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烦 中 弹 凡 】
\
修行者必怀众生
\
『明心见性』,是从凡入圣、转染成净、破迷启悟的境地。『心』,从昏昧而转为『明』净,自然能照『见』诸法的本『性』。所谓诸法本性,即万事万物——内而身心,外而人事物乃至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
\
文|释道一
\
挥别炎炎夏日,来到澄澈高爽的秋季。从正面视之,『秋』,蕴含着『禾谷熟』、『收成』;从景象想像,坐在小坡上吹着『秋风』望着『秋空』、时而环顾『秋水』旁的『秋田』,听着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的『秋吟』,那是多么写意啊!
历经了『春耕』的『翻土、犁田、播种』和『夏耘』的『锄田、拔草、抓害虫」,精勤地努力终于来到『秋收』的季节,心情额外轻松。犹如行者从发菩提心,到聆听大善知识所开示的安心伏心之妙法,更以三种布施修六度万行来守护三业向善向上,如此精勤如法而行,终究要守得云开见明月——明心见性——照见诸法实相!
思索,再次跨时空,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金刚般若法会,再去聆听世尊为我们开示『秋收』——到底明心见性者,是如何的?世尊悯念众生而与须菩提有了以下的对话:
(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夫由于无始以来的轮回,心被客尘所染,而长期处于昏暗之状况中,所以不仅不见世间万事万物的真实面貌,还要妄生种种颠倒想:无常计常、无我计我、非乐计乐、非净计净:处处执着,更因执着而生种种痛苦,求出无期。
『明心见性』后,有别于以上,已从凡入圣、转染成净、破迷启悟的境地。『心』,从昏昧而转为『明』净,自然能照『见』诸法的本『性』。所谓诸法本性,即万事万物——内而身心,外而人事物乃至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
以须菩提的根性而言,早已是明心见性的尊者,在金刚般若法会上,只不过是悲憨末世众生, 而代为我们向世尊请法。因此,应对世尊的提问,尊者必然是胸有成竹地作答,所给予的答案也得到了世尊的印可。
世尊特别举出一般人最感兴趣、最好奇的课题:见佛,来问须菩提:『一个明心见性者,还会以取着之心,见如来的种种身相吗?』须菩提明确地给予否定:『佛从缘起事相说有身相,然这身相的本体是自性不可得的。』世尊进而殷切叮咛,凡所有由缘而生起的法,也将由缘而灭,所以不应妄生执着,反之应看着是虚妄的。倘若能彻见这一切法(相)的空无自性(非相),则就照见诸法的本来面目(如来)了。』
简而概括之,经中所提『身相』、『所有相』及『诸相』,即包括了世间一切法:色法(物质) 、心法(精神)、器界(山河大地)及有情众生。经中所言『非身相』或『非相』,旨在传递『空无自性』的本然性。若诸法不是『空无自性』,那将会是永恒不变、自有自成了。凡夫将永远是凡夫、贫穷永远是贫穷、木头也永远不能制成木桌子、悲伤的心情也永远不会转好。幸亏诸法的本性是空无的,所以一切可随种种因缘而改变。『明心见性』者,不见别的,也不见什么奇特情况,就是打从内心『认可』、『体证』每一法的本然性:空无自性,所以经中说『见如来』。因为『如来』,有『觉知』、『真实体证』、『如实见』之意思,因此『见如来』亦可理解为『见诸法之真如本性』。
未明心见性者,亦可藉用此句,时时薰修,以长养般若,体证真实。今举应对『赞叹』为例: 若欲防护己心不为『赞叹』所动所染,即应时时提起正观:凡所有(赞叹)相,皆是虚妄。若见诸(赞叹)相,即非(赞叹)相,则能如理实见『赞叹相』(见如来)。同样地,再举『难过』及『毁谤』为例。凡所有(难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难过)相,即非(难过)相,则能如理实见『难过相』(见如来)。凡所有(毁谤)相,皆是虚妄。若见诸(毁谤)相,即非(毁谤)相,则能如理实见『毁谤相』(见如来)。
一切从生活细节去观照,不论合不合意的境界,若能时时提起般若正观,才能将正观变为身心及生活一部份。纵使再大的人生考验,才能以般若正观而迎对之!总而言之,心所对的一切境相,皆应如此观照薰修,以期实见诸法本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