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禅·味 

《心经》与 养生





初见于《大品般若经》的《心经》,文字通俗简约,义理玄妙深邃,问世以来广受世人推崇,遂被从中择取而单成一经,始成字数最少的佛教经典。

该经全文260字,附上标题不过寥寥268字。短小精悍,文意精确,便于持诵是其一大特点。

其中万法皆空,心无挂碍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天下有情不分职业,不分老少,皆可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心经》还诠释微细的养生思想,也称得上是一本养生经典

 

· 修心养生 ·

经文揭示的般若空无思想,是芸芸众生的苦海明灯和修心获益的养生宝典。经文中的微言大义,引导众生不再执著于金钱名利,贪慕荣华富贵,追求镜中花水中月。

众生修为不到般若境地,不能明了佛教五蕴皆空的真谛,所以在苦厄的漩涡中往复徘徊,不能自拔。中国有句古语: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

众生业力不同,福报大小各异。贪图再多,若无业力消受,只能徒增烦恼,劳损身心。所以,在大喜大悲前宠辱不惊,安然处之,便是佛陀的养生智慧。

众生执著的原本就是假有的存在。社会上一些人把金钱名利当作人生的唯一坐标,不愿停歇盲目地追逐,甚至不择手段,忽略了亲情大义,忽略了身心健康。

在佛教看来,财富名利本是无常流变的空相,人生的大起大落因众生的挂碍而不自觉地被其空相所羁绊,最终将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健康永去。

 

· 入世的不二思想 ·

有人感慨《心经》的空无思想是让世人放弃物质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消极出世思想。

佛法再为精妙,其所缘的客体对象仍然是世间的有情众生,脱离这个客体,再精妙的思想也无所附着,无所教化,它于身心有益,是积极的入世思想。众生执无,佛法讲有。众生执有,佛法说无。

经文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垢净,增减是事物发展的极端两面,二者都不,自然落入中道。

这是佛教空无思想的圆融之处,它告诫众生不要痴迷功名利禄,而作无尽追逐。也不要萎靡不振,消极逃避而错失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 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

因万法皆空的道理,菩萨依靠甚深修行到达智慧彼岸,证得内心坦荡无碍,远离种种颠倒梦想,最终到达究竟的涅槃境地。

众生若不能自抑贪欲,那么节制贪欲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从养生角度而言,即便我们做不到证悟般若的空无思想,那么关照身心,并对这个色体的适度保养,也未尝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情。

面对的种种诱惑,合理利用《心经》的般若空无思想,平衡协调各种体的复杂关系,切勿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正确看待财富名利,时时调适心态,处处反省自己。这就是《心经》空无思想带给我们的养生智慧。

转载自观音法界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