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之 ( 4 )

《森林里的一棵树




[  第一部分 - 4  ]

狼 狗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弟子在他停留的森林中看见一只狼狗跑出来。它站了一会儿,然后跑进草丛,又跑了出来,随后冲进一个树洞里,又再冲了出来。一下子跑进穴里又再跑出来。站了一分钟,又开始跑了起来,接着又躺、又跳,原来那只狼狗生了疥癣。当它站着的时候,疥癣侵入它的皮肤,所以痛得拼命跑。跑时仍觉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着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草丛里,树洞中,就是无法安定下来。 

佛陀说:“比丘们,今天下午有没有看见那只狼狗?站着苦,跑也苦: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它怪是站着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跑不好,躺也不好。它怪树、树丛、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都无关,而是在它身上的疥癣。” 

我们就跟那只狼狗一样。我们的不满足由于错误的知见。我们的不满足由于错误的知见。因为我们不自我约制感官,因此责怪外界带给我们痛苦。因为我们不自我约制感官,因此责怪外界带给我们苦痛。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知见还不正确,只是如此罢了!所以无论我们走到那儿,都不会满足。如同那只狼狗,无论它走到那里,只有疥癣治愈后,才会感到轻松愉快。因此,当我们除去不正见时,不管走到哪儿,都会很快乐满足。 


刀 子 

每一把刀子上都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在你拿起刀子的时候,可以只提起刀锋吗?或只提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锋这几个部位都在同一把刀子上。当你拿起刀子时,这三个部位都会同时地被拿起。 

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拿起了善,恶也必然随至。人们一昧地寻求善,试图抛弃恶,但是,他们却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如果你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那么,你将得不到真实的知见。如果只取善,恶一样会跟着来;如果只取乐,苦同样随至。训练你的心,直到它超越善、恶,而那就是修行完成的时候。


  

我们必须关照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不稳固而无常的,也必须了解,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不长久、不能执着的。我们这样来了解事物,因为我们有智慧。我们应了解事物会如此都是顺其本然的。假设我们有这种见解,就有如手执绳结的一端,只要能把这一端向正确的方向拉,结自然会松弛而解开来,于是就不会再那么紧了。 

这跟明白万事万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很相近。在这之前,我们认为一切事物必须符合常理,就因为如此,绳结只有被愈来愈紧。在这之前,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如何,就因为如此,绳结只有被愈拉愈紧。这种紧,便是痛苦。这样的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要把结松掉一些,然后放轻松。为什么要放松呢?就是因为太紧了。如果我们不执着就可以放松了,一切都不是恒常的,也不会永远一尘不变。如果我们不执着就可以放松了,它并不是一个永远一成不变的状态。 

我们以无常的教导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两者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认识,我们逐渐会不再信赖在心中生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我们越不信赖错误的知见,错误的知见就会相对地减小。这便是解结的含义,这样做,结就会愈来愈松,执着也会随至逐渐根除。 


汤 杓 子  

假若只有听闻佛法而没有付予行动,便如同在汤锅里的汤杓子,每天泡在里头却不知汤的味道。你必须思维且禅修。  

 

树 叶 

现在我们正坐在一个宁静的森林里,此处如果没有风,树叶会保持静止不动。然而,当一阵风吹来时,树叶便会拍打舞动起来。 

心,犹如那树叶,当它与法尘接触时,便会随着法尘的性质而“拍打舞动”起来。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越少,心越会不断地追逐法尘。感到快乐时,就屈服于快乐;感到痛苦时,就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破 漏 的 屋 顶  》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谈论修行,根本就没有付予行动。我们的修行就好像有人的屋顶的一边漏了水的人一样,所以他跑到房子的另一边去睡觉。当阳光从那边照射过来时,他便滚到另一边去,心里一直抱怨:“何时我才能和其他人一样有栋完好的屋子?”一旦整个屋顶破漏了,他便立即搬离这间屋子。这并不是做事的方法,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 

只要知道在你的心中发生了什么事,别因它们而感到高兴或悲伤,不要执着!如果你痛苦,看见它、知道它、并且保持空无。犹如一封信--在你可以详阅内容之前,必须先拆开它。   


木 头 》 

如果我们砍下一块木头将它扔进河水里,木头便会漂向下流。假使这块木头不腐朽或停滞在河岸的一边,终究会到达大海。同样的道理,修习中道的心,如果不去执于感官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会达到真正的宁静。 

在我们譬喻里的那块木头,代表心,河岸的一边代表爱,另一边代表恨;或者你可以说,岸的一边是快乐,另一边是不快乐。遵循中道是了解爱、恨和快乐、不快乐的真实面目--只是感觉而已。一旦获得这样的领悟,心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漂向它们而被束缚。这就是领悟的心的修行,不去滋养任何生起的感觉,也不去执着它们。心便自由无碍地漂向下游,最后流入涅槃之“海”。  


木 材  》

假如你不花点心思去训练你的心,它就会随着它的本性,依然粗蛮。心的本性是可以训练的,所以它才能有利地被应用。就拿树来说吧!如果我们将树保留在它自然的状态,我们永远也无法利用它们来盖屋子,更不能将它们制造成建筑屋子所需的木板或其他材料。总而言之,若有木匠想要盖屋子,他会先去寻找树木,在取得原木材料后,再加以有效地应用;那么,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可以盖起一栋屋子了。 

禅坐与心的增长也相似于此。你必须对这颗自然的、未经训练的心--如同你会去森林里取自然状态下的树,加以训练,这样,心才会对自己更细腻、对自己更觉醒,而且更为敏锐。   


  》

快乐不是凭靠和我们相处的人有多少,而是来自于“正见”。如果我们拥有正见,那么无论行居何处,我们都将是快乐的。 

但我们大部份人的见解都不正确,就如同一只住在粪堆里的蛆。蛆住在肮脏的地方,吃的也是肮脏的,不过,对蛆来说却舒适无比。假若你拿一枝小树枝将它从堆粪便里挑出来,它会奋力挣扎地爬回它的家。 

我们也不例外。老师教导我们要有正见,但我们坐立不安,觉得很不舒服,一下子就溜回我们的恶习与妄见,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觉得舒服。如果我们没有见到一切妄见的有害后果,那么,我们便无法远离它们。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你必须听从你的老师,这就是修行了。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听从,修行仅此而已。如果拥有正见,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会是快乐的。

阿姜差

小 草  》

我们说戒、定、慧是所有圣者走向觉悟的必经之道。它们是一体的。戒即定,定即戒;定即慧,慧即定。就像一个芒果,当它还是花的时候,我们称它作花;当它结果时,就改称它为芒果;当它熟透时,我们称它作熟透的芒果。同是一颗芒果,却不停地变化,大芒果从小芒果而来,小芒果会长成大芒果。要说它们是同一颗或不是同一颗都可以。戒、定和慧也是如此相系相连,到头来都是同样导向觉悟的大道。 

我们必须了解:芒果,它最初出现时是一朵花,然后逐渐长大成熟,不管别人怎么叫它,都没关系。一旦芒果出生,便步向老熟,然后它会往哪里去呢?我们要好好思维这个问题。 

有些人不想要老,当他们老了之后,显得很不甘心。像这些人实在不应吃已熟的芒果!我们为什么希望芒果成熟呢?如果时候到了它们还未成熟,我们就会以人工的方法促使它们成熟,不是吗?但是当我们年老时,我们却满怀不愿之情。有些人为此掉泪,他们惧怕老死。若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最好只吃花,而不应吃成熟的芒果。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能见到佛法。一切都能清楚明白之后,我们就平静了。


药 和 水 果  》 

别跟那些不修行的人生气,不要评论他们的过错。只要时时劝导他们;当他们的性灵的条件增长时,自然会来求法。好像卖药一样,我们宣传我们的药,那些有头痛,胃痛的人自然会来服药。不想要我们药的那些人,就随他们去,他们如同仍然青涩的果实,我们不能强迫它们成熟、甜美--就顺其自然吧!让它自己长大、甜美、成熟。如果我们这样想,心就会释然。因此,我们不必去强迫任何人,只要宣传我们的药就够了。当有人生病,他们自然就会过来买。    


商 人 》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很清楚、很觉醒地做。当你看清楚时,就不再需要忍耐或勉强你自己了。你有障碍与负担,是因为你没有认清这点。平静是来自一心一意地投入于做事当中,任何剩下没有完成的工作,都会留给你不满足的感觉,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羁绊着你,使你担忧牵挂。但你想要完成每一件事,那是不可能的。 

就拿时常来拜访我的那些生意人为例,他们说:“当我的债务通通还清,财产也理清时,我就来出家。”话虽这么说,但他们何时才会结束而准备就绪?永无止期啊!他们用另一个借款来偿还债务,还清了一个又借一个。 这些生意人都这么想:当他还清所有的债务以后,他就快乐了,然而还清债务是遥遥无期的。这就是世间愚弄我们的方法。我们就这样反覆地周旋着,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可悲。  


油 与 水  》

油和水是不同的,同样的道理,一位有智慧的人和一位愚痴无明的人是不相同的。佛陀生活在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里,但因为他是一位阿罗汉,所以他能转离它们而不逐向它们。自从他了解了心就是心,想就是想后,便渐渐地舍离而放下它们。他没有将它们混淆在一块儿。 

心只是心,想和感觉也只是想和感觉;让事物就只是事物吧!让色只是色,让声只是声,让想只是想,我们又何须费事地执着它们呢? 如果我们以这样方式去思考和感觉,那么,这就是出离和不执着了。如果我们以这样方式去思考和感觉,那么,这就是出离和不执着了。我们的想和感觉将在一边,而我们的心会在另外一边,就好像油和水--它们同在一个瓶子里,然而,却是分开的。   


孤 儿  》

最后,人们会变得神经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无知!他们只是追随着自己的情绪,而不知如何去照顾自己的心。当心没人关照时,就像一个没有父母照料的小孩。孤儿是无所依靠的,而无依无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样地,如果这颗心没有受到照顾,如果没有用正见来训练或培育品格,就相当麻烦了!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