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 须 跋 多 传 之 |8|
《莲花中的珍宝》
- “隆波是一个思想那么自由开放的人,可是同时却又持戒那么精严。这实在是个令人迷思的矛盾。
- 我可以看到隆波的心没有极限。通常,执着戒条令你担心重重而失去自信。可是隆波却容光焕发。很明显的,他不是那种守着一大堆戒然后忧虑自己是否清净的人。他是从修行中得到自由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 “巴蓬寺的教学法是把你放在一个环境,在这里你可以反观你的行为、异议等。你开始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会生起的意见、观念、成见、执着。隆波再三强调需要省思事物的本来面目。我觉得这点最受用,如果你像我那么自我中心和顽固的话,那你就真的需要开放思想。在这方面,我认为隆波的教法就清楚和直接多了。
- 隆波的教学不限制于某些特定的法门,而是包含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提供一个环境或条件,只要是正统的修行方法就能得到成果。”
3
——· 头 陀 生 涯 ·——
3.11 》 老 和 尚 的 脾 气
雨季就要来临了,隆波来到那空拍侬直辖县,一间毗邻坟场,未经官方批准建立的私立森林寺院(samnak)。他在步行过林间小路前往法堂途中,看到一位老和尚正在向僧众说话。于是隆波上前去向老和尚顶礼并自我介绍,原来那位老和尚是这间寺院的住持。
交谈了一会儿,那位老和尚告诉隆波他已不会再发脾气了。这番话令隆波感到很惊讶,因为在修行僧的圈子里很少会听到有人这么说。他因此打算证明看这是否属实,于是要求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度雨安居。
这倒是个难题,因为他是个陌生人,又单独一个人流浪行脚,谁也不知道他的品行如何,留下来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最后他们决定不让他住进寺内,但可以住在寺外的坟地。
雨安居到来时,老和尚叫一位僧人邀请隆波入住寺院。原来有一位比丘提出要上座比丘住在寺外,这种方式招待很不适当。何况他们也不应该轻视隆波,他有可能是位行持高深的比丘呢。无论如何,他们和隆波约法三章,要求隆波遵守几条特别为他设立的规矩:
不准向在家人讨东西,只可以向其他僧人要求。
不可参加僧羯磨(Sanghakamma),只可以诵清净布萨(Parisuddhi)。
用餐时坐在最后一排。
虽然隆波已有十年戒腊,依据出家律而言是上座,应受资历比较浅的比丘尊敬,可是隆波还是欣然接受这三条规约,他认为这些会给他带来好处。他告诉自己,那位老和尚以及其他比丘正在考验他。坐在最后一排没什么问题,他把这比喻作一块寳石,不管放在哪里,价值皆不会改变。更何况这些规约可以协助他消除我慢。
住下来之后,隆波总是保持正确的观念,待人接物的分寸也合情合理,因此生活过得很顺利和平静。平时他不断禅修,尽量少说话,对任何批评都会反省改过。另外,寺院内本有的惯例,只要是好的他都拿来应用在自己的修行中。整个雨安居期间,那位老和尚和其他比丘都密切的观察他。关于这点隆波保持沉默,他没有以抗拒的心态反应,反而感激他们。后来他评述这点:“他们这样做能协助我避免粗心,减少犯错。就好像有人在帮忙我们保持清净。”
这个雨安居隆波的心平静安稳,他不断坚持不懈地修行,以虔诚的态度遵守戒律。这一切使大家改变对他不信任的态度。
雨季中的某一天,寺里的僧众乘船出去采集干柴。他们把船停在岸边某个地方,然后上岸去找干柴。隆波负责把采集到的柴搬到船上,工作时他发现有一根大约两公尺长的木柴上面有圆形的标记,他意识到这根木柴是有主人的,于是决定不去动它。
收工离开之前,老和尚发现隆波漏了那根木柴,就问道:“阿姜查,还有一根呢,为什么你没有把那根柴搬上来?”
“那根柴上面有个标记,应该是别人的,所以我没拿。”他回答。因为根据戒律,若没有得到物主的同意而取走物品,是属于偷盗行为。如果物价超过两百铢,那就犯了严重的波罗夷罪(parajika),必须还俗,而且终生不能再出家。
住持愣了一会,然后假装掩盖着它,叫其他人赶快回到船上去,留下那根柴在岸边。
几天之后,寺院的厨房烧着竹筒饭,负责看火的人不知何故不在。这时老和尚刚好托钵回来经过,看到了这情景,他担心竹筒饭会烧焦,环顾四周确定没有人看到他之后,他决定去翻那些竹筒。很明显的,他非常清楚根据比丘律,在还未受供养之前,他不可以去触碰这些食物。他没有发现到隆波在靠近厨房边的茅舍内正在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用餐时,他发现隆波完全没有吃竹筒饭。于是就问道:“阿姜查,你有吃竹筒饭吗?”
“没有,长老。” 隆波回答。
听了隆波的回答他吃了一惊,然后说自己其实犯了戒。过后他去见隆波,根据出家律作正式的忏悔。隆波叫他不必担忧,只要继续小心保持正念。
隆波精严的修行,还有细心和正念使得其他比丘和沙弥对他产生信心和恭敬。他们决定撤去施加在他身上的规约。可是隆波没有接受,他继续保持遵守这些规约直到安居结束。他认为这些规约对他很好。佛陀说当你和其他人相处久了,就知道他们有没有遵守规矩和戒律。
雨季将要结束时,连续好多天下大雨,造成严重水患。村民和他们的畜牲都没地方住,而且那些畜牲也没有食物。由于寺院建在较高的地方,没有被水淹到。结果那些水牛和其他畜牲都来寺院的周围寻觅草吃,有些甚至进到寺院的范围内。
那位老和尚好几次叫比丘去驱赶那些动物。有一天,一头牛把头探进寺院的篱笆来吃草,刚好这位老和尚在旁看到,他立刻拿起一块木柴狠狠地敲击那牛的头好几次,把它打得痛叫逃开去。隆波站在一旁,痛心的看着这位经常说他自己不会再发脾气的老和尚。
3.12 》 阎 王 的 使 者
这座寺院旁边的坟场中央建有一间小佛殿,那里的环境清幽,很适合禅修。隆波平时喜欢在那里打坐和思维法义。有一天,隆波又在小殿里打坐,这时飞来一只乌鸦在附近的枝头上哑哑叫。隆波也没去在意它,只管继续坐。看到隆波没有注意它,那只乌鸦飞到隆波前面站住,把几根干草放在地上,然后继续叫。很显然的,它是要把这几根干草给隆波。
对眼前发生的事感到惊讶,隆波就望过去看它。当这只乌鸦看到隆波已注意它了,就扬起翅膀飞走,留下那些干草。这件怪事发生三天之后,村民担来一个十三岁发高烧死去的少年,在殿旁火化。
过了三四天,那只乌鸦又飞回来,跟上次一样唤起隆波的注意之后就飞开去。不久,另一具尸体抬被了进来,是前几天那个少年的哥哥!他是猝死的,在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之下突然死亡。没过几天,这两个兄弟的姐姐也死了!他们的父母亲和家人都哭得死去活来,悲伤到极点。
看来那只乌鸦真是阎王派来的使者!
目击整件事的发生,让隆波对生命的真相感到非常的哀悯。他把眼前发生的事牢记在心中,警惕自己对生命的无常千万要小心,绝对不可马虎。从中也让他深深体悟到失去所爱的人和物而产生的悲伤——爱别离苦。坟场中的这堂课激励隆波加紧用功,他减少花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全神投入禅修。即使下雨的日子,他还是继续经行,不敢松懈。
然后有一天,一个禅相出现:隆波经过一个地方,他看到一个老人仿佛要死了,躺在地上啜泣着。他停下来思维一阵子,然后继续上路。途中他看到一个呼吸微弱,病重濒临死亡的人躺在路旁。这个人身体瘦到看不到肉,干枯的只剩皮包骨。隆波停下来观察了一会,再往下走。不远的地方,停着一具尸体脸朝天,眼睛肿胀凸了出来,舌头胀的塞满了整个嘴,全身布满蛆虫。
这景象震撼他内心深处,把他淹没在一片忧伤与悲悯之中。即使从禅相出来之后,这些印象还是那么的深刻清晰,令他对生命的流转产生强烈的厌倦,恨不得立刻彻底把苦从根本切除。
3.13 》 断 食 与 喝 尿
隆波打算独自一个人到山顶去修行七至十五天。可是山顶上水源是个问题。后来他想起青蛙在地下冬眠的情形,这些冬眠的青蛙没有喝水,只喝自己的尿液。隆波想尝试看是否可以像青蛙一样,喝尿液来解决饮水问题。可是失败了。持续饮用几次之后,尿液一喝下去差不多立刻就排出来。
他只好停止连续断食,改成隔天断食一次。可是这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在断食的第十五天,隆波觉得整个身体好像放在火上烧烤一般,躁动不安无法休息,心里也烦乱,熬得令人受不了。他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状况并不适合用这种方法修行,于是停止断食。稍后,他想起了佛陀“遵守中道的修行”的教导,这包括了饮食知节量——不多也不少、守护根门,不放逸感官和保持修行的连续,不懒散和贪睡等等。回忆起这中道的教导,隆波停止了对身体不必要的惩罚,恢复日中一食,保持不苦不乐的中道行。
放下了断食,隆波的禅修进步得很快。内心祥和宁静,没有牵挂、担忧,充满了满足感。而且思维能力变得更敏锐清晰,没有任何障碍。
整个雨安居都在密切观察隆波的老和尚对他非常欣赏,安居结束之后,邀请隆波一起到湄公河对岸的寮国境内去建寺院。可是隆波拒绝了他的好意。那年终了,这位住持决定他们自己移过去寮国。
3.14 》体 悟 世 俗 谛
那位住持一行人离开了寺院七天后,隆波也离开那里。他一路向那空拍侬万烹县(Ban Paeng)兰卡山(Phu Langka)的方向行脚去。这次行程的目的是想参访阿姜宛(Ajahn Wang),那时阿姜宛与两个沙弥同住。隆波直觉认为阿姜宛可以解决他禅修上的问题。后来他告诉弟子当时禅修面对的困境:“我的禅修再也没有办法前进,它就好像你走到某个地方它就塌了。那时的禅修境界就像这样,心很快的进入那个境界,然后就卡在那里出不来。另一些时候,心会像是碰上什么的,接着就退回去。不断重复这样,然后它会自问:这是什么?它回答它并不在乎这是什么。
我知道自己困住了。需要有个明师来点化。我想起阿姜宛,觉得他可以单独住在兰卡山顶修行一定很好。我甚至没有见过他,只是认为他可以替我解惑。”
隆波去参访阿姜宛,与他交流佛法。并且在那里住了三晚。关于他们之间的对谈,隆波曾经向某些弟子叙述过,过程如下:
阿姜宛:“有一次在经行的时候,我停下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它立刻潜入地下。”
隆波:“当时您觉察到它吗,阿姜?”
阿姜宛:“当然啊,我觉察着它并跟随到底,然后它又回到地面。可是它没有停留在地面,它不断向上、向上,直到树顶。跟着——嘭!——身体爆炸了!所有的大肠小肠散落在树上。”
隆波:“噢,不是梦?”
阿姜宛:“不是!如果不明白发生什么事,你可能会失去控制发狂。它是那么的真实,即使是到现在我还是可以记得它是那么的真实。这是一个禅相,我很清楚它不会伤害到我。明白到这点我就追随它往内观察心,直到它消失为止。我那时候问自己这是什么。”
隆波:“阿姜,这次来拜访您是因为我有一个问题,没办法解决。它和您的体验接近。我步行在一座桥上,它横跨河面可是却没有接到对岸。每次走到桥的尽头就停在那儿。我往返好几次,情形还是一样。有时会觉得似乎有一道栏杆在阻挡着,走到那里就会撞到。阿姜,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阿姜宛:“这应该就是想的尽头。它已到了尽头,你还能去哪里?你就待在那里,把心安置在那里。你保持着静止,想会转变,它自己会变。这时没有必要去控制它,只须跟随着,尝试知道它,带它进入。觉悟发生时它会变。例如,从小孩的想变成大人的。小孩长大了就不再兴趣玩玩具,他会喜欢其他东西。”
隆波:“哦,原来如此。”
阿姜宛:“最好不要对这方面问太多,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发生。重点在于不要被它迷惑。它自己会来了又去,如果你太在意它,它就会不停的一直变化。比如,从鸭子变成鸡,然后是狗,还有猪......没完没了,你会陷入混乱。只是知道它,观察它,然后放下。还没有完啊,不要以为这样就完了,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继续来。
无论如何,如果你能很好把握着原则就不会有危险,不被它迷惑你就能应付得了,度过这关。不管是过去也好,未来也好,它就是这样子发生,只是程度不同吧了。所以尽量清楚掌握这个原则。”
隆波:“为什么有些人的修行没有任何问题,不会面对折磨或挫折。他们的身心好像都满舒适、轻松和顺利。”
阿姜宛:“这要看你过去的业力呀!所以你现在必须努力解决它。当散乱的心趋向静止时就会来到这里,在一点。这一类障碍不见得就不好,它也有某些利益,而且还相当吸引人。可是千万不能执着,不然很危险。”
隆波觉得与阿姜宛的讨论让他对修行有深刻的理解。在兰卡山居住,隆波非常用功,没日没夜地修行。不断观察界(dhatu)和世间诸法的假名施设(sammati pannatti)。他在那里住了三天才离开。
“我从兰卡山顶步行到山脚下的寺院,当时下着雨,我就在大殿下面坐着。我的心一直都没有中断地在思维着这些问题。突然间,我的心固定下来,感受立刻随着转化。我可以感觉到这个变化,觉得这是一个彻底不同的世界。万事万物已完全改变,看起来和之前全然不同。水壶不再是水壶,痰盂、钵......每一样都变得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例如手掌变成手背。情形就好像是云朵飘过遮住了太阳,阳光消失了一般。
心的体验就是这样子。看到瓶子可是它又不再像是瓶子,它什么也不是,只是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我把这往内带,观察我身体里面的一切,不断观察直到觉悟这里没有任何东西是我的,全部都是世俗假名概念”。
隆波评论这种体验,认为“你很难分辨圣僧和疯子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某些共同点。你只能以德行来诠释辨别他们的行为”。修行者必须对自己的修行成果有自信和诚心,隆波向弟子强调这点,修行的人将会像他一样得到证悟。
“站在修行的角度而言,不要犹豫磨蹭,应该坚决的向前。不管你的研究有多广泛,多用功,或到哪里研究,你永远无法学习完所有的东西,你始终会有疑惑存在。只有通过自己去修行,去体验你学习到的东西,你才能够消除一切疑惑,一觉悟了你就会明白一切。觉悟之后不管别人说什么都好,不会再干扰你,事实永远是事实。别人笑也好,哭、开心或悲伤也好,你都不会再被牵得团团转。”
关于修道上的指点,隆波也谈到这方面的重要性:“修行没有明师的带领和应机施教的话有时候也可以,不过遇到难关时就会花更长的时间来化解。只要是修行,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碰上瓶颈,有时候真的很难跨过。有高明的老师在效果就不同,他可以协助学生突破关卡更上一层。”
跟着隆波从兰卡山去农宜拜见金纳利长老。他再次得到长老简捷的开示:“阿姜查,你参学行脚也已经有好些经验了,应该找个适合的地方安住下来。”隆波答说他打算返回家乡乌汶府。
“回家乡?想着谁吗?果真如此,那个人对你将会是个危险。”金纳利长老以他一贯简洁的语气回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