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 师 · 手 · 记
镜盦长老:
我只是个平凡的出家人
文|紫雪(星洲日报记者)
转载自《镜中岁月——镜盦长老纪念集》
50年代,政府欲开辟八打灵再也为首都的卫星市,当时独具慧眼的镜盦长老便开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三宝的种子。
1952年法缘成熟,镜盦长老创建八打灵观音亭,以一简陋的平房开始,默默耕耘,克难扎根,展志振兴如来家业。
由于法誉日隆,观音亭德名远播,善众接踵而至,原有之平房已无法容纳络绎不绝之信众,镜盦长老遂开始著手策划观音亭的扩建工作。
兴建教育中心
老师父之所以在今年发起兴建“教育中心”,是基于现有的儿童佛学班的上课场所已不敷应用,为了进一步推广佛法,老师父遂做出了增建观音亭的决定。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老师父如此倾全力于佛教的教育事业及慈悲布施等事业的发展呢?
“我9岁便出家,受的是正统式的丛林式教育,并且知道教育是推动社会繁荣及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在丛林里衣服越破烂是越好,但时代进步了,现今社会要发展教育必须拥有完善的硬体设施,另外也要以有系统的教育方式来推行。”
9岁出家的镜盦长老,至现年97高龄都未曾停止工作,我问老师父什么时候才想休息,老师父说:“等这两座教育中心落成之后,我才休息。”
这座教育中心在5月11日正式动工。预料,这项工程将在两年内完工,并将充做儿童佛学班上课用途,以及增设讲堂等设施,以便举办各项佛学生活营或禅修营之用。
无论是哪一个宗教团体,只要向老师父提出欲商借观音亭的卧佛殿做举办禅修营之用,他都会答应。
老师父说:“我一个人就只需要一个房间,占着这么大的地方有什么用处?”
创办佛教杂志
对于信徒的供养,师父更是悉数捐出。老师父一天只吃一餐,清晨4点起床打坐,他的早餐是一杯茶,再到观音亭处理一些事务,午餐就由信徒为他准备,就只这么一餐,直到晚上才再喝一杯茶。
在我国本土佛教团体里,创办类似教育中心的团体屈指可数,从老师父所做的贡献看来,不难发现他对“文字布施”的重视。 师父创办了《慈悲》佛教杂志,以文字传播佛陀所说之法,净化众生的心灵。
老师父也在每一年的卫塞节,不分种族及宗教,颁发奖学金予有需要的萃萃学子。
对于本人的事迹,老师父告知记者无需着墨太多,老师父不断的重复道:“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这一切都不是我一个人做的,都是观音亭所做的;甚至是当年获颁衔,我亦认为这是政府对本地佛教界的认同。”
未弘法不渡人
老师父说他从未弘法,也不会渡人,师父笑说:“我连自己都渡不了,又怎么渡他人呢?”“所谓佛渡有缘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广结善缘;佛陀时代,有一位老妇人就因与佛无缘,而无法得渡。一个人要广结善缘,给人希望,对人和乐。”
师父说,人,不是修一世就可得正果,要不停的修,不断的广结善缘啊!
看见如此多的发心人士支持观音亭大大小小的活动,我对老师父说:“师父,观音亭的福报真大。”
老师父笑着说,这么说就对了,是观音亭的福报大,不是他的福大啊!
重视文字布施
询及老师父,我国佛教的发展概况时,老师父慈祥的说道,近十几年来发心人士多,因此一般来说佛教的发展比起以往是有一定的发展。
但老师父也提及,如果要把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的话,除了佛教徒的发心外,如果要使佛法在我国大放异彩,还得胥视佛教徒是否能将佛法实践在生活中。
镜盦长老说,如果一个人成天的向你诉说佛陀如何的伟大,佛法是如何的富有哲理及启发性,任他口里可以如何滔滔不绝的道出佛法,但本身的行为却不清净也是妄然。这就是所谓的身教及言教都应配合。
“各个佛教团体或佛教,也可定期集会,共同检讨在过往日子中所推行的佛教活动,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框框里是无用的。”
另外,老师父提及“文字布施”的重要性,每一个佛教徒都要踏踏实实的学习佛法,布施则是其次;只有这样,佛教才会兴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