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 门 公 案 】


禅 非 所 知



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通过禅宗公案,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智闲参沩山禅师,沩山问道:“听说你在百丈禅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真的吗?”


智闲:“不敢。”


沩山:“这是世间上聪明的辩解,对了生脱死,毫无助益,现在我问你: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智闲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甚久,故请示道:“请禅师为我解说。”


沩山:“我知道的,那是我的,不干你事,我若为你说破,你将来眼睛开时,会骂我的。”


智闲不得已,回寮翻遍所有经典,想从中找寻答案,但始终都不可得,故发誓说:“今生再也不研究佛

学了,作个到处行脚的云游僧吧!”


智闲于是辞别沩山,到南阳,看到慧忠国师的遗迹,就留了下来。有一天正在除草时,偶然弹起一块瓦砾,击中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智闲因而大悟,于是便回房沐浴焚香,遥拜沩山禅师道:“老师!您对我恩惠胜于父母。如果你那时为我说破这个秘密,哪里有今天的顿悟?”故写一诗偈寄给沩山禅师。偈云: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禅,不从慧解入门,而从体悟下手。


禅,不是言语说的,不是文字写的,各人说的是各人的,各人写的是各人的。禅,离开语言文字,向上一着,当可透个消息,参!

菩 提 本 无 树




当五祖弘忍想将大法衣钵传给弟子们继承的时候,先告诉弟子们每人各做一首偈子,然后从偈子中所呈现的境界来判别对方是否见道,见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钵,成为六祖。其中最受大众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家看了都称赞神秀禅师的境界很高,但是五祖弘忍禅师看了以后,却评价说:「诗词的文意是不错,但是尚未见道,还未开悟。」


这时在舂米房工作的惠能,半夜里也请人在墙上代写了一首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认为他才是见到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大法衣钵传给了他,成为禅宗的六祖大师。


从这两首偈子可以看出神秀的境界虽然很高,但是仍然不免于有相有为,有所造作,而惠能大师则体证“诸法无所得空”的智能,世间上的一切本来无所失,又何来所得呢?一个在“有”上用功夫,一个在“无”上见真章,难怪五祖要将衣钵传给惠能。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惠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哪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