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 心 人 间 】


茶汤中有


懂得禅茶一味的人,会互动交流,煮水温壶、沏茶泡茶、请客品茗,并渐渐进入其无味之境,一切皆如人生的哲理,全都孕藏在杯杯茶汤之中,从品茗当下则可了知其凡圣之殊途。 

|释宗宏



吾的茶房,命名为“养德茶轩”。是大儒学者曾昭旭教授提扁并撰联,此联充满着禅茶一味的意境。

上联写着“养性唯茶知茶唯客”、下联是“德机在味品味在心”。此联关键在于“养性”与“德机”。切切实实而不华,平平凡凡而不假,恰到好处。要以泡茶“养性”中提升咱们的品味,唯有“德机”而不是“心机”方能品出真味。懂得禅茶一味的人,会互动交流,煮水温壶、沏茶泡茶、请客品茗,并渐渐进入其无味之境,一切皆如人生的哲理,全都孕藏在杯杯茶汤之中,从品茗当下则可了知其凡圣之殊途。

其实,泡茶要具备四品:“人品、茶品、境品、水品”。

一、人品的修养最为重要,在于不断充实品修,可以逐渐的影响内心以外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品格修养,方能发挥出正面的能量。宋朝的无门和尚悟道:“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二、茶品包括“茶与壶”,要有优质的茶叶,也不能少一把好的紫砂壶。好壶方能将茶味逼出来,而且还能在茶汤中寻找到茶味和蕴味。假如你能将“茶与壶”运用得当,辨识“茶与壶”之优劣也属一门学问。有云:“心迷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三、境品皆由外而内去影响情绪的,不排除外在的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内在的情绪,而且又会生起磨练效用,触及内在的深层体悟。犹如,苏东坡的悟境:“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四、水品乃天地之精华,则“山高不碍白云飞,竹密何妨流水过。”一滴水,既来自十万八千里外。而且,我们取水泡茶,少不了要观微入圣,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汤。

在系列的演进之中,是否会形成一种惯性和执着呢!话说当年,有位茶僧,收藏了一把清中期的紫砂壶,并视为“宝贝”。每天都会使用此壶来泡茶,天天泡茶,天天养壶,日子越久,壶则养成润泽光亮,越常使用,心起染着。

某日,茶友相聚,茶僧又把心头爱“紫砂壶”拿出来泡茶,茶友们很好奇的问,此壶是甚么年代?后者得知清中期的壶,更想赏玩此壶。此时,茶僧一时兴起随手递壶给茶友观赏,提起手腕间,一不小心触碰到一把转动着的电风扇网,没想到人的自然反应,松手一放,茶壶落地,破碎开花。于是,壶盖还紧握在手里,内心的执着粉碎了,外在的心情沉寂了,忽然之间气氛凝固了,茶友们顿时默然无语,此时此刻,像禅宗公案似的;“打破虚妄执着梦,消失话语不言中。”当下的寂静,唤起本来的面目我是谁?

因此,让吾再想起德山禅师和点心婆婆的对话禅机。

昔日,德山禅师带上一本《金刚经青龙疏抄》去南方挑战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于是,到了南方的路上,在一家小店歇脚。此时,小店里的点心婆婆看到禅师的肩上背负如此多的经书,随口便问,是甚么经书呢?禅师说:是咱家多年研究的著作《金刚经青龙疏抄》。婆婆接着说,这样好吗!如果禅师能够答得上我老太婆的一个问题,点心任您吃个饱,我供养。于是乎,禅师信心满满的答应下来,《金刚经》是咱家的本科,老婆婆随您发问吧!老婆婆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禅师要吃点心,点的是那个心?”德山禅师愕然不知所对,对此一问,惭愧不已!在此时此刻,当下印证了南方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

您知道吗,在茶汤之中真有禅味呢!好好去品一杯茶吧!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