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 里 窗 外 】
\
为生命增添温度
\
我的心情极其复杂,那几天不断斡旋在作业与受访者之间,身心疲惫之余,我还是衷心感谢这位受访者,让我能重新审视自己,并思考在面对不同的背景与身份的受访者时,该如何抱持“同理心”,并学习拥抱不同的价值观。
\
我看着眼前的受访者,在早上9时极度繁忙的地铁站中,从开始的愁眉不展,说着说着突然哽咽起来,然后通红的双眼,显然前一晚并没有睡好,止不住的眼泪从两颊缓缓流下……
面对眼前的情景,我根本来不及说什么安慰的话,唯有急忙从书包中掏出纸巾递给她,嘴里也只能不断地吐出“没事的…… 没事的……”,最后将USB交给她之后,目送她离开,才松了一口气。
“如果我能多站在她的角度出发、多关心她的疑虑、不要为了赶作业而忽略受访者的顾虑,也许就能避免这种场面……”无奈所有的“如果”都只能留在过去,我站在人群中懊悔……
我的心情极其复杂,那几天不断斡旋在作业与受访者之间,身心疲惫之余,我还是衷心感谢这位受访者,让我能重新审视自己,并思考在面对不同的背景与身份的受访者时,该如何抱持“同理心”,并学习拥抱不同的价值观。
这位受访者是一位精神康复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随同她到中途宿舍*拍摄时,不留意就将她的舍友(同为康复者)摄入了镜头。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该宿舍的舍监请受访者向我们转话,要求让我们把该片段删掉。当时我和同学都不以为意,认为我们只是学生作业而已,并不会对外流传,也向受访者承诺不会使用该片段,压根没想过事情会一发不可收拾。
“我被舍监警告说一定要拿到片段的原档,这几天因为这件事我都没睡好……差点要病发了。”她拿着纸巾擦拭眼泪,向我哭诉。我们一心想要保留片段,却没想到为受访者带来了那么严重的影响。
徘徊在社区与病院之间,这一群精神康复者,在香港政府推动精神病人治疗“去院舍化*”的计划下,希望病人能获得社区及身边亲友的支持,无奈很多人对于精神病人的成见、误解与不自觉的歧视依然存在,加上潜在患者难以突破心理关口,主动寻求支援,康复之路并不见平坦。
问题就在眼前,可是各界人士能做的,似乎也微乎其微,箇中原因也各有说辞,难道因为不是切身之痛,我们就能漠不关心吗?
新闻、媒体这门学问,若光从课堂上的PPT、笔记、文献取经,恐怕真的会变成一个冷冰冰的知识库,唯有加上不断的实战经验、与人接触、用心聆听每一位受访者的分享、关心身边的人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能为生命增添些许温度。
注解:
中途宿舍:居住在内的康复者可在宿舍内学习自理和社交技能,过渡到社会。一般建于香港公屋的最底层,康复者有机会每周外出。
“去院舍化”概念:社区为本的精神康复模式,有别于“医疗为本”,讲求“社会为本”,在各社区设立中心作为教育场所,让市民共用设施,旨在改变社会对精神健康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 文 \杰 尔
曾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系与生命风景相遇,开启一扇又一扇的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