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主讲人出席《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综合讨论,解决出席民众的疑惑。
[ 特 · 别 · 报 · 导 ]
朋猜法师在《Dhamma Propag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分享地狱的故事,也强调人工智能可作为弘法工具,但不能解决身心的困苦,还需以佛法作为依据。
大宝科技执行长张韶芹(右一)分享《从脑电波验证禅修状态看佛法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趋势》,通过华灵(右二)身体力行测试脑波频率的电子仪器,希望将之运用到生活,协助人们提升专注力。右一为主持人许毓贤。
自2014年主办第四届世界佛教居士论坛的5年后,再次主办佛教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论坛汇集来自16个国家的法师、专家学者、居士大德,以佛法的正知见来回应当代佛教社群及社会大众所面对的挑战与生命议题。
(马六甲14日讯)第五届世界居士佛教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弘化》于2019年11月8日至10日在马六甲爱法摩法度假村圆满举行,吸引了近600名海内外长老大德、佛团领袖、专业人士等信徒的出席,聆听28位分享者对佛教与人工智能的真知灼见。
面对21世纪物质化、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时代大变迁,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耀长老认为,要以弘法与教育、科技与创新、组织管理与永续经营、文化艺术与青年、慈善福利与社会公义来回应当代佛教所面临的挑战与课题。
他深知物慾的追求和科技的崇拜无法填补人类内心的无助与恐慌,心灵寄託唯有宗教信仰教化的这一良药,“因此佛教不能故步自封,不能以对立敌视的态度面对新时代。”
王书优(左二)主持《主题发表》环节,由郑振煌(左一)主讲《佛教的未来在AI》,净耀长老(左二)主讲《人工智能AI时代的佛教弘化》,堪和法师(右一)主讲《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Help in Buddhism Propagation》。
曾广志强调,人工智慧的世代更需要关注发扬人文、人本与人间佛教的特性。
藏传佛教翻译家王振威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说法,即科学没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瞎子,换言之,人工智能(世间 AI)没有觉醒整合(Awakened Integration)就是个无法正确前进的跛子;而当代佛法若失去了掌握 AI 的契机,也必然是个前途暗澹无光的瞎子。
他认为,佛法的修行及证悟,能把握当下人工智能时空之缘起及空性,创造出一个具足觉知及整合智慧(Awakened Integral Spirituality)的美好未来。
为了从世间AI达到佛法AI,首先是具有与时并进的创建和先见之明,随时准备好去修正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概念,要对世间AI的科技发展有所掌握乃至于超越,不得不和佛法的宗旨相互呼应和整合,也就是一切都必须由内而外,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启示,以达到华严经上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大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世间AI的进展,那佛法能够藉由AI的进步而如日中天、普传十方的日子也不远了。”
他说,其二是让自己的世界裡充满慈悲和智慧,让世间AI 成为我们佛法 AI 的扩大器和踏脚石;去自利利他、自他圆满;使其成为大乘菩萨道上的质量、资粮和证量;AI 是“无碍”和“大爱” 的 AI 而不是悲哀。
“以热诚及进取的态度来追求和弘扬佛法,不论在音乐、艺术、弘法、教育等,欲以AI 科技为大方便者;应该掌握时代的契机而善加发挥自身的潜能来利乐大众。”
Abbot of Gotama Insight Mediation center创办人堪和法师觉得,人工智能将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僧侣和佛教徒的弘法工作,把佛法从城市传播至乡村的角落。
法师提醒,仅凭人工智能是不够的,因为它仅支持人们学习和搜索资讯,无法帮助和指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人工智能,以减轻精神痛苦。
“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和精进(Viriya)两种方法结合,以此在这一生取得成就。”
AI弘法:做好点亮人类心性工作
世界佛教联盟会秘书长赖吉阳在认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确实在佛教的传播和教育领域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认为,这些机器僧没有人的意识、美德及戒律,而这些特征扮演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人们的功德,影响他们对佛法的修行,以及功德、业力及轮回的累积。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使用,将导致人们减少对僧侣的敬重,也会随着时间大幅减少僧侣的数量。
来自泰国的世界佛教联合会会长庞才比丘坦言,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们拥有舒适生活,免于身体或经济上的痛苦,也可以作为弘扬佛法的好工具,但人们仍从物质、经济、社会等领域遭受痛苦,因此需要以佛法如八正道来给予解决。
韩国佛教总指宗教育院长华灵认为,人们不需恐惧看待人工智能机器人出世,也不要太多的期望。
印度宝莱坞演员兼导演Gagan Malik分享自己因主演了《佛陀传》而成为佛教徒的心路历程。
“佛弟子只管挺身站出来做好点亮人类心性的工作。当人的心识光明了,人工智能也自然运用在善好的层面上。为了迎接这样的时代,我们佛弟子要坚持修持身心,尽心尽力弘扬佛法,努力建设幸福社会,这就是我们恒久不变的使命。 ”
AI时代的静修:提升自觉和专注
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觉得人们运用科技来提升自觉和专注,是一件很好的事。
他举例,在欧美很受欢迎的“Headspace”静心手机应用,适合活在科技世界里想要修习内心宁静的现代人,在手机里定时发出正念钟声,能提醒人们提起内心的专注。
“其他如网上的经典选读或法师宣讲,或手机上的佛书阅读,甚至网上宣扬善心的视频和社群媒体的善心分享,都是在网上的盏盏明灯,时常提醒我们保持正念,培养慈心,觉察内心的起伏,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和信息泛滥的网上世界里。”
他认为,在手机盛行的年代,人们开始碎片化自己的时间,机不离手,不善于专注而常常胡思乱想。
“国际知名作家Daniel Goleman的著作《专注》强调,现今人类随时可接触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以及来自社区媒体各种传自朋友、同事、亲戚或群组的信息和多媒体内容,在这种信息泛滥的环境,人们开始被这些信息驱使,难于把自己的精神专注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相处方面,使得脑筋与情绪无时无刻都受到信息的左右难于宁静,所以大家要重新学习专注,活在当下。 ”
“我们不晓得未来的科技发展会如何,但未来是否所有的人的起心动念都可以从外部探知,而因此可以有更好的人心交流,或把人心植入到机器人里来永续生命,都是很难预测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不管在什么时代,科技如何昌明,人心或智能机器人的心,都需要更好的静心、净心,才有望观自在而安住。 ”
取自《慈悲》第107期
欢 迎 订 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