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主讲人出席《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综合讨论,解决出席民众的疑惑。

[  特 · 别 · 报 · 导  ]

AI有如佛的五眼
迎向智慧世代
·
自2014年主办第四届世界佛教居士论坛的5年后,
再次主办佛教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
论坛汇集来自16个国家的法师、专家学者、居士大德,
以佛法的正知见来回应当代佛教社群及
社会大众所面对的挑战与生命议题。
·
廖德来采访、摄影

朋猜法师在《Dhamma Propag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分享地狱的故事,也强调人工智能可作为弘法工具,但不能解决身心的困苦,还需以佛法作为依据。

大宝科技执行长张韶芹(右一)分享《从脑电波验证禅修状态看佛法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趋势》,通过华灵(右二)身体力行测试脑波频率的电子仪器,希望将之运用到生活,协助人们提升专注力。右一为主持人许毓贤。

自2014年主办第四届世界佛教居士论坛的5年后,再次主办佛教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论坛汇集来自16个国家的法师、专家学者、居士大德,以佛法的正知见来回应当代佛教社群及社会大众所面对的挑战与生命议题。

(马六甲14日讯)第五届世界居士佛教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于2019年11月8日至10日在马六甲爱法摩法度假村圆满举行,吸引了近600名海内外长老大德、佛团领袖、专业人士等信徒的出席,聆听28位分享者对佛教与人工智能的真知灼见。

面对21世纪物质化、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时代大变迁,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耀长老认为,要以弘法与教育、科技与创新、组织管理与永续经营、文化艺术与青年、慈善福利与社会公义来回应当代佛教所面临的挑战与课题。

他深知物慾的追求和科技的崇拜无法填补人类内心的无助与恐慌,心灵寄託唯有宗教信仰教化的这一良药,“因此佛教不能故步自封,不能以对立敌视的态度面对新时代。”

王书优(左二)主持《主题发表》环节,由郑振煌(左一)主讲《佛教的未来在AI》,净耀长老(左二)主讲《人工智能AI时代的佛教弘化》,堪和法师(右一)主讲《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Help in Buddhism Propagation》。

“盖佛教弘传、佛法宣扬当与时俱进,学会运用新媒体平台,善于创新连结、拥抱变革,将佛教教义随应时代传播,以迎向智慧世代。”
AI 佛教管理:加强团体的知识管理
台湾妙泉寺住持修懿法师觉得,佛教在新世纪的角色任务,应加强团体组织的知识管理与运作,建立各种精緻性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人才,为社会群体建构正见行动力与共同价值规范,进而建立社会和谐的互动模式,相对性亦为国家带动整合性的竞争力。
“全球佛教团体皆各有其发展的舞台,宗教使命之实现和资源管理运用,倘若建构于‘共同资源’与‘共享经验’的平台累积,必促进佛教弘法宣教之提昇与佛教整体发展教品质。”
马来西亚居士总会总会长蔡明田认为,无论是寺庙和居士组织,应以佛教事务为先,佛法弘扬为最,社会服务为次,对佛教发展佛法传承并要有永续的理念,前瞻性的宏愿,这样才是佛教永续经营之道。
他认为,居士林以慈悲喜捨的精神,以慈善、福利、文化、教育为社会大众服务,以出世间法为修行,以入世间法服务群众,此为居士佛教信仰内涵。
AI 修持:中道行才是佛弟子本色
台湾中华维鬘学会主席郑振煌面对AI 的态度是捨中道的知见与行履,即非佛子。
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是不可避免的文明走向,全然的拥抱或盲目地拒绝都是偏见,必也中道见、中道行才是佛弟子的本色,而如何善用资讯技术,成为弘法人的必修功课。
“佛法属于名言施设的资讯,自应在第一义悉檀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佛法资讯,以适用不同时代、地区、根机的众生,达到最高效益的弘法功能。”
他说,学大乘法门,首先要发大菩提心,亦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众生无边,烦恼无尽,法门无量,佛道无上,这就有赖于资讯的无限搜集。
“从前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诉诸神通或佛的一切智智,聊作修行的目标。但在当今AI的时代,快速而全面地搜集整体资讯,并加以积累、分析和判断,再也不是梦想。”
他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佛法资讯的取得与分析是轻而易举的事,难的是在实践。
“戒定慧三学必须透过闻思修的落实,而闻思可以借助AI,只有‘修’必须亲作亲为,连佛菩萨都帮不了忙。”

曾广志强调,人工智慧的世代更需要关注发扬人文、人本与人间佛教的特性。

林财兴认为在AI时代,企业需参考佛经中“四依四不依”,呼应佛经中“真空妙有”的精义。
尤芳达说,不管在什么时代,科技如何昌明,人心或智能机器人的心,都需要更好的静心、净心,才有望观自在而安住。

藏传佛教翻译家王振威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说法,即科学没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瞎子,换言之,人工智能(世间 AI)没有觉醒整合(Awakened Integration)就是个无法正确前进的跛子;而当代佛法若失去了掌握 AI 的契机,也必然是个前途暗澹无光的瞎子。

他认为,佛法的修行及证悟,能把握当下人工智能时空之缘起及空性,创造出一个具足觉知及整合智慧(Awakened Integral Spirituality)的美好未来。

为了从世间AI达到佛法AI,首先是具有与时并进的创建和先见之明,随时准备好去修正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概念,要对世间AI的科技发展有所掌握乃至于超越,不得不和佛法的宗旨相互呼应和整合,也就是一切都必须由内而外,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启示,以达到华严经上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大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世间AI的进展,那佛法能够藉由AI的进步而如日中天、普传十方的日子也不远了。”

他说,其二是让自己的世界裡充满慈悲和智慧,让世间AI 成为我们佛法 AI 的扩大器和踏脚石;去自利利他、自他圆满;使其成为大乘菩萨道上的质量、资粮和证量;AI 是“无碍”和“大爱” 的 AI 而不是悲哀。

“以热诚及进取的态度来追求和弘扬佛法,不论在音乐、艺术、弘法、教育等,欲以AI 科技为大方便者;应该掌握时代的契机而善加发挥自身的潜能来利乐大众。”

Abbot of Gotama Insight Mediation center创办人堪和法师觉得,人工智能将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僧侣和佛教徒的弘法工作,把佛法从城市传播至乡村的角落。

法师提醒,仅凭人工智能是不够的,因为它仅支持人们学习和搜索资讯,无法帮助和指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人工智能,以减轻精神痛苦。

“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和精进(Viriya)两种方法结合,以此在这一生取得成就。”

AI弘法:做好点亮人类心性工作

世界佛教联盟会秘书长赖吉阳在认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确实在佛教的传播和教育领域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认为,这些机器僧没有人的意识、美德及戒律,而这些特征扮演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人们的功德,影响他们对佛法的修行,以及功德、业力及轮回的累积。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使用,将导致人们减少对僧侣的敬重,也会随着时间大幅减少僧侣的数量。

来自泰国的世界佛教联合会会长庞才比丘坦言,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们拥有舒适生活,免于身体或经济上的痛苦,也可以作为弘扬佛法的好工具,但人们仍从物质、经济、社会等领域遭受痛苦,因此需要以佛法如八正道来给予解决。

韩国佛教总指宗教育院长华灵认为,人们不需恐惧看待人工智能机器人出世,也不要太多的期望。

印度宝莱坞演员兼导演Gagan Malik分享自己因主演了《佛陀传》而成为佛教徒的心路历程。

“佛弟子只管挺身站出来做好点亮人类心性的工作。当人的心识光明了,人工智能也自然运用在善好的层面上。为了迎接这样的时代,我们佛弟子要坚持修持身心,尽心尽力弘扬佛法,努力建设幸福社会,这就是我们恒久不变的使命。 ”

AI时代的静修:提升自觉和专注

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觉得人们运用科技来提升自觉和专注,是一件很好的事。

他举例,在欧美很受欢迎的“Headspace”静心手机应用,适合活在科技世界里想要修习内心宁静的现代人,在手机里定时发出正念钟声,能提醒人们提起内心的专注。

“其他如网上的经典选读或法师宣讲,或手机上的佛书阅读,甚至网上宣扬善心的视频和社群媒体的善心分享,都是在网上的盏盏明灯,时常提醒我们保持正念,培养慈心,觉察内心的起伏,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和信息泛滥的网上世界里。”

他认为,在手机盛行的年代,人们开始碎片化自己的时间,机不离手,不善于专注而常常胡思乱想。

“国际知名作家Daniel Goleman的著作《专注》强调,现今人类随时可接触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以及来自社区媒体各种传自朋友、同事、亲戚或群组的信息和多媒体内容,在这种信息泛滥的环境,人们开始被这些信息驱使,难于把自己的精神专注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相处方面,使得脑筋与情绪无时无刻都受到信息的左右难于宁静,所以大家要重新学习专注,活在当下。 ”

“我们不晓得未来的科技发展会如何,但未来是否所有的人的起心动念都可以从外部探知,而因此可以有更好的人心交流,或把人心植入到机器人里来永续生命,都是很难预测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不管在什么时代,科技如何昌明,人心或智能机器人的心,都需要更好的静心、净心,才有望观自在而安住。 ”

《科技与创新》场次的主持人和主讲人合照。左起是许毓贤、林财兴、华灵;右起是尤芳达、张韶芹及缅甸仰光阿比达磨副校长宁宁艾。
AI 企业:秉持包容、同理、接受态度
台湾盟立自动化公司自动控制事业协理林财兴针对AI时代,提出企业相应的“四依四不依”蓝海策略,即依义不依语(AI解析),学佛应找出真实义,不执着于语言文字,引申到企业产品制造或销售一样应善用AI科技,来解析大数据的有效资讯,再决定方向。
“AI有如佛的五眼,如果公司能善用AI的大数据解析能力,从制造产品的方法、流程、材料、制作中找出品质的关键点,或者从消费者行为中找出购买意愿的关联性,那生产或销售产品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是依智不依识(AI配方),学佛最重视运用智慧破迷开悟,而企业也是一样,应善用AI来组合最佳的制程或配方,以取代传统老师父的经验法则。
“企业设计或制造产品,不要依循传统老师父的经验法则,应善用AI来组合出最佳的制程或配方,特别近代以AI製造蔚为风潮的当下,如何达到高品质与个性化生产的需求,依智不依识的心法尤其显得重要。”
《文化、艺术与青年》场次的主持人与主讲人合影。他们分别是《佛教与艺术》的尤东暐(左起)、曾广志、《佛教与部落文化》的尼拉洛辰、Gagan Malik、蔡明田、王书优及主持人陈爱梅。
其三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AI价值),了义是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譬如《愣严经》、《华严经》、《法华经》都是了义经,而凡人处理巨量资料与推理能力都有极限,如何善用AI强大的推估能力,全面性地评估产品的价值或生命週期,应是企业掌握价值与创造利润非常重要的方法了。
“其四是依法不依人(AI管理),企业的管理要避免个人强烈主观意识型态领导,应善用数据管理,而做为属下也应善尽数据查察工作,如发现主管因偏离事实会损害公司利益,应据理以争。
他强调,身处全球竞争与贸易保护主义横行的时代,企业需参考佛经中“四依四不依”对应之蓝海策略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企业产值与员工的工作内容质量,甚或进一步创造新的营利与管理模式,呼应佛经中“真空妙有”的精义,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不执着于传统的技术与製造概念,先空其心再让创意浮现,自然妙智横生。
澳洲Griffith大学医学院高级讲师曾广志的教学团队在过去10年设计了名为MaRIS的教学模式(Chan,2019)。
他说,MaRIS的元素包括M=Mindfulness正念、aR=Affective Reflection 情感性反思、I=Impactive Experiecne冲击体验及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文化、艺术与青年》场次的主持人与主讲人合影。他们分别是《佛教与艺术》的尤东暐(左起)、曾广志、《佛教与部落文化》的尼拉洛辰、Gagan Malik、蔡明田、王书优及主持人陈爱梅。
“MaRIS教学模式可和佛法中的闻思修相互配合运用。闻就是接受外在的讯息,思就是内在的反省,修则是具体的实践,学员能在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把心安住,在接受讯息的当下对自己的身心反应和心绪起伏有所觉察。”
“对应人工智能时代,大家对人工智慧的世代更需要关注发扬人文、人本与人间佛教的特性,强调老实修行的重要性;秉持包容、同理、接受及启发的态度,应当落实教学相长,开创全球化佛法弘扬的新页。”
自2014年主办第四届世界佛教居士论坛的5年后,再次主办第五届论坛汇集来自16个国家的法师、专家学者、居士大德,以佛法的正知见来回应当代佛教社群及社会大众所面对的挑战与生命议题。这项论坛主办单位是马来西亚佛教居士总会主办,马六甲佛教居士林承办,支持单位是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及世界佛教徒联盟会,马六甲人生佛学中心、佛教联谊会、马六甲佛教青年协会、马佛总淡边支会及居总属下全国各个团体参与协办。

取自《慈悲》第107期

欢 迎 订 阅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