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 里 窗 外 】
\
惜
食
不
浪
费
\
“知道和会去实行(不浪费食物)是两回事。”
这是我和“剩食派对”参与者聊天时得到的回应。
\
“打开冰箱,又发现了一袋子从原本的翠绿色,如今已发黑、开始腐烂的蔬菜。屋友们或不认领,或完全忘了自己何时买过…… ”这场景,是我在香港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几乎每个月都会上演的戏码。买了食材回家,是让自己有一餐温饱,还是让垃圾桶常满?已经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浪费食物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家庭里,也出现在消费市场中。但更令人担忧的,其实是牵涉甚广的食物链。因为浪费的不仅是食物,而是从土地、水源、到人力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珍贵的社会资源。
泛黄的蔬菜、干瘪的水果、过了最佳赏味期的面包,这些东西通常不会出现在菜市场、连锁超市的架上。原因并非这些食物已经不能被食用,只是它们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简而言之——没有市场、赔钱货。被淘汰的下场,就是在堆填区长眠。
这些被淘汰的食材,谁愿意为之重新赋予生命?在香港,就有一群志愿者,为这些原本将落入堆填区的食材制造重生的机会。他们从市场、超市、店铺购买(或收集)那些卖不出、有瑕疵、形状大小不合“规格”,或过了保鲜期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食材。然后呼朋唤友,邀请音乐人助阵,大家在欢快的气氛下,将这些食材摇身一变,变成了美味佳肴。
“派对+剩食烹饪”(Disco Soup)的形式始于法国。他们受到德国慢食青年组织的启发,在2012年办了第一场的Disco Soup,希望透过轻松有趣的形式,引起人们对剩食的关注,随之在世界各地刮起了“剩食派对”的旋风。香港在2016年的首个“剩食派对”,也是由定居在当地的法国人发起,吸引了不少香港年轻人参与。
平心而论,看着那些看起来软烂的茄子、多处凹陷的南瓜、形状奇异的羊角豆,很难想象能将这些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用这些食材烹饪而成的食物,真能吃吗?发起人大派定心丸,大家开始沉浸在disco的氛围,一边或哼着歌或手舞足蹈,一边洗菜切菜,做了一锅大杂烩和沙拉。尝一口,味道还真不错。至于剩下的还能食用的食材,就请环保团体协助再回收,确保将食材被浪费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无论在香港还是在马来西亚,浪费食物的严重程度是不相伯仲的。根据香港环保署2016的数据,每天有接近4千300吨、超过250辆双层巴士重量的厨余被丢弃与堆填区,占了当地固体废物约4%。我国的情况亦不见得比较理想。根据大马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日产约1万5000吨与食物相关的丢弃物,当中有900吨是未经处理、完好的食材。
“知道和会去实行(不浪费食物)是两回事。”这是我和“剩食派对”参与者聊天时得到的回应。“剩食派对”现场沸腾,对于剩食的问题大家都聊得起劲,仿佛已对症下药,获得解决方案。不过能将之实践在日常生活的人,也许屈指可数。剩食的问题你我皆知,难不成正因为身在其中,所以容易将之忽略?惜食不浪费,希望不会是天方夜谭。
\ 文 \杰 尔
曾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系与生命风景相遇,开启一扇又一扇的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