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 面 故 事 】
因为慈悲 所以懂得
张健峰:
绘画法相 另一种禅修
·
“这几年来,因为禅修的关系,内观自己身心,感受生命的变化,以此去了解他身,就能观照到生命的流转,生起慈悲之心。”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当他一气呵成的画下镜盦长老的法相,有的人感受到宁静平和;有的人看到修行应有所精进,不敢放逸。
看山、看水、看人、看物——从一幅画中,你看见了什么?画中景、画中意、画中境?
看张健峰画大宝法王、堪布慈诚罗珠、阿尼琼英卓玛、德蕾莎修女、镜盫长老——各位法师、修行人画中的法相内涵与意境,随着修行的心性逐渐深广,返璞归真,穿越时空,巧妙地融为一体,心心相印的禅悦法喜。
“我画法师们的法相,重点不在像不像,而是其中所要传达的意境,法师们慈悲的教诲与智慧的法语,感化一切众生,那种想要与人分享的心,是恳切的,所以我选择以电脑绘画法相,方便给予人下载和分享。”健峰说他是个收藏不住欢喜的人,当一切简化到只有单纯的心,所流露出来的,就是简单的作品,再以单纯的心回应这些作品,相应了,也就美了。
法师们的法相,重点不在像不像,而是其中所要传达的意境,法师们慈悲的教诲与智慧的法语,感化一切众生。(图为阿姜曼尊者)
让心和手互相配合
健峰虽纯美术出身,但却不排斥电脑绘画,曾到香港从事漫画设计工作,画画,是他的另一种“禅修”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沉淀:“画画,让我能完全追随自己的心境,成了排解压力的出口,也是禅修之外,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的一种方式。”
从最初画诸佛菩萨相到近期电脑彩绘高僧大德的法相,健峰画的人像,没有特定的主题,也不刻意布局或设计,他只是顺着当下的心,让心和手互相配合,画面于焉呈现。他最初画法相的因缘是始于为一间南传的佛寺筹款,第一幅画的是佛使比丘,他将艺术创作延伸至慈善公益,乐意以画菩萨、高僧大德的法相与大众结下接引与分享的善缘。
画画,是他的另一种“禅修”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沉淀。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因此,画者如何将观看世界内心感受,调和、升华,以无形禅画入于有形笔墨,即是一场追求至美、至善与至真的修行旅程:“我尊敬的上师:慈诚罗珠堪布开示《菩提心略修论》,堪布一句深入我心的法语:菩提心如忆念母亲;又如同忆念一切众生。堪布解读的菩提心,当下为我失去母亲的伤痛得到释怀。在专心画堪布的法相时,慢慢得到疗愈,渐渐趋于安定。”这些练笔练心的片片段段,正是健峰学习面对无常,放下那段陪伴母亲抗癌四年的逆境历程,禅的修行便在这点滴之中,不断滋养着心灵与创作。
张健峰:“只要我在创作时,就在创造一个心灵空间,只要动手、集中精神,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就被建立。”
今年初在怡保参加慈诚罗珠堪布主持的五加行课程,他与堪布见了面,他将自己画堪布的一幅法相送给法师,没想到堪布跟他说:“我只是一位普通法师。”如此谦逊的直言,让他感受到堪布平实的一面。
探寻本来面目之境
“只要我在创作时,就在创造一个心灵空间,只要动手、集中精神,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就被建立。虽然佛陀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对浩瀚的宇宙来说,只不过是一眨眼的时间,佛陀其实就在身旁,提醒着我精进,我以电脑绘画一系列《佛陀十大弟子》的漫画故事,感觉犹如佛陀说法,安住当下。”
健峰家里设有一处禅修佛堂,供奉着一尊地藏菩萨,他说他与地藏菩萨很有缘,一度常念诵《地藏经》给在病床的母亲听,他要母亲相信,只有愿力才能转化业力。因此,地藏菩萨的忍辱、大慈、大悲、大愿,都是学习的榜样。于是,他近期与其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创作绘画《地藏经》的漫画故事,推广孝道的精神。
“这几年来,因为禅修的关系,内观自己身心,感受生命的变化,以此去了解他身,就能观照到生命的流转,生起慈悲之心。”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当他一气呵成的画下镜盦长老的法相,有的人感受到宁静平和;有的人看到修行应有所精进,不敢放逸。
“我仅愿有生之年能为一代代身体力行菩萨道的高僧大德留下画像,留下他们的智慧法语续佛慧命,但愿每一幅法相,都能勾勒法师们心中美好的一方净土。”透过法相导览画中涵义,为信众说法,但更重要的是,画究竟能带给观者何种启发。
一幅幅高僧大德的法相庄严,观者若能穿透表相之美,学习以观照、澄澈的目光,静心欣赏画作,感受画者笔下之恭敬心、虔诚心,自然也会体会到,原来无处不是禅机,就在这心心相印之间,禅与画一致,作者与观者合一,皆能趣入返观自照,探寻本来面目之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