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真正的快乐是从感恩和随喜之中而来。一切都是清明、爱和智慧的展现。一切都很美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是金刚乘佛法的主要观点:我们都是佛。
文·郑振荣
~
他总是挂着一张笑脸,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能量, 就是如此简单的笑容,却隐含着一种真诚及发自内心的笑意,一点都不虚假,散发出一种正能量,难怪人人见到他就笑,忘记了烦恼。其实,世界上不就是少了这种开心的笑。真正敞开心房,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是吗?
他,明就咏给仁波切是藏传佛教新一代被所尊崇的导师。他是德蔼的创办人兼精神导师,禅修中心横跨世界各地,遍布欧美,亚洲各地。他的笑容及开心禅课程经已深入民心。他慈悲的愿力一再启发推动着他把佛教古老的智慧传授给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有缘人找到真正的快乐。
一位好的导师,必须身体力行而不只是引经据典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讲课。仁波切最让人感动的是用自己的生命体现几千年前古老的修行与智慧在现今时代是能够被实践的。
他最令人动心的是四年半前的出走云游,跟随祖师大德们的修行方法,放下家人学生,舍下一切的名利, 舒适及安稳,独自踏上陌生的道路,翻山越岭,走向未知,去找寻那世人响往的自由及真正的快乐。
经过大约四年半的云游,所有惊险艰难的历验烙印显现在他消瘦了的身体,还有长了的头发及胡子上,只是有一样东西并没有一丝改变,那就是他一贯发自内在开心的笑容。
仁波切最深切的热望,是将禅修练习带到各行各业中,他因此创办“开心禅”的闭关课程,期望能运用在不同的脉络机构中。
我们禁不住好奇会问,快乐在他身上为什么变成了恒长,超越了舒适及困境。快乐是不是来自于开心,而开心禅又如何能够让心打开而找到真正的快乐? 以下是他与[慈悲]读者的分享。
快乐主因 感恩欣赏
Q1.在仁波切独自进行了四年多闭关之后,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闭关之中感受的“快乐”吗?闭关带给你的快乐,和以前你经验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
我发现真正的快乐是从感恩和随喜之中而来。一切都是清明、爱和智慧的展现。一切都很美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是金刚乘佛法的主要观点:我们都是佛。这个证悟的本质不只是在你的内心,它无处不在。你可以看到并欣赏它。这是快乐的主要成因--感恩和欣赏。
这次云游方式的闭关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这次经验之后,我的心感觉非常清新,禅修也进步很多!当然,作为禅修老师,我已经禅修了很多年,但我仍然有微细的我慢和自我。这次闭关之前,对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我都察觉不到。但当我走在街上,我能清楚的看到它们,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占据我的心思和注意力。我只是跟自己和自己的心在一起。这对心性禅修真的非常有帮助。
Q2.仁波切有没有计划和愿望,出版一本关于这四年闭关经验的书或杂记?
未来我也许会写关于我自己闭关的书;但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计划。
累积资粮 净除覆障
Q3.仁波切对推展“开心禅”有没有新的计划和愿景?
自我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现今,每个人都希望改变世界。但我想最好的是改变自己。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我们每天都互相影响。如果你能朝正面的方向改变自己,你便能影响三、四个人。“开心禅”是对此极其有利的辅助。
因此“开心禅”的修持极为重要,它是所有修持的基础。我自己现在仍然在练习“开心禅”三个阶段的修持方法。“开心禅”作为一切修持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累积资粮和净除内心的覆障。
举例来说,“开心禅”一阶是“止”的修持,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波罗蜜之中,“止禅”属于第五个。六度之中每一度的修持都比前一度带来更多的利益:持戒比布施带来更多利益;忍辱又比持戒带来更多利益,等等。第五度“禅定度”非常珍贵而有利益,会帮助我们累积资粮、消除恶业和障碍。
Q4.仁波切有分享关于自己在闭关中的濒死经历和中阴禅修带来的内在转化。从这个经验,仁波切有没有得到新的启发?
这次云游的闭关改变了我教授佛法的方式。现在我希望能更多的以经验方式来教导--不仅只有禅修和修持,还有行为和行持。见、修、行三者并行是非常重要的。或许在过去,我比较着重见地和禅修。现在我希望能着重于禅修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转化,会将闻、思、修三者融合。
现在闭关回来之后,我真的很想分享自己从传承、禅修和各种经验中得到的收获。希望藉此帮助其他人也能体会这伟大的智慧--古老而甚深的智慧。
咏给·明就仁波切:
带自已回家
·
仁波切的教学风格,深受科学知识的影响,他特别擅长融合西藏佛教古老的洞察力与实修及当代科学的发现,以生动丰富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希望这二者看似截然不同,但逐渐显露关系的领域,能结合起来产生重要的洞见,帮助我们实现人类圆满的潜能。
咏给·明就仁波切1975年出生于尼泊尔与西藏边境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个小村落,是知名的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的儿子。明就仁波切自幼年起,即为冥想的生活所吸引,时常到村落附近的山洞禅修。然而,在童年岁月中,却因恐慌症而饱受痛苦,恐慌症阻碍他与别人互动的能力,与享受如田园诗歌般宜人的环境。
九岁时,仁波切在加德满都郊区僻静的那吉寺,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禅修。几近三年,祖古乌金仁波切引导他体验甚深的大手印与大圆满的佛法修持,这些教授通常仅教导进阶的禅修者,且保持高度秘密。整段期间,仁波切的父亲给予简洁的指引后,仁波切随即禅修,直到对教导获得直接的体验为止。
明就仁波切十一岁时,受邀搬到北印度的智慧林,智慧林是尊贵的大司徒仁波切的驻锡地,也是噶举传承最重要的的寺院之一。在那里他研读大译师玛尔巴从印度带回西藏的教法,并跟随寺院的闭关上师喇嘛初庆,学习噶玛噶举传承的仪轨。十二岁在大司徒仁波切的见证下,正式升座为第七世咏给.明就仁波切。
三年闭关
明就仁波切十三岁时,请求父亲及大司徒仁波切特别的许可,能够参加智慧林传统三年三个月的闭关,以如此年轻的修行者提出这样的请求,是极不寻常的,但他的父亲及大司徒仁波切皆表同意。明就仁波切很快在萨杰仁波切的指导下开始闭关,萨杰仁波切是位学养及实修俱佳的禅修大师,大半生都在严格的闭关中。
闭关三年中,明就仁波切修持为禅修者,进入进阶禅修修持的准备的前行;运用观想及神圣的声音,来转化平常感知的过程的生起次第;运用身体内微细的能量的圆满次第;可让禅修者直接体验自心真实本性明光的大手印修持。明就仁波切以极大的精进,呈现闭关的结果,达到了对心及情绪一种卓越非凡的掌控程度,同时完全克服了自童年起,困扰他已久的恐慌症,以自身经验证明禅修可以用来面对挑战的情绪问题。
当明就仁波切完成三年三个月闭关时,挚爱的上师萨杰仁波切圆寂,大司徒仁波切指定他取代萨杰仁波切的遗缺,担任闭关房的指导上师,负责带领下一期资深的喇嘛及阿尼们,穿越繁复错综的佛法禅修练习,十七岁的明就仁波切,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闭关上师。
照管智慧林
明就仁波切持续从父亲及噶举重要上师—堪千创古仁波切获得重要的传授,十九岁时,他到宗萨佛学院就读,受教于知名的堪布贡噶旺秋,研读佛学院传统的主要经典,包括中观哲学及佛教因明学。
当明就仁波切二十岁,大司徒仁波切指派他担任智慧林代理的住持。在这个新角色,明就仁波切为智慧林开办一所新的佛学院,并担任助理讲师,同时作为闭关的上师,负责指导第三次三年三个月的闭关。直到二十五岁,明就仁波切持续的照管智慧林的活动,有时也会进行一到三个月的短期闭关。二十三岁那年,他从大司徒仁波切处接受具足戒。
重要教法的传授
这段期间,明就仁波切从伟大的纽修堪仁波切领受重要的大圆满口传,纽修堪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知名的上师。随后数年,总共一百天中,这位伟大的禅修大师给予明就仁波切大圆满心要的“口传”:包括大圆满传承的“立断”(且却)及“顿超”(脱噶)。这些法教极为秘密,通常一次只传给一个人,如同之前他与父亲学习一般,明就仁波切得到精要的禅修指引后,即实修直到获得直接体悟为止,才会返回寻求更多的教导,这种罕见的教学方式,即著名的“经验的引导”。
随后数年,明就仁波切继续研读佛教传统的五大论(中观、般若、阿毗达摩、量论、律学)及其他重要的经论,同时不间断地透过日常的实修及短期的闭关,增上禅修的证悟。
直至现今,明就仁波切仍持续自己的禅修及学习,最近他从图续仁波切领受重要的大圆满传承,包括宁玛派传承的教导(宁玛卡玛),及四部心髓(宁提雅夕),也参予了印度八蚌寺智慧林的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大宝伏藏”(仁千德卓)及“口诀藏”(滇噶卓)的口传。
佛教与科学
除了禅修及佛教哲学的广博背景,明就仁波切毕生对心理学、物理学及神经科学怀有兴趣。自他早年起,就与知名的神经科学家法兰西斯寇.裴瑞拉开始一系列的非正式讨论,法兰西斯寇.裴瑞拉当时到尼泊尔,跟随明就仁波切的父亲祖古乌金仁波切学习禅修。多年之后,2002年明就仁波切与一批长期禅修者,受达赖喇嘛邀请到威斯康辛大学卫斯门脑部造影与行为科学实验室,接受理查.大卫森、安东尼.路兹及其他科学家,检测禅修对长期禅修者脑部的影响。这次开创性研究的结果,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广泛发行的刊物上报导,如国家地理杂志及时代杂志,后续追踪的研究也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其他重要的研究中心进行中。
仁波切的教学风格,深受科学知识的影响,他特别擅长融合西藏佛教古老的洞察力与实修及当代科学的发现,以生动丰富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希望这二者看似截然不同,但逐渐显露关系的领域,能结合起来产生重要的洞见,帮助我们实现人类圆满的潜能。
仁波切也是国际知名的作者,他的第一本著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原书名:生活的喜悦:解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初试啼声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并已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他的第二本著作“喜悦的智慧:拥抱改变及发现自由”,探索如何运用强烈的情绪及具有高度挑战的生活情境为垫脚石,来获得喜乐与自由,明就仁波切最新的著作是"带自已回家"。
仁波切最深切的热望,是将禅修练习带到各行各业中,他因此创办“开心禅”的闭关课程,期望能运用在不同的脉络机构中,诸如:医院、学校、监狱及领导训练。为了这项目的,仁波切也持续着手训练未来能在各种不同环境,教导禅修的辅导员及讲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