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颗明星,除了顶着国际知名武打明星的光环,他更散发了一种修行人的清净和由内而发的笃定和喜悦。

当无名遇上了禅师,仿如在风沙弥漫,看不见道路的荒漠中,升起了一道曙光,照耀着人们本该奔住的那一条解脱之路。

在这一场具有时代性和历史价值的对谈中,仿佛有一把无形的剑,像是无名对秦王说的 : “这一剑,我一定要刺……”, 而这一剑刺的不是性命,而是无明。

真正成就英雄的不是江山美人,不是名利权情,而是究竟的慈悲和智慧。而真正的无名就是悟出本然的心和无我的英雄。


·郑振荣    摄影·Alex Leong

~

他在《英雄》里饰演一位叫“无名”的角色,一身侠义,英姿焕发,武功高强,为了心中的仇恨,以十步一刹之势试图刺刹秦王,了恩怨,报国仇,只是在最后他放下了仇恨之剑,为了天下众生,了悟“手中无剑,心里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的最高境界,放下刺刹秦王的念头,舍身求和。

刀剑最究竟和高尚的意途不是刺刹性命,而是斩断无明!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位国际天王武打明星,一位致力宣扬中国武术的东方英雄,在人们的眼里,他是黄飞鸿,是张三丰,是霍元甲,是顶着千万片酬和巨星光环的李连杰。

他也曾经被看作是弃旧爱,迎新欢的负心汉。一九九零年他决意和前妻黄秋燕离婚,净身出户,选择了能为她去死的利智,坦然承认自己年少轻狂时所做错的决定,勇于面对和珍惜真爱,不拖累别人和自己,那也是一种勇敢和真诚的展现。

他在一九九七年遭遇金融风暴,被焦虑不安煎熬了无数个夜晚。二零零四年,他和家人在马尔代夫渡假时经历了南亚海啸, 和死神擦身而过。除了那一次遭遇巨大的海啸之后,在西藏遭遇的高山症和在印度经历的大地震再再让他确切尝到濒临死亡的经验,深深感悟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也体验到生命是何其的珍贵,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戏,本就是让人醒觉的,人生亦然。

他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人生旅途上的起承转折,让他尝尽了名利权情,酸甜苦辣,可心里还残留挥之不去的苦闷和不满足,仿佛觉察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不止于名利权情,还有更高远的使命和意义必得在此生完成。

修持四加行 一遍又一遍

在心灵仍然空虚,渴望被圆满的祈求下,微妙的因缘促使他认识了佛陀,认识了那位在两千五百年前放下名利权情,一心求道,了脱生死轮回的王子。佛陀成道的故事让他看见在名利权情的荒漠以外有另一片辽阔无垠的田野,有一条能够圆满生命的道路。于是,他逐渐放下名闻利养,乃至于情感的牵绊,开始踏上修行之道,走佛陀走过的路,去寻求佛陀脸上那一抹究竟的宁静和自在。

在拍摄《英雄》的片场,在化妆间,在闪光灯和镜头的背面,他心系佛法和上师的教诲,争取时间念颂咒语,一刻都不敢放松怠慢,一心要完成上师给予的功课。他心里万分明白,佛法和自身的解脱才是生命中究竟的意义,他的戏服妆扮和所有角色的扮演皆如梦幻泡影。

他求道心切,追随了好几位藏传佛教的上师,可每一次遇到一位新的上师,他都被咐嘱修持四加行,一遍又一遍,不间断,重覆地修持,为的只是能亲身体验上师们的悟道成佛,自在和解脱。

“人是光着身子来到世间的,死的时候顶多也就穿那么一件衣服离去……” 

人本无名,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他字词坚定的道出了他对人生如幻,世事无常的领悟。

拍了多部的电影代表作,红遍世界各地,他在拍完《霍元甲》之后就决意淡出演艺事业,一心投入公益,为人民和老百姓做些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觉知皆与我们同在。

2007年4月19日,李连杰以他的知名度,偕同好几位企业家成立了壹基金, 致力推动公益事业。壹基金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搭建专业透明的公益平台,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三大领域,致力于成为中国公益的开拓者、创新者和推动者。
人们自此以为他是一位大慈善家,可是他却谦逊的形容自己仅仅只是一个细胞,同是大众里的一份子,凝聚大众的力量,做的只是公益,而不是什么伟大的慈善。布施真正的意义在于断除执着,他舍名舍利,以身作则呼吁更多人参与公益,也是一种断除我执的修持。
若懂得善用利众,名利本身并不是错,而是一种展现慈悲的助缘和动力。既然不能带走,何不善其妙用为人间遍撤爱和慈悲?至少能为社会留下一些什么。
在公益活动中,他就是“无名”, 他放下了天王巨星的身段,放下了名,利和权,走入灾区关怀灾民,履行一位平凡人所能做而该做的事,利人利已。
可是在打造公益平台的过程当中,他除了得到人们的赞许,也引起了人们的非议,这种种的磨练造就他今日更多的谦卑,在群众面前,他总是合掌恭敬,弯身鞠躬, 尤其在上师的面前,他总潜带着一丝小学生的羞涩,一点都没有英雄的傲慢和不可一世。
身为一位国际嘱目的天王巨星,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刻意关注和故意放大,成为媒体销售新闻的工具,饱受舆论传闻的攻击,没有豁达之心,又岂能承受朝身上射来的飞茅暗箭?
打开网络搜寻有关李连杰的新闻,不难看见许多负面不实的报导——<李连杰驼背憔悴如80岁老翁>,<李连杰患癌>,……<李连杰全身瘫痪>等等,甚至有关他己死亡的新闻。
当大众还在议论纷纷,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揣测新闻的真实度时,于二零一八年九月三十日的晚上,他选择与藏传佛教的禅修大师:明就咏给仁波切现身在新加坡举办的《谈心》讲座会,以佛法和大众见面。
当晚座无虚席,想必大众多半是抱着好奇心前来见证李连杰的残况或近况,更多的是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所会遭受的变化,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接受无常的真理,而他的示现犹如棒喝,惊醒了人们去面对无常,接受无常!
二十,三十,四十都己不复存在,大众好像都忘了随着时间的飞逝,他己年届五十五岁,哪会不见因岁月增长的苍老和憔悴?他比谁都有资格感觉身伤疲惫,毕竟,他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不停卖命奔波,劳神伤体为观众拍了无以计数的动作影片,更在退出影圈后,劳心致力于公益活动。
即便是大众心目中的功夫英雄,他也和所有人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那也是天下间无人能逃避的事实,只是无明让我们不敢去正视轮迥的真理!
他一身帅气的黑衬衫和黑长裤,顶着和仁坡切一样的光头,架着一副微带颜色的眼镜,没有了年轻时那副全身肌肉的体魄,但依然挺着看上去笔直健硕的身体,步伐稳健的走进讲台,面带笑容的坐在沙发上,那份纵容和发自内心的自信在讲台上依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只是这一颗明星,除了顶着国际知名武打明星的光环,他更散发了一种修行人的清净和由内而发的笃定和喜悦。
他一现身,全场为他报予热烈的掌声,所有在网络上有关他的负面传闻也在掌声中被击碎消散,等待他亲口分享他的经验和成长。
2003年,李连杰与己故圣严法师也办了一场题名为《无名问无明》的对谈会,当时的那一场对谈会引起了大众和佛教界热烈的回响,事隔十五年,经历了无数的无常幻变,岁月摧老以及身体自然的退化,他再次与善知识和佛教大师走上讲台,公开分享他对佛法更炽热的虔诚,以及他对人生另一阶段的体悟和生命的态度。
这一次,他选择了与明就仁波切敞开交流,真诚谈“心”……
如果眼前的讲台被看作是一出电影里的画面,那是一位侠客行僧和禅师在一座山洞里的对白……
如果眼前的讲台被看作是一出电影里的画面,那是一位侠客行僧和禅师在一座山洞里的对白……

明就仁波切:/ 李连杰:

人们的心总在起起伏伏,随著名利权情的得与失而变幻不定,不得平静!

禅修的精华就是觉知

师:静心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禅修。通过禅修,我们的心将变得更有可塑性和弹性。

人总会遭遇到问题,比如说人际关系,工作上的问题,感到压力,或是焦虑不安、失眠等等。那要如何才能从这些问题中解脱呢?

当然,每一个人都想要找寻到一个解脱的方法,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来自于我们的心!

往往在你开始感到担心的时候,你会告诉或提醒自己不要担心或有压力,可是这样反倒会倍感担心和压力!因此,只是告诉自已不要担心,不要有压力对问题本身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我必须要有一个方法从问题或烦恼中解脱,而禅修就是最好的方法!

禅修的精华就是觉知。觉知就是知道!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在想什么!

不论何时何地,觉知皆与我们同在。

觉知就如同天空,始终在那里,始终是清净和平静的,升起的念头和情绪就如同天空中的云朵。

如果你内心感到焦虑、压力和担忧,也就如同雷暴; 无云的睛空也就像是我们开放和喜悦的心。

禅修有两种方法 ~ 

在听到风吹打树林叶子的声音的时候,就仅仅知道自已在听着风吹打树林叶子的声音,即便有念头的升起,就让念头升起,不要丢失,持续知道在听着风吹打树林叶子的声音,那就是禅修,声音的禅修!

开放的觉知即是无概念的觉知。开放的觉知也就是自然的放松和安住,并不必去禅修。

无修就是最好的禅修。

即便没有刻意禅修,心并没有散乱丢失,觉知依然还在。这开放的觉知并没有任何的执取。”


杰:非常荣幸能在此学到世界上最简单的禅修,也是世界上最难的禅修!

我想藉此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探讨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这么简单,却又这么难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前些年一直在寻找禅修的原因。

在我的心中,当我们提到佛教,我们就会把它想成是一种宗教!另外也还有道教,回教,基督教……可是当我想到佛法的时候,它是无处不在,离不开生活的,因此我们根本就离不开佛法。

我常常开玩笑说,佛法就是一个巨人,为什么要给它戴上一顶小帽子?

我自已皈依及学习佛法也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可是我看到周遭学佛的人是因为生意失败了,离婚了或病了,因为要解决心理的困扰才选择学佛!

我自已也会回想我为什么学佛,我的生活过得挺好的,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位成功的电影明星,拥有一位很好的太太,各方面都不错,我困扰什么?

我在三十四岁之前,我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被教育要好好念书,努力工作,上好的学校,然后得到好的成就。我努力去做好这些事情,我以为有了名利权情也就解决了人类所有的问题。

但是到了拥有一定的名利权情之后,我依然会有焦虑和感到不安。也就在一九九七年,我遇上了金融风暴,我不仅仅看到我有这个问题,我看到比我厉害的人,拥有几十忆,几百忆身家的老板,也跟我一样承受着压力,不开心和极度紧张。

我在想,这人看来是越活越胡涂了,竟然他们也会不快乐和承受痛苦,那我们又岂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就在那个时候让我回想起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他当时也拥有名利权情,结果他说他还有痛苦,因为他发现他没有办法解决生老病死,而寻找了六年之久才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想到佛陀的故事,我忽然醒过来告诉自己,我还拍什么电影?我不想再为了名利权情奋斗了!我一定要去找到他所找到的方法。


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诸 行 无 常

世界上只要多过一个合在一起的原素,它最终也会分开,我们称它为无常。

因为有生,所以死是正常的!

你要发财,就算给你发了财,你到最后还是会失去呀!

那么,有结婚,也就会有离婚!就算不离婚,也会有一个先走,而另一个之后再走,还是要离别啊!

即便孩子长大了,他也会离开啊!

当晚座无虚席,想必大众多半是抱着好奇心前来见证李连杰的残况或近况,而他的示现犹如棒喝,惊醒了人们去面对无常,接受无常!

从家庭的小事到国家大事都是这样。两个国家可能因为战争分裂了,可经过50年或100年后又会重修旧好,这都是正常的呀!

诸 漏 皆 苦

第二个问题源于我们有情感,情感是苦的因,就因为有情感,我们都会感受到痛苦。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我们因为依赖一个短暂的快乐,所以才会痛苦啊!

有些人可能因为几十万而痛苦,有的人会因为几十亿而痛苦,乃至于一个国家也会因为几百亿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看上去只是数字上或量的差异,痛苦、焦急和压力都是一样的。

人生也并不是那样灰暗啦!快乐也可以是很简单的,比如说新加坡有一个运动项目动赢得了奥运金牌,那全国上下的人也会感到高兴快乐,有钱没钱的也同样在欢呼。

诸 法 无 我

第三点就是说所有一切的事情皆有因果,每个人的际遇和和面对问题的量度都不同,那一定有其不同的因果。若我们深入去探讨因果论,我们就会察觉我们每个个体的生活状况的形成!

涅 盘 寂 静

第四点说的就是涅盘寂静,有关生死轮迥涅盘,那是仁波切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那己经超出了我的概念!暂时我没办法解释得了,那就让仁波切来解释。

这即是四法印,一旦我们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见解之后,接下来在我在修行的道路上走了十多二十年都没问题,因为我明白了个中的道理,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它让我觉察我出生的时候是光着身子而来的!到最后走的时候,如果在新加坡,因为天气的关系也只需要穿上一件衣服,在其他冷一点的地方国家,顶多也就穿三件衣服。

在人世间所拥有的名利权情,包括快乐和焦虑都只是暂时的保管,保管完了就得放下。

所以我看到所有的人,包括在中国大陆,学佛的人有几种,一种是求佛的,占了大多数,当然也有一部份的人在求佛过后开始学习怎么解决大家和我面对的问题。求完佛以后依然发现还有未能解决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那就必须要有正确的见地和禅修。

有一些人像我一样,很幸运的会遇见很多很好的上师,而他们告诉我永远的两句话 : 

“你真的要去解决你要追求的目标吗?”

那就要有”慈悲、智慧!”

没有这两个翅膀,你去不了哪。

这也是为什么我努力要去做公益慈善,想要回馈社会。当然在今天看来,我还有一点的目地性,没有慈悲和智慧,我去不了目的地。不像一些伟大的成就者或上师们,像是仁波切还有慈诚罗珠他们那么具有慈悲和智慧。他们去了那里又回来了!

我常常和我太太共同探讨 : 这人生太苦啦!去了那里怎么还回来呢?

刚才我私下也问了仁波切 : “去了那里以后,回来干嘛还要再学一次啊?有那么多的大成就者,来了就不用学了,直接就可以帮助众生,给我们一些希望,但是,纵然是释迦牟尼佛来,他也示现了人生最渴望的财富而得于放下,在艰苦的六年里找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而得到证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学佛或学禅修,我们一定要先问自己,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短期的问题,中期的问题,还是长期的问题。

因为唯有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才能解决后面的问题。

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忙,没时间,很努力讨生活,但是没有时间。我也年轻过,在我年轻的时候,看见漂亮的女孩一定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先问自己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来决定你修行的方法。

而那些方法,就是刚才仁波切所讲的。

十年前我听的时候,有不同的感觉,五年前听的时候又是不同的感觉,可是就算是不一样的感觉,还是那几句话。

谢谢大家,我祝大家吉祥如意。真想要吉祥如意,就努力的去得到它。


师:“谢谢,你的分享非常有趣,也启发了我!”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 很多人问我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压力,该如何把修行与忙碌和充满压力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我常常鼓励他们尽量去做,不要放弃。可是你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过着很忙碌,很压力的生活,但同时,你却在精进的学佛和禅修,你是如何去结合生活与修行的?”


杰:“其实我跟我太太说她很幸远,一开始修行就见到了明就仁波切,从开心禅到解脱道……我却摸索和学了二十多年……就如我刚才所讲,如果你真想要,你就有时间。

也许跟我小时候当过运动员有关系,对数字是很敏感的,所以当我的第一位上师告诉我说要念十万遍的莲师心咒,然后我就拿着念珠,早上起来念,中午念,吃饭时也念,只十万遍,我很快就把你给干掉,我觉得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很快就达到了,那就每一天有时间去做啰!”

但是有麻烦的是,绿度母心咒十万遍,文殊菩萨心咒十万遍……那早期我还在拍电影的时候,就乘着早上起来,人家帮我化妆的时候,或坐车的时候,不停的在念各别的心咒,因为我想,所以就有时间!”

人生路上的相聚与别离,便是生命里卷起又展开的一段风景。这份西藏情缘,需要珍惜來保溫。

当我拍《英雄》的时候,碰巧我在修十万遍的心咒,拍完电影三个月后,我的化妆师找到我说她也昄依藏传佛教了。他说”谢谢你, 那时候我想自杀,患有很严重的自闭,在闹离婚,很痛苦……”

我说 :”我什么也没做呀!” 

可她说 : “你念了老半天,我也会念啦!”

我却告诉她别谢我,而该”thankyou Buddha!”

一天三次meditation 你会很快乐

在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个简单的问题 - 

我们每天会找时间去吃三餐,为的是解决持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可是人是身体和心的组合,所以我们光着重照顾三歹去保护这个身体,那心一定会痛苦啊!

快乐也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总贪心要多一点。

所以我们有一天不只为三歹烦恼了,一天能做三次的meditation,你会很快乐,你会很自在。”

明就仁波切听到这里也分享了他小时候得恐慌症的经历。即便生长在喜马拉雅山那样优美的环境和拥有非常好的家庭,可是恐慌就像是影子一般跟随着他。

当他九岁的时候,他就非常想跟着他的父亲学习禅修,就如连杰说的当你真的想要的时候,你就会去实行。于是,他就开始学习禅修,可是当他的恐慌症有所改善时,他又忘了去禅修,只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又去禅修。从九岁到十三岁的期间,仁波切就这样并没有持续性的去禅修。

十三岁的时候,仁波切去参加了三年的闭关,刚开始的第一年仁波切因为懒惰,因此恐慌和懒散成了朋友,恐慌的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就在闭关的第二年开始,仁波切才下定决心,一心一意修持,才彻底改善了他的恐慌症。


师:“像你的情况,你活在物欲的生活里,也得到你的成就,可是同时候你也很努力在学佛和修持,哪你觉得你学佛过后对你的财富和成就有什么影响吗?”


杰:“其实学佛对我做事情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在做公益慈善,我看到很多做公益慈善的人即便以物质去做公益,可是他们在心理上是需要被救助的!”

因为佛法,他学会了做公益慈善的目的到最后并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达到无我无私的境界。因此,他在做公益慈善的过程中并不太执着于它的结果。


杰:“在这社会上,禅修会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物欲充斥和繁忙的社会中,有宗教信仰的禅修和没有宗教信仰的禅修,哪个更有力量?因为很多人想要禅修,又不要有宗教信仰”


师:“我们有三种不一样层次的禅修 ~ 为今生,为聚资量,和为果的禅修。

第一种的禅修会有帮助,可是它有它的限制,如果要得到内心的转化,就要累积功德,那就必须去修持更深层次的禅修。因此在佛教,我们与大众分享第一种层次的禅修法,在这里并不要求有任何的宗教信仰。可是当你想要进入更深层次的修练,那佛法就是禅修的精髓,两者并无法分开。

毕竟,佛法和禅才是通往究竟解脱的途径……

就这样,当无名遇上了禅师,仿如在风沙弥漫,看不见道路的荒漠中,升起了一道曙光,照耀着人们本该奔住的那一条解脱之路。

在这一场具有时代性和历史价值的对谈中,仿佛有一把无形的剑,像是无名对秦王说的:“这一剑,我一定要刺……”, 而这一剑刺的不是性命,而是无明。

真正成就英雄的不是江山美人,不是名利权情,而是究竟的慈悲和智慧。而真正的无名就是悟出本然的心和无我的英雄。

他是无名,于禅中悟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快马加鞭朝那解脱的路途奔去。也许有一天,他会再骑着马回来,手中持着能断无明之剑,领着走失在沙漠的行者,共同跨越山的尽头……

取自《慈悲》第102期
欢 迎 订 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