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  经  ◆  

明知是“空”的,为啥空不了?


|济群法师

问:佛法中经常说到空性,说一切都是空的。如果这样的话,约束人的种种清规戒律,其存在意义是什么?

答:常人理解的空,是什么都没有,这叫“顽空”,并不是佛法所说的空性。正相反,这恰恰是佛法所批判的。

佛法中,空和有是不二的。比如这张桌子,它是有的,也是空的。所谓有,是我们看到的桌子的显现,这些条件和关系是存在的。那为什么说它是空的?因为桌子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离开组成桌子的元素,并没有独立存在的桌子。  

佛法说的空,是无自性空。所谓自性,即可以不依赖条件自己存在,而且是恒常不变的。桌子中有没有这个东西?显然没有,所以说它是空的。但我们把木头、油漆、铁钉这些条件组合起来,构成桌子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桌子又是有的,是为空有不二。  

佛法虽然讲空,但不否定缘起的现象和因果。比如我们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是假我,不是真我。但假我的感受是存在的,不吃饭会饿,肚子痛会不舒服,心情不好会寝食难安,干了坏事照样要坐牢,不能因为本质是空的,就可以不照顾身体,不遵守法律。

戒律,就是帮助我们造就健康、清净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修行。过去有句话叫“借假修真”,借着假的相,来完成智慧的修行,解脱的修行。所以戒律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不可或缺。

避开心灵的巨大陷阱

问:《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师父们经常说要“安住其心”,又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想知道,“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处”是否矛盾?到底应该住还是不住?

答:若能做到无所住,当然是最好。无所住,即没有任何执著。但是,你现在能做得到吗?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得对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一旦在乎起来,可能比谁都在乎。

人的心理很复杂,有些人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很不在意。可一旦遇到感兴趣的,就会特别执著。就像同样的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强就越大。若把全部精力投放一个点上,必然深陷其中。我将这种状态比作心灵的巨大陷阱。

怎么办呢?我常告诉他们,暂时不妨多在乎一些人,多在乎一些事。也就是说,不要只挖一个陷阱,哪怕多挖一些,也比挖一个深不见底的要好,因为那样太难爬出来。

所以说,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即使你现在觉得什么都不在乎,也不要掉以轻心,以免不经意间落入比别人更深的陷阱。

“应无所住”代表较高层次的用心。心的觉性本是无住的,并非通过后天修成。心有两个层面,一是相对的,一是绝对的;一是心的现象,一是心的本质。

契入心的本质时,就具有“无所住”的功用。如此,任何东西无法沾染其上。因为心的本质就是空性,任何情绪、尘劳都无法染污它,就像云彩不能染污虚空一样。

如果一时做不到心无所住,不妨先选择一个健康而无副作用的对象“安住其心”。一旦具足相当的“止”力,再依正见修“观”。随着观照力的增强,自然能做到心无所住。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