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
购物车
你的购物车是空的
登入
购物车
主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活动
护持我们
赞助芳名录
心闻
慈悲专题
亲近善知识
特别报导
封面故事
心中有素
疫起心常态
镜中岁月
心修
慈悲教育基金
慈悲急救基金
慈悲助印芳名录
慷慨助人
心思
明吉法师
吴伟才
心灵之旅
慈悲素香
⼴结书缘
⼴结影缘
心闻串烧
开国法师
张春源
杰尔
继程法师
订阅“慈悲”
|佛陀:这种在家人是真正的佛教徒
2022-04-23
般若讲堂
Home
>
|佛陀:这种在家人是真正的佛教徒
如
◆
是
◆
法
◆
语
\
佛陀:
这种在家人
是真正的佛教徒
\
(接上次推送)
不用化妆整容就能获得美貌的灵验之法
虽然布施的福报很大,且当下可见,但最好不要为了获得果报而布施。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及一群在家弟子拜访佛陀时,佛陀解释了这一点。
当时那些在家弟子持守布萨八戒,请求舍利弗尊者带他们去见佛陀,以便能够听闻佛法。舍利弗尊者问道,为什么有些人的布施能带来大福报,有些人做同样的布施却不能获得大福报?佛陀解释,那是根据我们布施时的动机决定的,接着解释了布施时的各种不同动机:
(一)布施时,我们想:“以后我将能够享受今日所布施的物品!”
(我们布施的动机是获得福报,为了考试及格、生意更好、彩票中奖,或是为了投生到更高的生命界。)
(二)布施时,我们想:“布施是好的!”
(我们知道布施是善行,也希望累积善业。)
(三)布施时,我们想:“以前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父亲也这样布施,我不应该让这古老的家庭传统断层!”
(我们尊敬圣洁的传统。)
(四)布施时,我们想:“我能够烹饪食物,这些出家人依戒律不能烹饪食物。如果我不布施给他们,那是不对的。”
(我们尊敬比丘众的戒律,知道如果比丘众去买、种及烹饪食物,他们不但会犯戒,而且无法好好地修行。)
(五)布施时,我们观想古代的圣贤接受供养的情形。
(我们恭敬地想起,在古代,婆罗门是依靠供养生存的。现今,我们也可以观想佛陀及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大弟子出外托钵,依靠施者的供养而活的情形。)
(六)布施时,我们想:“通过这项布施,我的心将会变得宁静,喜悦将会生起。”
(我们的动机是要心清净,以协助禅修、实践佛法。)
可见在这些想法当中,只有第一种与思惟因果有关。虽然对业报法则充满信心地布施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可以执着布施的果报,因为这将会带来最差的果报。因为我们的动机不净——我们布施就是为了获得回报。这就好像是在做生意:“如果你付我那个的话,我将会给你这个。”这不太好。正如佛陀的解释,当我们为果报而布施,将会获得最少的福业,投生到最下一层的天界,拥有最短的寿命。
然而其余五种想法一个比一个清净,都能导致投生到更高的天界,拥有更长的寿命。其中,最后一种以令心宁静的想法来作的布施,导致投生到最高的欲界天,并拥有最长的寿命。
然而,佛陀解释,我们最终都会从天界堕落,再次遭受投生为人的痛苦,再次遭受生、老、病、死的痛苦。然而,这不属于第七种布施的果报。但这超越轮回的果报只有在我们培育了持戒与禅修这两种福行事,拥有足够的止观力量,并以布施法作为禅修目标,最终证悟涅槃时才可能办得到。
在这种情形里,我们布施是为了“提升心、装备心”。以这上等的动机来布施,我们将会投生到梵天界,不再返回欲界。这是将会在梵天界入涅槃的阿那含圣者的布施。
最后是阿罗汉给另一位阿罗汉的布施,例如舍利弗尊者布施东西给佛陀,佛陀解释:“我说,这是世间施当中的至上布施。”
(注:南传佛教有时也将佛称为阿罗汉,汉传佛教的律藏中也将佛称为阿罗汉,但称为大阿罗汉,以区别于其他阿罗汉。又,佛十种尊号中的“应供”,亦即阿罗汉的德号)。
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布施时不造任何业。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业报,不会导致投生到任何地方与死亡。再生与死亡是凡夫布施无可避免的业报——即使果报是投生到最高的欲界天,拥有最长的寿命。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虽然以善的动机来布施不会没有善果报,但该果报则依据该动机的清净程度决定,而该动机的清净程度则依据智慧决定。在拥有禅那与观智的清净,并以证悟涅槃的动机来布施时,果报最为殊胜。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只有布施与持戒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修禅,以培育正法的智慧。
佛陀解释,供养寺院给十方比丘僧团的福业,比供养食物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还要来得大。
注:《增支部·维拉麻经》,维拉麻是一位婆罗门的名字。在其中一个过去世里,他作了大量的布施,但却只有很小的果报,因为那是在没有佛法的时期。
另,第一种供养,指施主心中没有对所布施物作用途的局限,而供养以某个寺院为代表的僧团,这样,来自十方的所有僧人都可前来使用该布施,第二种供养是指心中对所布施的物品用途有局限,只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不给其他僧人使用。
佛陀说真正的在家佛教徒是:
(一)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人。
(二)至少持守五戒。
(三)对佛陀的证悟拥有信心(听从佛陀的话)。
(四)乐于布施。
(五)最重要的是,他睿智,拥有圣洁且通达、导向灭尽一切苦的生灭智。
(生灭智是观照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的观察真理的正智。)
这种在家人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他了解佛陀示现成佛的过程,是为了让我们都能够脱离生死轮回,而不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过着所谓的快乐生活,以及获得所谓快乐的投生。
请让我以佛陀某次在一位名叫乌达雅的婆罗门门前托钵的故事,来结束这一堂的开示。那一次,乌达雅把许多食物放进了佛陀的钵里。隔日,佛陀再次到来,乌达雅仍然把许多食物放进了佛陀的钵里。又隔了一天,佛陀又前来托钵,乌达雅依旧把许多食物放进了钵里。但是这时候他向佛陀说:“为何你这令人讨厌的乔达摩沙门一而再,再而三地来?”
听到他的话,佛陀当即便诵了一首偈子:
一而再地,他们播种;一而再地,雨神降雨。
一而再地,农夫耕田;一而再地,谷生满田。
一而再地,乞者乞讨;一而再地,施者施与。
一而再地,施者施后;一而再地,投生天界。
一而再地,牧者挤奶;一而再地,小牛寻母。
一而再地,怖畏厌离;一而再地,愚者入胎。
一而再地,生了又死;一而再地,抬往坟场。
然而当人已经证悟,导向不再生的圣道。
智慧变得广大深远,他不一而再地投生。
这些话马上触动了婆罗门的心,他宣布自己对佛法僧生起了信心。
(本章结束)
前⼀則
每日一禅 〉自足〈113
下⼀則
树|永觉长老云水行脚摄影集
評論
留言
姓名
*
郵件地址
*
評論
*
提交
Back
产品
×
成功加入购物车
处理中...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