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守 护 六 根02

    在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保持觉知

    即使心受到诱惑

    感到嗔恨

    都如实知道它们的情况

    不偏离正道

    世间有情为世间法主宰,一直处于冲突的境界中。

    所以不管看到什么,接触到什么,都应该仔细思维。我们沉醉于色声香味触法中,所以请好好思维。你们都知道这些是什么:眼见色相,比如男人或女人的相,你们当然也知道声、香、味、生理接触是什么,还有心理的印象和概念。生理感官接触外境,引发心理活动。所有的东西在这里聚集。

    我们有可能一整年,甚至一辈子跟法同行却没有意识到它,我们一辈子活在佛法中而不自知。我们的思想跑得太远、目标太大、欲望太多。比如,一个男人看到一个女人,或者是一个女人看到一个男人,这里每一个都迷恋得不得了,我们太崇拜它了。一接触到异性,所有的感官都牵扯进来,我们要看、要听、要接触,要观察对方的动静,还有一切的一切。可是等结了婚之后,这一切就没什么大不了,再过一阵子,我们甚至想和对方保持一段距离——说不定要出家呢!——可是又不行啊!

    这就像一个猎人在追踪一只鹿,发现鹿时他亢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整只鹿,它的耳朵、尾巴,从头到脚都不放过。此时他心花怒放,动作轻盈、机警,惟一担心的是那只鹿会逃跑。

    他小心翼翼不让那只鹿发现,感官保持在高度警觉的状态中,亢奋到极点,整个心思放在防止那只鹿逃脱,至于鹿到底真正是什么,他根本没去理会。最后他把它射杀,于是大功告成。这时他走到鹿身边,看着它:“哦,死了。”兴奋的情绪消退了——就不过是堆死肉罢了。他把它切下烤来吃,吃饱了就完了。现在他再看看剩余的部分,耳朵就只是耳朵,他捻了捻尾巴,就只是尾巴,没有哪样他感兴趣的。可是当鹿活着时,嘿!他的兴致可不同呢,一发现鹿,他就会观察它的每一动静,全神贯注紧张的不得了,视线一刻也离不开。

    男人和女人的情况也是如此,男人看到他喜欢的女人,或者女人看到男人,对方的一切,不管是看到的、听到的,都那么诱惑——我们紧紧盯着对方,一瞬不离,拼命看着、思念着,整个心被俘虏了,和那个猎人一样。

    我们就是这副德性,对不对?吸引人的异性就像那只鹿,还未追到手时,美不可言。跟那个人生活在一起之后,就开始厌倦,就像猎人杀了鹿,可以随意摸它的耳朵,捻那条尾巴,不再有什么特别感受,动物死了,兴致也完了。一旦我们结婚,满足了欲望,就不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了,接着,我们就开始想法子要摆脱对方。

    我们没有真正把整件事情看透,我想假使我们思维,就知道实际上那没什么大不了,不会超过我刚才所说的,只是我们把情况加以煽情渲染罢了。看到一具躯体,我们以为能享受它的每一寸肌肤,耳朵、眼睛、鼻子……我们的心狂野起来,甚至认为那个我们为之神魂颠倒的对象不会拉屎,天晓得,或许西方人这样想……我们以为她不会拉屎,还是说只拉一点点……我们要把对方整个给吞下。我们夸大了事实,现实跟想像差得远呢!这就像猫捕鼠,逮到老鼠之前它机警专注,一旦扑杀了老鼠,它就失去热忱。现在老鼠躺在那里,猫再也没兴致了,它径自离去。就这么多!想像力使事情丰富起来,我们毁在想像力手中。在感官方面,出家人比其他人要忍耐更多,爱欲的意思是贪欲,追求恶和追求善都是某种贪欲,这里是指追求吸引我们的,即感官欲乐,这个很难摆脱。

    阿难问佛陀:“如来入涅槃之后,我们要如何修念住?还有,对女人我们应该如何规范自己?这太难了,请世尊教导我们如何在这方面修念住。” 

    佛陀回答:“阿难!你最好完全不要看女人。” 

    阿难有些困惑,人活着怎么可能不看其他人呢?他考虑了一会儿,再问佛,“有些情况我们一定得看对方,世尊会怎么教导我们修习?” 

    “在这种情况之下,阿难,不要说话。不要说话!”

    阿难再想深一层,他想到,我们在森林中行脚有时会迷失,这时我们得向任何遇到的人询问。所以他再问道:“如果需要说话,那世尊要我们怎么办?”

    “阿难!保持念住说话!”

    不管是任何时候或什么情况之下,念住都是最重要的行持。佛陀指导阿难在需要时怎么做,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真正需要做什么。例如,说话或问问题,就只说需要说的,假使内心不干净,有猥亵念头,就闭上嘴巴。然而我们刚好相反,心越肮脏我们就越爱说话,越猥亵就越爱问、爱看爱说。这是南辕北辙的两条路。

    所以啊,我畏惧,非常害怕这个,而你们却若无其事,不过有可能你们比我还糟糕哦。你们说“这有什么大不了,我从来没怕过”!对我而言这是芒刺在背,老年人会不会还有淫欲?所以在我的寺院,男女两性能隔离多远就多远,没有必要,就绝对不联系。

    我独自在森林修行时,偶尔看到树上的猴子也会勾引起欲望来,我坐在那里看着它们,淫欲冒出来,遐想“变成猴子和它们一块儿也不错”!淫欲什么事都做得出——连猴子也能引诱我。

    早年,我不给在家女众来听法,这样做完全没有反对她们的意思,而是我自己太愚痴。现在如果对女人说话,我只对年长者说,我得一直守护着自己。因为修行中曾经遭遇过这类危险,所以我不会凝视她们,也不会口沫横飞地娱乐她们,我绝对不敢这样做。

    注意!每一个沙门都得面对这一关,都得节制,事关重大!

    佛陀的教导实在是有道理,不管从哪方面看都那么正确。有些事你从不曾想像会是如此,而事实确是如此,真是不可思议……刚开始时,我对闭上眼睛坐在那里禅修不以为然,心里认为,这有什么用,能坐出什么来呢?行禅也是一样,我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来回地走个不停,走累了会想:“我走来做什么?只是来回地走到底有什么意义!”我那时是这样想,其实不仅经行有很多好处,坐禅修定好处也很多,只是有些人根器使然,无法领悟个中道理罢了。

    我们人有行、住、坐、卧四种姿势,佛法教导修行四种姿势——四威仪——要一贯而平衡,不应止于某一种姿势。听到这样的指导,你们大概难以理解实际上到底怎么修,或许会认为行、住、坐、卧每个姿势都花一样多的时段修行,“好,我就先坐两个小时,再站两个小时,然后躺下两个小时……”,我就曾经以为如此照着修行,结果怎么也行不通。这样的说法,是要从“法”的角度来阐释,不能以一般观点解读。

    之所以会错误地诠释,是因为执着表面文字,误解了佛法的意义。“四威仪要一贯而平衡”是指心的一贯平衡,意思是保持心光明清澈,让智慧生起,那么我们对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境界都了了分明。不管你们身处于哪个姿势,都如实知道心,知道它是无常、苦、无我。在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保持觉知,即使心受到诱惑,感到嗔恨,都如实知道它们的情况,不偏离正道。

    你们的觉知能平稳而持续,同时不断坚决地放下,这时既不会被好的境界骗去,也不会被坏的境界骗去,你们守在正道上,修行是一贯而平衡的,这就称作“保持姿势一贯而平衡”。它是内在的境界,跟外在的姿势无关,说的是心。

    心能够保持姿势一贯而平衡,那人家称赞你们,就只是称赞,遭受毁谤,也就只是如此而已,我们不会受影响而起伏,我们做回我们自己——如如不动。为何能如此?因为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不论称赞或毁谤两者都同样危险,我们平稳地觉知好坏境界的危险,称作“保持姿势一贯而平衡”。这样,不管往外看或往内观,都保持着这内在的觉知。

    一般人的经验是凡遇到顺境,就积极反应,遭受逆境,就消极面对,这一来姿势就不一贯。姿势一贯的话,我们的觉知会持续不断,一执着喜恶即刻知道——这样比较理想。因为即使暂时还放不下,至少做到能持续觉知这些状态。能不断觉知自我以及执取,迟早我们就能看清执取与正道相违背。明知道是执取但又放不下,那是工夫犹在半途。无论如何,虽然还放不下,心里却明白放下就能带来平静的道理,同时也能看清喜恶的过失,以及称赞和毁谤的危险,这个觉知会持续不断。

    所以不管受到称赞或者毁谤,我们都保持着觉知。世俗的人受到批评或毁谤时会受不了,心会受伤害;受到赞扬时,他们就雀跃不已,这是世间的常态。至于修行人,受到称赞时,他们知道个中的危险;遭受责怪时,他们亦知道其危险性,他们知道执着哪一个都带来苦果。只要我们紧执着它们并赋予它们意义,都会带来害处。

    有了这样的觉知,我们对境界了了分明,我们深知只要一执着境界,就唯有受苦。假使失念,就会执取我们认为是好的或坏的,苦就随之而来。保持注意的话,就能看清这执着,看到自己怎样执取好坏,接着又怎样造成苦。我们先是生起了执着,觉知随着看到这样做的过失。怎么说呢?因为我们紧紧抓着不放就会受苦,此时就会开始想办法放下,以便解除苦,我们会想怎样才能得自在。

    佛法教导不要执取,不要紧紧抓着事物不放,我们无法充分理解这点,窍门在于握着,但不要紧紧执取——握着而不执取。比如,我看到前面有个东西,我好奇想知道那是什么,便拿起来看:哦,是手电筒。现在我可以放下它,这就是握着,不执取。如果完全不要拿任何东西,那我们怎么办事?我们将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们会以为不应该修行坐禅和行禅。所以,开始时我们握着,拿着,但不要紧紧执取。你们可以说这也是渴爱,但是通过它我们会修得波罗蜜。再举个例子,你们到巴蓬寺这里,来之前必须要有想来的欲望,否则你们不可能到来。我们可以说你们是因为欲望而来,这就像握着。然后你们会回去,这就是不执取。这就像不确定这个东西是什么,拿起来看:是手电筒,知道了就放下。这是握着不执取,或者更简单的说,知道然后放下,拿起来看、知道、放下。东西随你们说好说坏,只需知道然后就放下,觉知一切好坏境界之后就放下,不会无知地执取它们,你们以智慧提起它们,然后再把它们放下。

    这样修行,姿势就“保持一贯而平衡”,这也意味着心有力量,心保持着觉知智慧就能生起,心一旦有了智慧,还有什么能压制它呢?此时心虽提起东西,但不会带来伤害,因为它不会紧紧执取,只是看清楚然后就放下。听到声音,我们会知道:“世间说这个好。”然后就把它放下;当世间说“这个不好”,我们也一样能放下。我们知道善与恶,不真正知道善恶的人会执着善恶并因此而受苦,有智慧的人没有这方面的执着。

    让我们好好思考:活在这个世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呢?依据世间法,工作是为了得到报酬,这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可是佛陀的教导比这更进一步,他说:不为了什么而工作。在世间,你们为了得到那个而做这个,为了得到这个而做那个——总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做事,这是世俗的想法。佛陀说我们“为工作而工作,不为了什么而工作”。

    每当我们以有所求的心态来工作就会受苦,你们试试看就知道对不对。

    ——完结
    作者 阿 姜 查
     法 耘 编 译 群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