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日本一代茶圣千利休在威权胁迫下,无畏且淡然说道:“我只愿向美的事物磕头。” ,

此刻置身在这宁静的榻榻米茶室,由里千家茶道老师马宗俊亲自传授正宗茶道,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或许300年前的千利休也是于这种“和、敬、清、寂”的情境下,总结出日本茶道之精髓,如此美好的品尝了马老师的“茶の心”。

专访·一如  摄影·普普

~

“日本茶道的形成,融合了主要是中国文化中的礼、茶和禅宗思想,以及日本神道思想而成。其中的禅宗思想成份决定了茶道文化的特色,使得茶道从一般的艺术与美的修养技艺中独树一帜。而它具体展现在茶人的点茶与日常生活中;日用寻常的喝茶与吃饭,因为注入了“专注”、“当下”、“观照”而使普通的生活内容变得更接近美与寂静,从而达致生命的安顿。”里千家茶道老师马宗俊于吉隆坡大城堡“城邦阅读花园”的智慧楼,作日本里千家茶道演示交流会上,说了这么一段开场白。

他于讲座会现场摆设了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而示范茶道。

“在美的面前,我们低头、噤 声,世俗的一切丑陋与纷争都要退让。” 

他入坐后将道具放定位,沉静身心后,将茶碗和茶罐移至膝前擦拭,取出系在腰际的帛纱,优雅自信地摺成特定形状,点泡薄茶、清理器具,邀请两位坐客饮下他打的薄茶,温润的茶从舌间到喉咙,无比温暖,感受到马老师诚意的待客之道。

茶道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 “一期一会”,意思是要抱着每一次的茶会,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心情,不留遗憾地将茶会尽善尽美的完成。

日本茶道着重精神和礼仪,训练人谦虚和谨慎,是一场内心的交流

“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茶道,美好的东西值得传达给大家。茶道的学习不完全在繁复的点茶具与流程,更重要的是礼的实践。”

佛法存于茶汤之中

在日本茶道不只是喝茶,也是探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礼仪之道,透过茶和对方心平气和、心灵交流的方式,藉由这样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内心世界。茶道在日本是精致文化的表征,不论是茶具的摆设位置、持拿茶碗的方式与动作顺序,都有严格规定,茶道体验课中,主客双方在礼节度之中,藉一举手一投足表现的款待、感谢之情,马老师强调:皆始于礼,终于礼。

“茶道,就是一碗好的茶、好的水、好的器皿,以及好的修行。”马老师于 2007年投里千家茶道教授关宗贵先生门下习茶至今。2015赴京都里千家学园绿会研习一年,后往返于台湾、中国、马来西亚三地教学、演奏与推广里千家茶道以及古琴。2016年获里千家16代家元授予茶名“宗俊”。

因“城邦阅读花园”老板周先生的大力鼓励,他期望今后回流大马,举办茶道演示交流会及茶道课程,愿日本里千家茶道的正统精神在此播种、生根:“让每一个来学习茶道的人,得到从心里而发出的真实修行,让人藉以在当下、在此刻安顿身心,在这样流动的过程里实践礼的修养,重新体会事物,重新审视内心。”日本茶道着重精神和礼仪,训练人谦虚和谨慎,是一场内心的交流,马老师认为茶道之礼的全然实践,比中国茶道的禅味更浓。

谈及茶禅一味的境界,他认为这课题太宽广:“茶道的终极方向是禅修,茶禅一味,即是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和、敬、清、寂” 茶道根本

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他在白板上写了:“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修,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古代的习俗,经过了多少世代而流传了下来,保存了数百年来的美感。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侪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茶道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 “一期一会”,意思是要抱着每一次的茶会,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心情,不留遗憾地将茶会尽善尽美的完成。  
“请放轻松,慢慢等候。藉此找回清闲之心,将肩上的重担,暂时卸下吧,在这碗茶里,品尝此时此刻活着的喜悦。”一代茶圣 千利休诠释了茶道单纯的美好。
远近驰名、距今已有600多年之久发展历史的日本茶道,在传统精神中所代表的不只是喝茶而已,更是探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礼仪之道。
马老师认为,“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要经过艺术内化,即是将茶道与生活之道结合,着重“和、敬、清、寂”,以礼为本,达致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交流;谢茶、回礼,由一碗茶共享和谐。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远在我念辅大中文系时,就已经对中国文化生起要具体实践它的欲望,实践中国文化就是修身养性以参天地,传统的路子,扼要地说,就是礼乐。所谓乐,就是以优雅而深致的声音来抒发来改变自己的心灵,可是音乐的抽象与变幻,容易使人迷失,即是古人所谓的往而不返,琴书里是不讳言这种可能性的。这时候需要礼仪的规范、具体与切实把人心定向、落实。
“琴,在中国古代,是士君子须臾不离身的道器,是一种精神高度的符号与心灵向往。自弹琴以来,我一直陶醉在人的性情透过琴音所传达出来的质之中,流连忘返。然而这种人性的质的抒发、释放与开张,当它走到一个程度之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力量来平衡它,它会变得狂妄、耽溺或飘越而不能自已。这时候,它需要一种收摄、整肃的力量把它约束起来,或是把它往下拉扯,回到实地上来,这便是礼的作用了。”
原本就笃信佛教的马老师,因缘际会追随上师董瑟噶拉多杰仁波切修习密法。
所谓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中国文人的不可企及的生命境界的最上端,永远都鸣响着尽善又尽美的韶乐。
“我学琴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以琴弹出来的声音,可以分为三种:琴音、不是琴音、还不是琴音。我常常以这个标准来听自己的琴音,也用它来要求自己的琴音。”
原本就笃信佛教的马老师,因缘际 会追随上师董瑟 噶拉多杰仁波切修习密法。尽管他说美食、穿衣、插花及茶道 与琴一样重要,但琴更能建构出一个清雅、高度与深度的美感。不过虽然作为 一个琴人,谈到修行与古琴时,非要择一的话,他会舍琴就修行,因为他曾想过,如果不弹琴,只要心灵修行存在, 生命仍可挺立,反之则不然。
五百年前,日本一代茶圣千利休在威权胁迫下,无畏且淡然说道:“我只愿向美的事物磕头。” ,
此刻置身在这宁静的榻榻米茶室,由里千家茶道老师马宗俊亲自传授正宗茶道,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或许300年前的千利休也是于这种“和、敬、清、寂”的情境下,总结出日本茶道之精髓,如此美好的品尝了马老师的“茶の心”。
“茶道,就是一碗好的茶、好的水、好的器皿,以及好的修行。”
取自《慈悲》第99期
欢 迎 订 阅 

評論

赵建航

你好 我想学习茶道。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