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在茅坑中》

历久弥新的修行原则

    修行的关键在于无论在哪里

    做什么

    都保持觉知

    精进不是表面上做什么

    而是内心没有间断地觉知和自制

    每个人都知道苦,但却并不真正明白苦,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苦,就把苦給熄灭了。 

    西方人一般上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如此一来他们的快乐和苦恼也就更剧烈。要承受那么多的烦恼,这或许会驱使他们追寻智慧。

    要在世俗生活中修行佛法,你们就必须在世间中出世间。修行以持戒开始,基本的五戒是一切善法最重要的根源,我们用五戒来革除心中的错误,戒除忧愁和烦乱的因缘,当这些底层的东西平息了,心就有定。

    所以,首先最根本的是严谨地持戒,有机会的话再正式禅修。禅修时我们的状态会起伏不定,时好时坏,不必担心,继续修行下去就是了。修行过程中遇到疑惑的话,只需要明白,这些疑惑就如所有浮现在心中的东西一样,都是无常变化的,都会过去。

    有了这个基础,定就会生起,但还不是慧。你得观察心的运作——观察感官接触外境时生起的喜欢和不喜欢,注意不要执着它们!

    我们修行不应该有所求或盼望快速进步,就像人学走路一样,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首先是学爬,接着是步行,长大些是学跑,然后可以绕过大半个地球来到泰国。

    另一项修行是布施,假如我们布施的发心是善的,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然而只有持戒严谨,布施才会清净,否则我们可能从这里偷来布施那里!

    至于欢乐的追求,那是没完没了的玩意儿,你永远不会满足,就像个底部有洞口的水罐,无论我们灌多少水进去都不会满。另一方面,修行生活则有明确的目标,会停止无止尽的追求,就像把那个水罐的洞口给塞住。

    在世俗生活中修行,其他人会认为你像个没有敲的锣,不会响——是个废物,或者是个疯子还是失败者。当然,事实恰恰相反!

    我修行时很少问老师问题,通常只是当听众,聆听他们要说的,对错都无所谓,然后就只管修行,像你们现在这样修。如果能持续地保持念住,就可以审察自己的心境,不必劳烦别人来检查,那就不会有一大堆问题。

    有一次我跟一位老师住,那时刚好要缝袈裟,早年没有缝纫机,你得用手缝,这是非常劳累的活。那块布非常厚,针又钝,结果我一直扎到自己的手指,疼痛得很,手指都给扎得流血了,染到布上。由于干这活很辛苦,所以我急着要把它赶完,我是那么的投入,以至没有注意到自己是汗流浃背坐在大太阳下。

    那位老师来到我身旁,问我为什么坐在太阳下,不去阴凉的地方坐。我告诉他急着要把工作做完,他问:“你赶着去哪儿?”我回答:“我要把这做完,然后可以去坐禅和经行。”他再问:“我们的工作什么时候做得完呢?”噢……一言惊醒梦中人!

    “我们的工作永远做不完的”,他解释:“你应该利用这种情况来修念住,工作告一个段落就歇一下,修行你的坐禅和经行。”

    听了我茅塞顿开,之前我缝纫时手缝纫心也缝纫,可是当工作停下来时心还在继续。明白了老师的教导后,我真正可以把缝纫放下:缝纫时一心缝纫,停下时心也放下。

    关于出外行脚和安住一处的修行,你们要了解这两者的好坏和优劣。平静不在山上或洞穴里,即使你跑到佛陀成道的地方,也不会更接近道!修行的关键在于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保持觉知。精进不是表面上做什么,而是内心没有间断地觉知和自制。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不要挑别人的过错,人家不对,你纠正他们,假使不听那就由得他们去,你不必自找麻烦拿他们的错误来受罪。佛陀曾在不同的老师座下学习,发现他们的教法不圆满时,他没有加以贬低,而是尊敬他们,谦虚地学习。他诚心地修行,虽然意识到老师们的体系不圆满,由于当时他还未觉悟,他没有批评或指正老师们。觉悟之后,他回忆起这些老师,想和他们分享自己新发现的知见。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解脱于苦,要做到这点不是说一切都随心所欲,每个人遵照你要他们做的,说你喜欢听的,不要相信自己的这类想法!通常,真理是一回事,我们的想法是另一回事,我们应该有超越想法的智慧,那就不会有问题;如果个人的想法超过智慧,那就麻烦了。

    在修行的道路上,欲望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敌人,起初它激发你们修行——想要改变,要熄灭苦。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渴望还未成就的,想要事物不依照它们本身的样子呈现,结果就将带来更多的痛苦。

    比如有时我们想强迫心静下来,这样做只会使心更烦燥。最后我们被迫放弃,心在这时却定了下来。在这宁静的境界,我们开始想:为什么会这样?这有什么用?……结果打回原形再度烦躁!

    佛陀去世后第一次结集前夕,有位佛弟子去告诉阿难“明天是僧伽结集,只有阿罗汉有资格参加”。阿难当时还未证阿罗汉,所以他下定决心:“今晚我一定要究竟证悟。”他一整晚拼命修行,希望证果,结果疲惫不堪,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证悟。最后他决定先放下,休息一会,当他躺下来头触碰到枕头时,他证悟了!

    外在的因缘不会令你受苦,苦从错误的知见中来。感官接触外境时,会生起快乐和痛苦,喜欢不喜欢的感受——当下你一定要看清楚它们,而不是随之起舞,不要贪染和执着——接着造成心的“生”和“有”。你听到别人谈话,可能会起波动,觉得干扰到你的平静、你的禅修。可是当你听到小鸟吱吱叫,你不会有这么想,你只是把它当作声音,不会去执着,不赋予任何意义或在意它。

    另外修行不应该急于追成,而是抱着细水长流的心态。现在我们有“新”修行,如果我们有“旧”修行,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修行,不管是念诵、工作或坐在茅蓬里,我们不必去找寻什么特别的地方修行。想要独自修行是一半对、一半错。不是说我不喜欢花大量的工夫在正式禅修上,而是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出来:七天、两个星期、一个月还是两个月,回来面对人事物——我们获得智慧之处。修定太过除了可能使人发疯,不会带来什么好处。许多出家人想要独处而出去修行,最后独自死去!

    没有衡量自己正常的生活情况,认为正式禅修是唯一的修行方式,是完整的修行方式,称为醉三昧酒。禅修是为了让智慧在心中生起,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姿势做到这点。

    就这样。 

     

    :本篇开示1997年1月以Timeless Teachings为题刊登于Forest Sangha Newsletter第39期。

    作者 阿 姜 查
     法 耘 编 译 群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