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书     缘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问》

·

生命的修学是庞大艰巨的功课,

别人或许能提供一些“亮光”,

但还需自身上路,

自身摸索才能转化痛苦,

才能安住此生。

·

 ·  

三人早在多年前立了如兄弟般情谊,因缘具足下,在法国一栋森林小屋相聚10天,一起讨论一些有关生命的议题,然后将内容结集成书。

我们的人生路或道业修学路上总有无数疑问,会期待明师或善知识指点迷津。这本《三个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问》不是什么“疑难万灵丹”,但书内所处理或讨论的问题或能提供读者一些线索与参考。

一起讨论生命议题

本书是三个生命有历炼的人的对话,一个是僧人;一个是精神心理医生;另一个则是哲学家。

三个人都大有来头与背景:僧人马修李卡德是出家逾四十年的藏传佛教僧侣,跟随著名顶果钦哲仁波切修学,著有多本畅销名著《僧侣与科学家》,《僧侣与哲学家》;克里斯多福安得烈是精神科医生,情绪心理学权威,实践静心灵修冥想多年,将东方禅观正念带入医院,引导病患远离尽量精神苦痛;而亚历山大乔连安则是哲学家与作家,由于本身患有殊疾,曾在残疾特养中心寄宿17年,著有多本著作,以哲学家身分探讨人格成长建立与哲学的关系。

其实三人早在多年前立了如兄弟般情谊,想写一本谈论人该如何存在的书。现因缘具足下,三人决定在法国一栋森林小屋相聚10天,幽静的森林小屋顿时变成一所巨大的“精神实验室”,检验人们身心内外的问题。他们一起讨论一些有关生命的议题,然后将内容结集成书。

本书探讨与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面对自我、运用情绪、了解身体、利他主义等议题,共分十二章,因此捧在手上显得非常“厚重”。

有于内容庞大,现只抽选“情绪”、“痛苦”与“利他主义”三个篇章分享,当中“情绪”与“痛苦”或是现代人较切身与关心的议题。

“情绪”无疑是身处高压时代当代人普遍面对的心理问题。克里斯多福认为所有正负面情绪都是有用的,只要了解情绪后面的原因,就不用害怕,只是我们往往误读情绪或让情绪过度表现。马修则认为如果习惯放任负面情绪,情绪会像传染病变得更多更强大,因此要学习观察情绪“本身”的面目,以佛教角度来看,一切情绪皆是“无常”与“空性”,通过“止观”的力量让心灵与情绪产生一定的距离,因心灵执著会让自己受苦,这是“无明”的一个面向。亚历山大则表示,当心理出现最糟糕的情形,学习静静看着,什么都不做。通过不断的练习,自己慢慢就学会如何浮立在情绪的波涛上,不至于过度痛苦。

思索反省自身问题

至于“痛苦”的问题,亚历山大认为面对痛苦,要学习明白绝大部分让人的痛苦表象都是虚幻之物,这可帮助受困者从痛苦中解脱。马修则从“四圣谛”来分析痛苦,学习明白痛苦不是持久的,它来自一种“我执”的错误见解,当我们意识到“真理”后,错误不见,痛苦就会消失。克里斯多福则强调对正承受痛苦的人多一份理解与温情,会让身处绝境的人获得一份力量。

在“利他主义”的篇章,马修将“利他主义”称为“无私之爱”,一切都以“为他人好”为出发点,这宛如菩萨悲悯众生的情绪。实行“利他主义”不为会因付出的越多能量将消耗殆尽,反像烛光的传递,能照亮更多人。不过他强调实行“利他主义”之前的前提是,自己的身心要先安顿,才有力量利益他人。

本书通过叩问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当下,获得脑力的激荡,通过三人的对话中,思索与反省自身的问题。

生命的修学是庞大艰巨的功课,别人或许能提供一些“亮光”,但还需自身上路,自身摸索才能转化痛苦,才能安住此生。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