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正能量的比较


我们要抛弃小人那种会产生对自己心性

及修行不好的“比较”,反之,

我们要学习圣贤的见贤思齐,

产生谦虚及精进等正能量的“比较”。


一般人对“比较”往往有负面的看法,曾听过一些对“比较”不好的评语,认为“比较”会伤害别人的“玻璃心”,或“比较”会产生嫉妒及嗔恚心。乍听之下,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然而“比较”是不是就绝对负面呢?那也不尽然!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比较”最好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例如我们必须坦诚自己是一个薄地凡夫,在学佛的过程中还是会有进进退退的现象,所以,不须要用圣贤的标准来强做比较,而是应该脚踏实地的更上一层楼。例如我们刚皈依三宝,不须要急着想到自己的修行马上可以到达什么境界,比别人来的进步或高明,而是把作为佛弟子的责任及角色做好,进一步受持五戒。在受持五戒后,就要发愿了解戒理,把戒受持好,然后再进一步地学习佛法,受持八关斋戒,逐渐深入佛法大海。

佛教有一句话:“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这正是说明了初发心在开始的时候太过勇猛精进,结果在得不到相应后,就会懈怠及堕落,造成了“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其中也有一些人在学佛过程跟别人比较,结果发现自己没有什么进步,或看到佛友比自己厉害,于是就因为不必要的挫折感而退失了道心,或因比较生起嫉妒坏了道心。

其实,圣贤也有“比较”,只是他们的“比较”和凡夫不一样,凡夫的“比较”多是充满我执的嫉妒以及嗔恚,他们在比别人好的时候,会得意忘形,产生傲慢心,在比别人差的时候,多会生起嫉妒、嗔害或挫折之心态;反观圣贤在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会见贤思齐,取长补短,精进学习,看到别人比自己差的时候,则会生起怜悯及慈悲助人的心。

有一位法师宣说的佛法令人信服,修行功夫令人佩服,但却为人非常谦虚,以致有一些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很虚伪。其实,他的谦虚是真诚的,只不过他不是跟世俗的人比较,而是以佛菩萨的标准来做比较啊。近代的某位律宗大师,对自己有高标准的要求,他以高僧大德做为比较,认为自己的比丘戒守得不够清净及圆满,谦虚说自己只有沙弥戒的程度,但是他却是被大众公认修持最好的一位律师,足于作为佛弟子典范的出家人。

中国禅宗的百丈懐海禅师也说过:“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鼓励后学要比师长更杰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比较”的要求正是修行人对后辈的期望及勉励,是无私及大量的胸襟啊!

其实,许多优秀的修行者可以在比较的当下,生起正面的心态,如谦虚及精进,他们是闻过则喜,乐意发现及改过自己的缺点,而一般人往往都是忠言逆耳,你好意劝告他,他甚至可能把你当成仇人。由此可见,“比较”的好坏也是相对的,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他们对“比较”非常了解,而且懂得及有能力把“比较”的正面发挥出来,鞭策自己向上向善;愚痴的人则会看不清“比较”的全貌,而情绪化地把“比较”的负面爆发出来,以致造作了恶业。

总而言之,我们要抛弃小人那种会产生对自己心性及修行不好的“比较”,反之,我们要学习圣贤的见贤思齐,产生谦虚及精进等正能量的“比较”。

\ 图 与 文 \ 性 道 法 师

世界是我们的教室,把心灵的触角放远,从参学、摄影中,发现我们的真心本性。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