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 心 人 间 】
\
菩萨在人间
\
菩萨入世利生的展开,
是上求下化,为度众生,
令众生安乐。
其实,学佛者要发菩提心,
必需要有菩萨情操。
\
文|释宗宏
什么是「人间」?可知人在五趣中心,位居中央。上有快乐天堂,下有极苦地狱;两旁是畜生与饿鬼;为有情上升下堕的机纽。地狱有寒热苦;畜生有残杀苦;饿鬼有饥渴苦,实为苦多
于乐。天上享受虽比人间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种物质欲乐,精神定乐的陶醉,结果最终是堕落的。经典常说:「人身难得」的名句。
皆知:「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诸天是享乐主义者,不能警觉世间的苦难,不能策发向上,所以惟有堕落,不能获得真理与自由。
什么是「菩萨」?菩萨意译为「觉有情」。
菩萨入世利生的展开,是上求下化,为度众生,令众生安乐。其实,学佛者要发菩提心,必需要有菩萨情操:
1.菩萨情操为了升华我们的人格。
古德云:「人为万物之灵」。佛则说:「人人皆有佛性」。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菩萨先以做人为本,向善向上,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方能利行圆满。
2.菩萨情操为了净化我们的烦恼。
有人问:赵州禅师,有烦恼吗?答:「有」。再问:死后会往哪里去?答:「地狱去」。三问:大修行者为甚么会堕落到地狱去呢。答:「
不是业力,便是愿力。」所以说:「菩提烦恼一念间,觉与不觉地与天,常行正见正思惟,福德智慧自然添。」
3.菩萨情操为了扩大我们的心胸。
菩萨行者要有「宏观哲学」。却对于人、事、物这三方面问题,必需要从「深层觉照」、「广行时空」、「远近一心」的角度去切入主题,方能开拓心胸与视野。
一、何谓:「深层觉照」。即是「智慧如镜,烦恼如尘。」远古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命弟子们各作禅偈一首,试探弟子们的见证禅修悟性有多深。于时众弟子推崇大师兄神秀,并在墙上作了一首新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偈传遍寺里,于是慧能虽然不认识字,但 也能作一首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深层觉照」啊!
二、何谓:「广行时空」。正是维摩诘主张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契应华严境界:「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真正超越一切有相的时空,呈现出一片无我寂静的穹苍。
三、何谓:「远近一心」。天台宗称为「一念三千,不出一心」。修学佛法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 (涅槃寂静) 解脱。
4.菩萨情操为了庄严我们的世界。
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事」。恰如庐山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所以菩萨要「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因此,只要有人「能行能忍」,就可以转变一切条件。菩萨的精进,是无限的,广大的精进,修学不厌,教化不倦的。发心修学,救济有情,庄严国土,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不是声闻那样的为了有限目标,急求自了而努力的。
然而,净化自心,不但是为了自心净化,因为这才能从离欲无执的合理行为中,促进完成更合理的和乐善生。这样,菩萨又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如具备以上条件,菩萨在人间,便不是梦想而是理想进之成熟思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