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 念 · 镜 · 公


缅怀师公忆当年

释明惟


师公将自己一生献给佛教,不求己得,只为利他,随顺因缘而慈悲度世。综观镜公长老一生的行谊,不外乎替“为佛教、为众生”,做了最佳的典范!

转载自《镜中岁月——镜盦长老纪念集》


上镜下盦长老于公元2000年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初六(正月十二日),安详舍报圆寂,直至今日,已过22个年头!师公走了!对于弟子及信众们而言,是最不愿面对,却也不得不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回想当时,我正在台湾求学,乍闻此一讯息时,内心不免涌上万般不舍之情,但只能强忍满盈眼眶的泪水,收拾心情,返回大马,悼念您老人家!

想起与师公之间的因缘,在1994至1997年之间;之后,离开观音亭,远赴台湾求学至今。1994年7月,自己以在家的身份住入观音亭;约三个月后,在众缘成熟之际,依止镜公长老的高足上悟下生法师座下,剃度出家。与师公的相处,虽然只有短短3年多的时光,但这期间,却也窥见老人家终其一生奉献于佛教──“为法、为教、为众生”的菩萨典范! 

师公自幼出家;于1947年间,与马来西亚之因缘成熟,从闽南来到大马,随缘随处弘化。1952年,于八打灵第四区买下一片土地,先建了几间简陋的平房,命名为“观音亭”。在当时,八打灵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市民反应冷淡;而师公却独具慧眼,力排众议,选择了八打灵。老人家曾于一篇文章中写道:“本亭创建伊如,即抱出家而积极入世原旨,不求处名山而摒绝人间烟火,反择毗于市尘,待辟之郊野天地──为谋接近人群,弘法较易收实效耳”。师公默默地在观音亭随缘度众,以待时节因缘成熟。随着居民的增多,前来观音亭的信众也日益增盛;而原有的几间平房便已不敷使用,师公遂与护法居士共议,筹画改建。于1967年,观音亭之重建竣工;是年7月22日,举行落成典礼。

“观音亭”,顾名思义,乃以弘扬观世音菩萨法门为要。因此老人家一生秉持着弘扬观世音菩萨法门,内存救苦救难的精神,外行自利利他之事业──观世间众生,寻声救苦,教化示导,于浩瀚无边的慈悲法海中拔苦与乐,以众人苦难为己难,流露出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契应于观音大士之随类应化、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大悲精神!

因此,老人家着手从事各种文化、教育、社会援助、慈善工作等。1971年,成立“八打灵观音亭福利会”,协助推动社会济助事业。数年后,由于济助工作范围日益扩大,于1976年三月,乃改组董事会,增聘董事,正式成立“观音亭福利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为积极推动教育兴学、布施贫困等福利工作,颇具绩效,广获好评。同时获得政府之核准,并豁免捐款基金者之所得税,因此善款源源不绝。并于每年卫塞节,捐助给个慈善机构团体、学校,同时建立不分种族之贫寒优秀子弟奖学金等,协助政府,作育英才。

于1975年,师公与本道长老、明智长老合力推动“首都佛教会”佛教大厦的兴建工作。会址在吉隆坡巴生路,楼高五层,巍峨肃穆,十分壮观。1978年工程竣工,同时也经政府立案通过,成为一个新的佛教团体。首都佛教会的宗旨,和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雪州分会一致,共同推广佛教,弘扬佛法,举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1988年,师公成立了观音亭图书馆,对外开放。这是大马规模最宏阔的佛教图书馆,也是享誉于华侨社会中藏书最多的中文图书馆。图书馆开放之初,即拥有佛教经典及一般图书共五万册以上。随着图书的增加,1990年藏书多达七万多册。其中多是师公多年的珍藏集,不藏私地全数捐给了图书馆,供信众及社会人士阅读。

为宣扬佛教菩萨大爱精神,镜盦长老于1992年九月创办了《慈悲》佛教季刊,更在《慈悲》杂志第三期开始发起“慈悲急救基金”,凝聚读者的力量,体现慈悲,救济贫苦的众生。

师公将自己一生献给佛教,不求己得,只为利他,随顺因缘而慈悲度世。综观镜公长老一生的行谊,不外乎替“为佛教、为众生”,做了最佳的典范!一如基金会成立之初,所立之宗旨,便是老人家最好的写照:

人生于世,数十寒暑,瞬息即逝,如昙花一现,南柯一梦。

然世道维艰,人命危促,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辄难幸免。

且世间战火连年,天灾不绝,哀鸿遍野,更怵目惊心,亟思赈济,

为吾人行菩萨道,修大悲行,正宜其时!


徒孙 明惟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