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尘 经 典 

出家人为何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梵语varsa,是佛教术语,也叫雨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

结夏安居就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期间,佛教出家僧人集中修行的制度。在结夏安居的期间,参加修行的僧人不得随意外出。

在《长阿含经》卷二《遊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等,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佛陀于四十五年间坐夏的地方。

结 夏 安 居 的 由 来

印度一年之中存在雨季,雨季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在雨季期间,草木繁茂,万物复苏,各种有情无情之生命活动欣欣向荣。由于长期下雨的原因,使僧人外出修行弘法都变得比较困难,再加上容易受蛇类蚊虫的侵袭,更是为了避免伤害到这些在雨季里大量繁殖的草木虫蚁,本着慈爱众生、悲悯有情之故,佛陀制定了安居这一制度,规定僧团在此期间聚居在一处,共同修行,不再外出。由于这段时间正好处于农历的夏天,所以又称为结夏。而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安居结束,就称为解夏。

结 夏 安 居 的 做 法

僧团成员平日分开居住在聚落。附近聚落的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旷野、荒凉之地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就近聚居于一起,一同持戒修行,既可以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也可以分享修行心得,在道业上共同进步。

在安居时,僧团会限定僧侣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称为结界。现在寺院安居时,事先也会举行一个结界的仪轨。除非有要事,并经僧团主持批准,僧侣不得离开僧团外出乞食,或独自别居。若真有要事,可向僧团请求,以七日、十五日为离开的期限,暂时请假外出。

安居期间,每半个月,由羯摩和尚召集僧团,作布萨羯摩。

先由长老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提醒僧侣不要违犯戒律,并要求僧侣自我反省,举出不正当的行为。有违反戒律的僧侣,可以在此时向大众忏悔,接受僧团的处份,这称为诵戒,或布萨。

接着,由大众推出一位长老主持僧团大会,民主讨论、表决僧团中的一些事务,经过僧团成员的一致同意,得出最终结果,称为羯摩,这是佛教中的一种民主议事制度。

在诵戒之后,僧侣可以各自依照自己的修行心得,在大众面前随意提出,与大众一同讨论,或者就自己安居期间所犯之错误主动在大众面前忏悔,称为自恣。或者指出他人不如法的行为,称为发露。

除了结夏安居之外,僧团另有冬安居的说法,即"坐腊",此为另一说,不过本质类似。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结冬参禅结夏讲经冬参夏讲制度。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元代以来,安居仪式都在安居开始前一天举办,由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近代安居仪式大多订在四月十五日当天举行,先行受筹法,其程序为:一、洒扫敷座;二、晨斋预白;三、鸣钟集僧;四、入堂恭摄;五、受筹羯磨;六、行筹白数。受筹法圆满后,第二天为安居正式开始(四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受筹法一样,要洒扫敷座、鸣钟集僧、行筹白数等,然后大众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别屋,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说毕返回大殿,等所有僧众作法圆满,共同礼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迁移,否则犯戒。即:一、起火燃烧;二、毒蛇骚扰;三、水淹;四、国土不准处;五、盗贼;六、眷属骚扰处;七、有女难处等。

安居圆满则称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后一晚,大家仍齐聚一堂,检讨各人在三个月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中国古代的丛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学院的生活,每日阅藏读经、禅修念佛,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的安居修行生活。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