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 须 跋 多 传 之 16

莲花中的珍宝

  • 隆波是一个思想那么自由开放的人,可是同时却又持戒那么精严。这实在是个令人迷思的矛盾。
  • 我可以看到隆波的心没有极限。通常,执着戒条令你担心重重而失去自信。可是隆波却容光焕发。很明显的,他不是那种守着一大堆戒然后忧虑自己是否清净的人。他是从修行中得到自由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 巴蓬寺的教学法是把你放在一个环境,在这里你可以反观你的行为、异议等。你开始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会生起的意见、观念、成见、执着。隆波再三强调需要省思事物的本来面目。我觉得这点最受用,如果你像我那么自我中心和顽固的话,那你就真的需要开放思想。在这方面,我认为隆波的教法就清楚和直接多了。
  • 隆波的教学不限制于某些特定的法门,而是包含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提供一个环境或条件,只要是正统的修行方法就能得到成果。


 5 

——· 我 们 的 隆 波 ·——


5.5 随 缘 应 化

许多人都很佩服的隆波其中一项能力,就是可以随着环境的转变而作出调整,适应不同的时空。他可以在不违反法与律之下,随顺因缘而不干扰任何人。有一位出家弟子叙述隆波在国外的状况:在国外,隆波遵守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他说:即使是修行也不可以违反风俗和传统,而执意孤行。首先,我们应该观察。看看他们的行为有没有违反戒律。其实,在泰国的城市或乡村的寺院也应该如此。明智的作法是随缘。

举个例子,在家人供养没有依照律处理的水果。遇到这种情形,我们接受他们的供养,但不吃这些水果就行了。另一个例子是,不必在意外国人没有遵从泰国人的礼貌习俗。毕竟,他们受的教育和我们不同,这些都和法与律没有直接的关系。


5.6 少 欲 知 足

隆波整副家当就只是几件资具,身无长物。可是他对此心满意足,从不要求额外的东西。有一个案例可以看出隆波这方面的态度:

一群弟子协议寺院应该成立一个基金以应付未来的需求,他们把这个建议带到隆波那里要求考虑。聆听了整个构思,隆波回应说:这是个很好的主意,但不太正确!为什么呢?因为你能一心修行,为法忘躯的话,就不会饿死!佛陀他老人家没有成立什么基金,可是还不是活了下来?他已树立了让我们遵循的道路。如果大家照着他的道路,我想我们可以应付过去。

他下结论之前顿了一下,这个就是了!——这些钵和袈裟——就是佛陀给我们成立的基金。你永远用不完

隆波从不收藏任何东西,也没有个人户头。每次收到供养品他会与大众平分,余额则分给其他分院。他总是满足于简朴的东西。比如,外出时他会选用最旧,几乎报销的车,尽管有许多豪华舒适的车就在那儿供他使用。

5.7 自 由 自 在

有一次,隆波去住在夜功府(Samut Songkram)一个信徒的家。过了三晚,他叫随侍的净人收拾行李,在没有知会屋主的情况下离开。当净人提醒说应该先照会主人时,隆波拒绝了。他说:为什么要让他知道?这样一来我们就走不了。我没有答应在这里常住,只是说我会来探访。现在既然已经来探访过了,那我就有自由随时离开!为什么要让他们控制我?

他们走了约十公里,屋主得到佣人的通知他们的不告而别,匆忙赶来请求隆波回去。隆波没有跟他回去,继续上路去亚兰(Arunyaprathet),留下不知所措的屋主在路旁失望的啜泣。

隆波对在家人的互动非常谨慎,尤其是妇女及大人物。不过,他总是立足于戒律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同时,又如上所述,保持不受束缚。

5.8 幽 默 的 智 慧

隆波从小就很有幽默感。这点在他开示佛法时就很明显,没有人会打瞌睡。即使被批评,人们也不会起烦恼或生气。这主要是他的幽默感软化了呵责的气氛。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件轶事看出在他在这方面非凡的能力:

 

 荆棘捉贼

上面提过有些村民经常来偷寺院的木瓜。隆波知道这件事后,决定给他们一个教训。一天,他叫白衣砍下三根荆棘准备捉贼。他安排出家人在小偷通常经过的三个地点静候,一个靠近出口,一个在中间,还有一个接近木瓜树。他自己也在最靠近木瓜树的地方鹄候 

当小偷们专注采木瓜时,隆波打了个讯号,那个待在出口处的僧人把荆棘放在通路上。木瓜采得快装满篮子时,隆波清了清喉咙作为讯号,他不想在这个阶段吓坏那些小偷。

听到了声响,小偷立刻提起篮子半走半跑迅速逃离。逃到接近中间的路段时,隆波即大声疾呼:你看到有谁从那里逃跑吗?

等在中间的出家人呼应:哪里?哪个方向?

贼人开始慌了,拿着贼赃朝出口处飞快奔跑,此时在出口处恭候已久的比丘在其他出家人赶来会合时发出巨响。

这下小偷们吓破了胆,丢下满篮子的木瓜和作务布不管,没命得跑,踏过荆棘朝外逃,混乱中还有人跌倒被其他人践踏,在一片哀叫声中总算给他们成功逃回去。

隆波知道他们是谁了,因为他们被荆棘刺伤了脚,接下来的三天都没有出现在寺院。隆波吩咐村长叫他们来:叫他们来取回木瓜和留下来的作务布。告诉他们不必害怕,来寺院里拿回这些东西。不然木瓜将不再新鲜了,会卖不出去。

他们当中的一个前来见隆波,隆波没有呵责他,只是很慈悲的教导,要他诚实的赚取生活,不要再偷窃。况且那些木瓜只能放两天,不值得去这样做。

从此,寺院再也没有面对偷窃的问题。

    保证灵验

有一次,泵歪村(Bung Wai)一个信徒的儿子来向隆波告别,他被征召去服兵役。谈话中,他向隆波讨护身佛牌。隆波面无表情的转向大殿的佛像,指着大佛说,那个怎么样?你最好把它搬上战场

 

◆   解铃系铃

另一次,一个小男孩请求隆波替他放生小鸟做功德。隆波问道:什么样的小鸟呀?你怎么会有小鸟呢?

隆波,那是我捉来的!

哦,那你应该自己去放生呀!为什么叫我替你放呢?隆波听了回答。

 

◆   谁拍打谁?

一个妇女的脚疼痛,她前来顶礼隆波,请求隆波拍打她的脚以便加持医治。

隆波听了对她说:你也应该来拍打我的脚啊,我的脚也很疼呢!

 

◆   不存在的演员

有些在家弟子评论隆波像个出色的演员,可以随观众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带着问题来找他解决的觉得他很慈悲,乐于助人;带着傲慢和偏见而来的觉得他不好惹;来修行的觉得他是位明师善知识。泰国弟子认为他冷漠;外国弟子则觉得他很友善。所以,实在很难界定他到底属哪一类。

英国甘露寺(Amaravati)的大殿内,挂着一幅大部分人都不欣赏的隆波的画像。可是,阿姜苏美多最喜欢这幅画像。他解释说这幅画像提醒他,在巴蓬寺与隆波相处的日子里,有时,他发现隆波似乎完全没有情绪和感觉,心仿佛不在他的躯体内一般,看起来就像是一架关了机的机器。这幅高深莫测的画像,正好流露出隆波没有特定角色要扮演所带来的无我感。这是他真正的隆波。

◆ 无分别心

一九七三年隆波荣获尊重的菩提智长老衔誉。弟子们都为此欢呼雀跃,可是隆波对这个行政僧职不为所动,他甚至说被委任僧职只是世间法。世界一切都在不停的变迁,没有哪样是绝对的。

他还是原来的他。尽管潮水有涨有落,横跨乌汶汶河上的桥依旧如如不动,没有随着潮水而上下。

 

 死硬的环保主义者

上面提到,早年巴蓬寺面对疟疾等地方性疫病问题,寺内虽然没有人因此死亡,但包括隆波在内的比丘、沙弥和美琪都曾严重感染疟疾。

为此,一些医生建议隆波清理部分森林,让空气更顺畅流通。可是,不管他们怎么说,隆波坚持森林必须保持原状。他坚决的宣称,即使是因此而造成比丘、美琪乃至他自己死亡,他都宁愿保存那片森林。

 

◆ 绝不破戒

同样的,隆波经常告诉弟子们,他宁愿可守戒死也不愿破戒活。有一次,他受邀请到王宫应供。在那儿遇到一位高僧阶的昭坤以嘲弄的语气问他:阿姜查,你进王宫也托钵,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隆波反击:尊重的昭坤,您在佛陀面前不托钵进王宫,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5.9 知 恩 报 恩

感恩是隆波最显著的品格。就如之前所提到的,隆波为了报答父亲的恩惠出家,并且答应他终身不还俗。隆波也剃度母亲出家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对于他的戒师以及其他师长,隆波总是对他们崇高的尊敬,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服侍他们,并且也常常派弟子去服侍和照顾他们,供养他们资具。隆波不时提及他的老师,而且严格遵循他们的指导修行。他最尊重的其中三位老师是阿姜曼、阿姜金纳利以及阿姜佟咯腊(Thongrat Kantasilo)。

关于阿姜佟咯腊,这位和尚刻苦的修行、智慧和幽默感在在让隆波留下深刻的印象。隆波时不时向弟子们讲述这位妙和尚各种出格的行为和轶事。例如,他教导弟子用餐时必须遵守威仪,可是自己却从来就未照着做。一次,他在村落里托钵乞食,停在一户住家前。看到他,屋主在里面大声的告知饭还未煮好。听了他不但没有离开,反而回应说,哦,不要紧。孩子,爹会等你。把火扇猛些吧

阿姜佟咯腊与阿姜曼共住时,只要发现阿姜曼有段时间没有开示,他就会耍些花招诱迫阿姜曼开示。比如,一次出外托钵,他插队排到老师阿姜曼前面。另一次,他在路上把黄瓜从钵里拿出来,不顾威仪的大声咀嚼。还有一次,他在阿姜曼的茅蓬下装模作样练习拳击。

阿姜曼的教育是出了名的严厉,他这些作为让其他僧人给吓坏了。结果毫无例外的,接下来阿姜曼就会给予长篇大论的开示。

隆波给予阿姜佟咯腊的德行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个过着清净梵行的生活,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修行人。他死时,人们发现他的僧袋里只有一把剃刀,这就是他所有的财产。

说到感恩,隆波强调出家人必须对即使仅仅供养一小团糯米饭的施主感激。不管在家人供养什么,食物、衣服、医药或是住处,都是在成就僧众达到最终成果或解脱。这是为什么他鼓励出家超过五年的弟子,以自己的体验弘扬佛法,作为报答在家人的恩惠。还有一点,是隆波时刻提醒弟子要好好保护他们的资具,就好像他们的性命那样。特别是钵和袈裟 ,这两样是佛陀留下给出家弟子作为长养慧命的资具。隆波要弟子们保护他们的钵就如佛像的头一般。

——待续
作者 阿姜查的弟子们
中译 捷平
审阅 永觉比丘
联络处 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联络人 Ajahn Cagino  永觉比丘  
电话 +66-8-5777-3112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