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尘 道 场
·
佛本无相
为什么后来
又有了塑像?
如来是身,不可造作
释迦牟尼在世时,并不主张弟子们对他作形式上的崇拜,所以告诫弟子,修道觉悟乃为实业,如果不修圣道,即使天天见到佛陀,也难取正果。
佛教认为佛身不可造作,不可莫测,不可言长短,声音亦不可法测。如此,不造像更能体现对佛的尊重。
佛陀涅槃两百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兴佛法,以大象、佛脚印或菩提树等象征物喻示佛祖,纪念佛陀。这已经比佛陀涅槃时交代建舍利塔以寄托信徒们的怀念与崇敬又更具象了一步。
但作为印度佛教艺术的早期形态,依然没有人形佛像的出现,也没有文本佛经。
佛像出现、菩萨理念兴起、佛经文本成型、佛传和佛本生故事,都来自于犍陀罗的发展与再造。佛教石窟艺术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时,多数造像都呈现出显著的犍陀罗风格。
贵霜王朝 年代 2-3世纪 释迦牟尼佛像
地区 犍陀罗 材质 片岩 高 79.5 厘米
两汉之际佛教艺术东传入中国,早期的佛造像就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公元4-6世纪笈多王朝时代的泥塑也给佛造像的手势、坐姿奠定了基本范式。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说释迦牟尼具有奇异的32种特殊相貌与80种细微特点。在雕造佛像时要严格遵循,如法表现。
顶上雕有肉髻
眉间刻白毫
两耳垂肩
面容殊好
肩圆满
身广长
正立手过膝
身金色
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
面门圆满
妙好端严
眼相修长,如青莲花
双眉高朗,犹如半月
鼻高修直,鼻孔不现
耳轮阔大,成轮垂形长
颜貌舒泰,光显含笑
身体庄严,长大端直等。
如:顶上雕有肉髻
莫高窟第45窟唐代造像
眉间刻白毫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
两耳垂肩
面容殊好
供养菩萨 云冈石窟 北魏中期
肩圆满
身广长
正立手过膝
身金色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面门圆满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菩萨像
昙曜五窟,石刻艺术的顶峰
云冈石窟早期的昙曜五窟可谓是犍陀罗造像艺术东传中国后最优秀最典型的巅峰之作。
云冈石窟第20窟
云冈石窟第17窟右侧立佛为“通肩式”佛衣
袈裟的袒右肩、通肩式,袈裟的贴体与轻薄,都明显带有印度佛教雕刻艺术的因素。
龙门卢舍那大佛
如佛像的雕刻造型,体面分明,方圆饱满,线面结合,粗犷浑厚,雄浑大气的艺术特点,它又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审美特征,以及游牧民族的精神面貌。
是北魏王朝的皇家气派与帝王象征的风范的综合成果。中国佛造像一直在努力从“胡貌梵相”向“改梵为夏”转变,北魏王朝的云冈石窟推动了中国化的进程,并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造像艺术的顶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