生命的旅途上,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左边是长满睡莲的内池和那尊安静祥和,端坐在池边的佛像,一脸慈颜祥和,垂眉微笑,欢喜迎接走进菩萨寺的每一位访客。

大门入口处的右边是一面高墙,墙上布满虅蔓和爬墙虎,让人想起吴哥窟或台南安平老屋,那种自然与建筑相附依存,共生共死的精神。

人,总得学习谦逊,懂得放下我执和傲慢之心,才得以遇见生命中无现的可能,迎接生命本然的加持和赋予。

乍看之下,菩萨寺的内外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树和绿色植物,让人感受到强大而清新的生命力,让人再次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美好。

因为置身于自然,因为被绿色植物环抱的缘故,菩萨寺成了一栋富具生命和流动性的建筑物。它与自然和谐共处,忘""的随着四季的变化,呈现不同美丽的样貌。

如果菩萨寺是一座山,那它是一座无我,充满智慧,充满无限可能,一座有生命,会呼吸,会说法的圣山。

它是隐藏在繁忙都市里的圣山,红尘中的ㄧ处净土。

泥泊尔的小沙弥

走进菩萨寺ㄧ楼的入口处,正前方仿如洞窟的内墙坐着一尊半跏思维的弥勒菩萨。这尊弥勒菩萨的雕像非常精致庄严,却不像一般佛寺里肚子大大,满脸笑意的弥勒。

慧光法师透过这尊半跏思维的弥勒佛,来鼓励大众在探索佛法或生命的时候,应当透过自已的思维去验证,因为佛教本身并不鼓吹盲信。

沿着弥勒佛像的那面墙到一楼内部的每一面墙上皆挂着摄影照片。照片里所见的是一些居住在泥泊尔的小沙弥的生活和修行的情景。这些小沙弥皆是慧光法师慈悲助养的孩童。他们生长在贫穷的国度,一日能吃上三餐对他们来说是ㄧ种莫大的奢侈,父母亲也没有经济能力送他们上学。多年前,慧光法师就开始筹善款到泥泊尔建造学校,推广佛学教育,提供这些不幸的孩童求学习佛的机会。


如果菩萨寺是一座山,那它是一座无我,充满智慧,充满无限可能,一座有生命,会呼吸,会说法的圣山。

它是隐藏在繁忙都市里的圣山,红尘中的ㄧ处净土。

慧光法师身体力行,行菩萨难行之道,一心以教育为基础,不遗余力建设及推广心灵教育,因为也唯有从根做起,净化人心,才能减少无明妄念,为人们,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世界。

慧光法师说过 : "一个孩子,就是世间的一个光明。"该做的是提供孩子们正确的教育和朝往真理的方向。

普光明殿听见自已的呼吸

寺庙里的静谧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让人很自然地放轻动作和脚步,不急不躁的沿着楼梯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每走一步都能听见自已的呼吸,感受生命的脉动。

在楼梯的转角处有一个平台,挂着一个很大的晨钟,非常神圣而庄严,仿佛能听见叩钟的音声,足以响彻天地,唤醒沉睡迷惑的一切有情众生。

菩萨寺的大殿不叫大雄寳殿,而被称为普光明殿,意即普门大开,没有抉择对象,而是广纳一切众生的讲经说法的地方。 

慧光法师 : "一个孩子,就是世间的一个光明。"该做的是提供孩子们正确的教育和朝往真理的方向。


大殿内室大量用了优质的木,庄严了整个道场,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可以感受木板的温度,让人如同置身在一处实在而安稳的地方。

大殿的后方安奉着一尊站立的阿弥陀佛,和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的背面是一大片透明的落地窗,窗外有一棵长得绿油油的大树,一群鸟儿在窗外飞来飞去,一会儿歇息在树枝上,忽而又飞远,不知去向。

置身大殿,不论是聆听法师开示佛法,抑或是让身心沉浸在法会的经唱,还是安坐修禅,那一面透亮的落地窗仿佛在提醒我们勿忘大殿以外的有情众生,而应当时刻忆念苍生。

修行必然得建立在菩提心上,缺失慈悲心的修持终无法达到究竟的境地。

走出大殿之际,不免会依依不舍,再回眸看多一眼慈悲为怀,时时引渡众生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感念祂们的示现和教诲,感恩祂们不舍弃我们,让我们追随祂们不曾停止的脚步,救渡自已,引渡他人。

祂们并不是让人膜拜的雕像,祂们的庄严和殊胜来自于祂们证得无上妙法,证得无我,证得大慈大悲的心怀。祂们长住于我们的心间,ㄧ直与我们同在,我们也应当时刻感恩忆念,时刻心怀慈悲,方能与佛菩萨无二无别,方才避免自己掉入恶道,长住净土。

抄经室如是观照

走出大殿,登上三楼,甫走进课室,就能见到一尊观自在菩萨的庄严雕像。这里是抄经室,供到访的信徒或访客抄经静心的地方。

翻开抄经本,映入眼前的是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安心专注,下笔抄经的当儿,仿佛看见了当时在灵鹫山,佛陀通过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弗开示<心经>的殊胜场景。

顾名思义,<菩萨寺>就是菩萨修行的道场。那么,真正的菩萨又当如何修行?

浓浓的禅意夹带着阵阵静谧的气息。

"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之行者,云何修行?"舍利弗当时合掌恭敬观自在菩萨,如此问道。当时舍利弗如此之妙问,解开了世人和修行者一切的疑惑,为真正想要修行的菩萨指引了正确的修行方法。

"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通过心经的开示,佛向我们指出了实相和究竟的真理。唯有悟出<相有体无>的真理,一切的显相看似真实存在,却没有实体性,皆为自性空,因为一切需要因缘和合而成,而因为无常之真理,一切都会变化,没有所谓永恒不变的人、事与物。如是观照,我们才能放下对于一切的执着,无有恐怖,渡一切苦厄。

不是完美,而是完整

来到菩萨寺,仿佛走了一趟生命的旅程,一趟内在的觉醒。置身菩萨寺,用心觉察,能让我们悟见生命的本然和实相。

四季无常的变幻,枯枝落叶,粗糙不平的清水模,移动变化的光影,枯萎垂落的花朵,再再告示我们无常的真理,而一切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完美无缺。

反观我们的生命当中也存在着不完美,也存在着避免不了的残缺。可是,我们必须超脱错误的知见,或不落入断见,懂得去包容和接受残缺和不完美。如同粗糙和不完美的清水模,当我们能够接受和包容它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得以让爬墙虎依附生长,创造了一栋富具生命,庄严无比的菩萨寺。

离开菩萨寺之前,看见接待处的后墙上挂着一副书法,上面写着 <不是完美,而是完整>。确实如是,只要我们认清实相,不陷入妄念,浪费生命去追求我们所谓的完美,而是超脱完美和不完美的概念,生命才完整,才能达到究竟的大圆满。

走出菩萨寺,外面下着好大的雨,回眸再望,自在坦然伫立在大雨中的菩萨寺真的很美,很美!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