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影|缘|
无声胜有声
挚的感情其实无需歇斯底里,无需大洒狗血,而好的导演以及好的剧本,是深邃安静但具力度与暗劲的,《约翰之子》就具备了以上的特质。
文|心然
前年的法国电影节播映的时段正好遇上大选期间,虽然共有十六部影片上映,当由于忙碌仅看了两部,但看了《约翰之子·TheKid》就觉得很心满意足了。
个人偏爱《约翰之子》的理由是,影片保持了法国电影惯有的风格,低调安静,余味无穷,暗劲十足。电影的氛围巧好如本届大选的氛围,外表显得如斯不动声色,但底下其实是暗流汹涌。
《约翰之子》讲的是老套的“父子情”,但故事的呈现却一点都不落俗套,用独特的叙述方式来诠释“父子情深”。
三十多岁的马修住在巴黎,虽喜爱文字创作,并曾出版一本推理小说,但与许多都市人一样,时间都奉献给工作。由于为工作过度拼命,导致妻子不满而分居,小儿子由妻子抚养。某日,他接到一通来自加拿大蒙特尔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其“父亲”好友,告知他其父亲日前意外溺死,嘱咐他出席葬礼。
其实,马修未曾见过“父亲”,8年前离世的母亲从小告诉他,他是“一夜情”的后果,并极少透露父亲的事项。马修心中一直对父亲有许多想象的情结,因此他决定出席父亲的葬礼。
父亲的好友皮埃尔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外表冷漠但对马修很关心,并招待他入住家中。马修很努力想从皮埃尔口中了解更多属于“父亲”的点滴,皮埃尔告知,他的母亲其实才是父亲的“一生最爱”,只是相逢恨晚,已有家室,两人无法生活在一起。皮埃尔给马修一幅名贵的油画,说是其父亲留给他的遗物,以及医诊时常用的耳筒作纪念。
马修执意要见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皮埃尔要求他不可揭露身分,以免造成对方家人的干扰,结果马修对两位兄弟大失所望——两兄弟关系不好常起争执,努力寻找父亲的“尸体”,只为了要提早领取保险费。从他们口中,马修也获知父亲有很多风流史,在失望之余,他决定提早回家。
马修在临走前夕才知道真相——皮埃尔才是他真正的父亲,患上癌症不打算用西医治疗的皮埃尔,编造了一个谎言来,以图能与心里一直念兹在兹的儿子见面。
电影处理“父子情”很低调,连两父子拥抱哭泣相认的场景也欠缺。皮埃尔在机场买了一个礼物送给孙子,并希望马修卖掉名画,换工作,以便能专心写作。马修则希望皮埃尔能来巴黎探望孙子,这暗示他希望父亲接受主流的西医治疗。
动人的“父子情”,尽在不言中,无声胜有声。
真挚的感情其实无需歇斯底里,无需大洒狗血,而好的导演以及好的剧本,是深邃安静但具力度与暗劲的,《约翰之子》就具备了以上的特质。
一般众生在面对困境时总渴望慈悲的菩萨能示现,但很多时候菩萨不会以具体形象显现,如《金刚经》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这并不代表菩萨没有听闻,祂以另一种方式提供相助,让苦难众生在困境中能安然度过。
在某意义上,“无相无形无声”远胜“有相有形有声”。
电影如此,修学道上也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