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 水 散 记 】
◆
契
理
应
机
◆
众生流转生死皆因我见,自性见之无明,故众生所建立的各种学说,莫不皆会因此我见或自性见而有,既然所有学说的建立皆有自性见的内在性质,故要见真空,即得破一切学说,其实破一切学说非只破此学说外在的体系或思想,是直入中心,破去建立此学说的自性见。
◆
在禅修法门有下过功夫,及有过体验者,若用心研究佛教思想发展时,会发现佛教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往往是有深厚的修心体验的。
佛陀也是修心而证悟到真谛法,佛陀在说法时,也即是讲他本身的修心体验及证悟。圣弟子随佛学法、修行,也是如此,但这些弟子也体验乃至证悟时,也是从修心的体验与证悟去指导学生与弟子。
佛陀的修证体验深澈而圆满,故能彻底而完整的了解众生的根性,在教导弟子时,自能观机逗教,随机启悟,无须将所体悟的法,先作完整体系的整理,直心流露,信手拈来,都是妙法,皆有妙用。
佛陀体悟缘起法,证得无我或空,即是佛陀教法中的根本或中心思想,种种的教学无非开示众生使能悟入此佛所证的知见,与佛同一法味。而所有的教学也成为弟子们学习及教导其他弟子所依的教学范围。
当弟子亦从教学中悟得缘起法,若在修心过程中有本身的体验,这些体验当然也就会成为教学的方便,乃至在对佛法作阐述时,也会成为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份。
只是坚守传承教学者,在修心功夫上也当依循传统方法,在教学上,纵使有不同的体验,也都往往依原有的为主。即使如此,在教学上,尤其是禅修法门的指导上,也都会有不同系统的建立。
无我无自性空为般若
从佛教主流的系统中,修心体验的差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当然其中心或根本仍依佛陀所证悟的真谛,即缘起无我,缘起性空。所有因修心体验不同而建立的思想体系,尽管有不同呈现乃至不尽相同的止与观法的教学,皆以朝此终极真实的体悟为终极目标。
保守传统的教学从观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为止观法门的修证,而无常无我仍为整个教学中的根本,依无常、无我的体悟而证得寂灭。
后期依秘密仪规为教学者,若重点仍止于秘密仪规,无有证空的体悟,那当然是流于外道,若依止观法门的修学,闻思的部份十分重要,须学唯识中观,作为修止观的依据,至于密法的学习,至多与止门相应,修得再多体验,仍是禅定境界,包括转世,也莫不依定而有,以菩提心发愿世世转世,度化众生,但若不证空,还是未得究竟,未得开悟,非出世间智慧。
大乘佛法中以空为究竟,说缘起故一切无自性,即是无我、空,大乘佛法的不同体系,皆以悟入空为般若,是出世间智慧。
众生流转生死皆因我见,自性见之无明,故众生所建立的各种学说,包括了佛教的一些学派,其他神秘主义及其他宗教,莫不皆会因此我见或自性见而有,故会坚固本身所学所修所建立的。而当一学说建立时,此自性的成见即免不了。故要证空,必得知此自性见之作用,即是生死流转之根源,必须破之,才见真章。
既然所有学说的建立皆有自性见的内在性质,故要见真空,即得破一切学说,才能得见,其实破一切学说非只破此学说外在的体系或思想,是直入中心,破去建立此学说的自性见,当建立一切学说的自性见已破,则无自性的正见自然显露,也即是证得空性。
因此中观思辩不是为破而破,乃为去除自性见的无明而破。然这种破法易陷入恶取空,或误解为空无或虚无主义者,且其破我见,自性见时,要以外在的学说为主,所破所见的为客观存在的邪与正,若未能从这些客观存在的理中去返观自心,知一切学说的建立,莫不因人心而有,因心的自性见而有,故外在的邪正,正是内心显露的,故破外在学说中的自性见,即破自心的自性见,能如此回观,则破自心的自性见而证空,般若照见一切。
缘起无我缘起性空
若难以直从空入手,或易落放虚无,就得从有去修,从心识的作用中去分析,知心识有净与染之作用,故依法修心,即要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在此转化的过程中,当知一切法无我,无我乃为究竟的目标。修心的过程即从重重的弃舍与提升,至究竟时则将杂染的心识,转成清净的智慧,所证得的即空即清净。
在修心时,定力越深自主力越大,发觉一切唯心,自性作用似乎加强,乃至深而见真我之作用,仍属定或三昧之境界,若止于此,则未证空,必须再破真我之自性见、见无我、见空、才得究竟、才脱出外道之“我见”。此等修心以定为主,对治得无我为虚无,故以真我为化城,待得见真我时,再进而剖解真我为自性见的假设,故破自性见则 证得无我,证得空性。
各个不同修心体验建立的思想体系,自有其完整的教学,不必刻意分判高下,能应机而契理者,即有其高妙处,学者当以本身对此原则的把握,省察自身之因缘,不论依何系统修学,必见其终极真实即佛陀所觉悟的真谛,即缘起无我,缘起性空之特质,所证的终极目标即证无我证空而解脱。
修心过程及完成觉悟后,广度众生,乃修学佛法者之责任与义务,不必多说自会履行。
\ 文 \ 继 程 法 师
马佛青总会宗教导师
马佛学院院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