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行进在农田和山路上

【 如 来 如 去 】

云南野象

集体北上17个月

终于有人

完整记录下来

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
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
一路北上,抵达昆明边界,
当地工作人员一路护送引导,

最终让它们平安回到西双版纳。

▲ 大象穿过沿途村镇

去年,这群出走的亚洲象火爆全球,
超1500家国内外媒体跟踪报道,
微博话题阅读超50亿次,
吸引了上亿人全程关注。

如今,我们重新关注这群大象的命运,
《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
记录了它们北移南返的完整过程,
在新闻报道外,
捕捉到了很多独家故事,
近距离呈现了大象家族的智慧与情感,
以及它们的现状。

▲ 大象家族充满人性,它们也会嬉戏打闹

我们采访了导演陈熠之,

她拍摄野生动物已有7年,

除了纪录片幕后的故事,

我们还聊了,

她对人象关系的思考,

以及作为一个女性导演,

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初衷和优势。

▲ 在户外拍摄的导演陈熠之

2020年6月份,我看到云南野象从西双版纳出走的新闻。当时有很多媒体和个人过去拍摄,但因为他们不了解亚洲象的习性,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安全事件,后来拍摄需要得到政府许可。我也一直在等机会。
我大学是学纪录片的,已经拍野生动物纪录片7年,比较有经验,去年6月份得到许可后,我们团队8个人就去拍了。

▲ 正在北迁的短鼻家族

其实亚洲象迁移并不罕见,这两年,我们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增强,亚洲象数量也随之增加。现在大概有300头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数量多了,它们就想“扩张领土”。

而且2020年云南罕见碰到旱季,降雨量减少,当时,和短鼻家族一起出走的亚洲象家族还有两个。

但一般而言,亚洲象只会在周围几个栖息地活动,不会走太远。所以这次罕见的出走事件就吸引了大家注意和好奇。我也非常想把整个过程拍下来。

▲ 工作人员正在监视大象的行进路线

在短鼻家族北上的前半段,主要是以人工护送为主,不会过多干涉它们的路线。只是会预测大象的前进方向,提前通知沿途村民做好防范。
现场有一个总指挥部,林草部门的专家、护林员、还有森林消防队员都全程跟着。很多护林员非常熟悉亚洲象的习性,甚至会用傣语跟亚洲象做一些简单交流。
一路上,他们通过无人机实时拍摄,判断大象的状态如何,也会适当做一些引导,让它们知道哪个方向是更好的路径。但很多时候“人算不如象算”,亚洲象还是选择走自己的路。

▲ 沿途用卡车封堵了大象的北上路线

大象北上到昆明边缘的时候,它们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当地工作人员开始引导它们南返。因为继续北上,已经没有适合它们的栖息地了,它们可能碰到生存危机,攻击人类。

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用卡车封堵,沿途撒些食物,设计了一条让它们南返的路。大象经过引导,调转了方向。

▲ 南返途中河流湍急

短鼻家族需要渡河,但两头幼象不能冒险

▲ 经过引导,短鼻家族选择信任人类

排队通过了元江大桥

在北上时,沿途河流处在枯水期,没有太大威胁,但南返的时候碰到雨季,河流水位上涨。短鼻家族里还有两头刚出生不久的小象,它们也不敢冒险。
由于不是原路返回,这次它们需要渡过元江,抵达对岸的路径只有一个——通过元江大桥。
引导象群过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正常来说,野生象是不可能过桥的,国际上也从没见过。尤其是这种人类修建的大型设施,它们甚至不愿意在旁边多作逗留。
大象过桥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信任人类。所以工作人员在它们途径的路上挖了一个水池,旁边还放了很多小水桶,设了临时招待所来表达友好。大象在水池停留了很久。
铺垫工作完成了,再用卡车堵住通道,引导它们上桥。
当时大家都很紧张,一晚上都盯着监视器看它们的反应,没想到最后短鼻家族还是选择相信了人类给它规划的路线。它们排着队过了桥,最后顺利回到了西双版纳。
它们这次折腾,政府总共派出了2.5万人做沿途保障,理赔就花了500多万。

▲ 大象在雨林里追逐玩耍

我们也跟拍了一些它们返回西双版纳后的画面。短鼻家族又见到了昔日的老朋友们,相比之下,这组冒险队员明显消瘦不少。

两头小象一出生就在路上跋涉,回到西双版纳时已经长大不少,而且它们似乎很喜欢这个第一次见到的家园,嬉戏追逐,玩儿得很开心。

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亚洲象,早就习惯了取食农作物,和村落相伴。经过这次北上冒险,它们应该不会随意离开了。

▲ 大象的热成像画面

为了捕捉到更多独家故事,和新闻里没有报道过的画面,我们采取了多种拍摄方式。

有三个地面拍摄小组,随时等待时机。此外还有一直跟着大象的无人机小组。夜晚的拍摄主要依赖技术,用热成像的方法。

▲ 在短鼻家族队伍中

侦查象在前

幼象永远被保护在中间,警卫象在最后

在近距离跟拍的过程中,我发现大象的确非常有智慧。

比如短鼻家族很有分工意识。家族中有保姆象,警卫象,还有侦查象。大象过峨山时,它们便派出了侦查象下到山脚,它来回往返三趟,丈量并观察整个县城的情况。最后短鼻家族才选定了其中一条路线。

后来我们通过地图看,发现它们穿越县城的路径,确实是两座山之间最短的。

▲ 母象用鼻子将小象拱出了水池

▲ 大象用象牙和象足在水池边挖出了一条通道

大象离开自己原本的栖息地,一路不会非常顺利,越往北,越靠近人类生活区域,水源越难找。有一次,4头象为了喝水,走进了一个3米深的人工蓄水池。它们被困在水池,只能伸出鼻子呼吸。

它们在水里挣扎了一整晚。因为其中还有一头幼象,情况非常危急。就在现场工作人员准备出动救援的时候,我们通过镜头发现,母象竟然用鼻子将小象拱出了水池。

随后,小象跑到一旁的山脚下呼唤同伴下来,水池里两头亚成年公象用象牙和象足开凿水泥,在水池边硬生生挖出了一条通道,大象全体得救。它们很聪明也很团结,当时我们都很感动。


▲ 地面团队远远地跟拍大象

▲ 拍摄团队与大象狭路相逢

我和大象还有过一次非常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印象深刻。

一般来说,人象间的安全距离是100到200米,这样才能确保遇到危险时及时逃离。

我们的拍摄车队一直和亚洲象保持着1到2公里的距离,确保跟得上,也不让它们紧张。无人机会跟在它们身侧或身后,不干扰它们对路线的判断。

不过也会跟丢它们,比如有一次大雾天,无人机找不到大象的位置,大家必须驱车去山上找。

上山后,我们接到现场工作人员的消息,说大象就在前方位置。我们就熄火坐在车里。我正迷惑,两头三米高的母象突然从雾里走出来,它们中间还夹着一头小象。

我当时很担心,怕它们会朝我们的车冲过来。假如它们判断我们是危险的,或许一脚就能把我们的车踩扁。或许因为它们带着小象,竟然立刻调转方向又回到了雾里。

那一刻,我很受触动。那两头母象是智慧,隐忍和包容的。它们没有轻举妄动,会优先考虑孩子的安全,选择退让。

—— 待续
自述:陈熠之
编辑:张雅兰
责编:倪楚娇

转载自|一条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