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闻监狱经 |
监 狱 经 之 狱 官 狱 友 篇
等的当儿,就聊开了…
常劝慰囚友,
别期待他人了解自己的心境,
期待的心会令自己的痛苦加剧。
踏进监狱大门,第一个印象是「等」。初到监狱探访,最大考验也是「等」,因为这种「等」没有时限,总之等就是!
他们知道你来,却不会赶快安排;那时你只好苦等。
十多年来的监狱探访,也等得习以为常了。
监狱大门依然原貌不变,改变的是等人的地方。连会见死囚的地点,仿拂永远不固定似,没个真正落脚处。
囚犯须苦等狱官检查后方能出来见我。而重重关卡都要狱官带领着,来到这关还要等下一关的安排。前后三关,每一关都需要你耐心等待。此外还得经过八个铁门的开关,过后还是要等,直到囚友被正式带过来为止。
每次到来,我必然要接受「苦等」的招待。相反的,如果来者是律师或狱官,即刻就为他办妥。也许我是宗教师,慢慢安排也不急。可是和囚犯交谈的时限却又那么准时,时间到就等不及要你离开。
囚犯对这种苦等应该见怪不怪,据了解,打从他们关进来的第一天,就必须蹲跪着苦等狱官为他们办各种入狱手续,犹如无奈的难民。即使服刑期满出狱的当儿,还要他们等上老半天方能正式踏出狱门正式结束苦等的监狱生涯。与囚犯相比,我和他们同样受到苦等的招待。不同的 是我可以选择站着或坐下,也比他们更快更准时踏出狱门。不只是我要学习这种苦等训练,那些来探狱的家属们无一悻免。不难理解监狱不是酒店,我们也不是贵宾,苦等是理所当然的,只要心念一转,即能安忍于现状。
每当面临苦等时,我都会善用时间,注意呼吸、摄心或看书写字。早期还会去催促狱官:安排了没?如今我已懒得去催。这是他们惯性的工作环境,也是我惯常的苦等处境。
我熟悉了苦等的地方,也和狱官们熟络了。我发现监狱里有个现象,初来探访者定会被刁难,来久了就成了狱官的朋友般,见到面都显得格外亲切,仿佛任何话题都可以聊开似的。
交谈中发现许多狱官不了解佛教。他们掏出的问题都是针对电影和传媒中所见所闻的现象,对佛教教理一概不知。虽然如此,却惊喜的发现他们可以接受佛教的说法,同时也承认佛教教义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大有差别。我常打趣的说:「我只是在解答你们的问题,别误会我是在向你们传教!」
其中有位涵养不错的狱官对我的到来极好奇。以他的经验,一般到监狱布教的宗教师都是瞬息万变的,唯独我风雨不改。他趁我在苦等的当儿,直言无讳询问我以下的问题:
1・你能原谅囚犯犯错,若有一天你犯错了,社会 人士或囚犯都不原谅你,你会怎样?
答:如果我真的犯错,我会承担所犯的一切。犯错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来原谅。错就是错,对即是对。最重要的是别再重犯。
2・你是否能接受他们所犯的过错?如果他们犯了错,再到回你身边向你学习,你是否愿意继续给予他们指引?
答:我实在找不到任何理由不去接受他们的过错。忏悔在他,涵养在我;惭愧在我,勇气在他。单纯的接受他们的过错,让他们重新改过,一切只因我是学佛者。谁能回首,便得彼岸,他们若不回头,我又能做些什么?
3・假如他们从你身上学会许多佛法,没做好事,反而在生活里制造许多牵连到你的问题,你怎样看待这种遭遇?
答:教导学生,只凭一颗单纯心:希望他学会佛法后,能拾弃无始以来的习气而懂得照顾自己。假如他学会照顾自己,自然懂得如何照顾别人,感恩、念恩、报恩的心就依此而生。如果他无法照顾自己,又怎能照顾别人?他不能照顾他人,惭愧的是我,因为我教导无方,不能使他更懂得照顾自己。
4・如果有一天,你因为善知识而走上了光明大道;但是,回过头却发现这个善知识反而退步了,你有什么感受?
答:对善知识曾给予我的指引,我会深深感恩。这份恩情穷极一生也无法报尽;因为他,我才能日夜受益,连亲近我的众生也从中得益。如果善知识因一念之差,面对阴沟里翻船的际遇,正是考验我的心,检视我的行,更是落实我学习真功夫的报恩时候。
5・怎样才算是有涵养的人?
答:如佛陀所说:他能堪忍、诚恳、正直、柔和与不慢,并以宽容、慈爱的心对待众生。涵养好,不只在他人身旁表现良好;而是在面对众生做错或做对时,内心依然能够展现诚恳、正直、谦恭、柔和与不慢的态度跟他们相处如故。
另外若发觉他人在各方面比自己强,能心无忌妒随喜,并谦恭的向他学习。相反的,若发现他人犯错,而能包容其污点及不排斤,依然给予关心与护持。若有人具备如此意境,才能称为具涵养的人。
6・某人因为看到师父的宗教师身份,所以才尊敬师父所说的每一句话。这样的心态正确吗?
答:若他真的以尊敬心来听,他应该听完后就拿来用。宗教教义听了而不用,对他无益,对我也没什么受益。
我的身份不因他人的尊敬就因此提高,也不因我不被尊敬,就因此失去我的身份。我的立场是:
学佛者应有自觉力,不因他人的尊敬与否而每天被牵着鼻子走。我只关心自己是否失去尊敬他人的心,这才重要。
7・外面的人无法了解囚犯的心境。你怎样可以理解他们的处境呢?
答:若要了解他人心境,就得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际遇,才得以领会。这是肯定的。
我时常劝慰囚友,别期待他人了解自己的心境,期待的心会令自己的痛苦加剧。活在不同的因缘便有不同的意境,我只能运用「自省内心,再反观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哲理来关心和理解他们的心情。这其实就是佛法中的「自通之法」自觉法门。直接从根本下手,通过自觉,体会自己在执着邪见与烦恼时所带来的祸患,及拾弃邪见与烦恼时所带来的喜悦。具备「自通」的观照力,便能理解众生是如何因自己的邪见与烦恼而痛苦了。
回想起他的提问,内心体会到:
1.要成为善知识,确实不容易。
2.要指引一个一窍不通的众生,并耐心引导他上路,就如善护一个婴孩,从无助的稚龄到长大成人,过程呕心沥血,辛苦非常。
3.要从原谅一个人提升到包容任何人,就要看个人的心胸有多广。
4.能够从「承认自己过错」,踏前一步到「勇于改过」,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一般上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他人的「功」,而难以忍受他人的「过」。举凡犯错的人、多会受自己的邪见与烦恼所煎熬,这已经够痛苦:因他们的过失,未来的苦果正等着他承受。面对这样的众生,难道还忍心对他落井下石,再度伤害吗?虽说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屡次的对「功」与「过」分清界线,赏罚分明。追根究底,都是因为一般人难以接受自己的「过」,而容易接受自己的「功」,使内心反射出「厌他恶、妒他善」的习性,令人无法再进入「悲悯他人之恶,随喜他人之善」的广大胸怀。
身为人师,不得不注意这种微细的心念,安忍于自他的「过」,耐心等待自他的改过,在过程中允许自他有适度的时间与空间调整身心。佛教常说的「缘起」,不就告诉我们万事的成就有待因缘的成熟吗?自他的 「功」与「过」的呈现,也是缘起的。既然如此,何必对自他的「功」得意忘形,而咄咄逼人于自他的「过」!?
认清这一点,生活中多体恤他人的「过」,多欣赏他人的「功」;渐渐的我们就会发现到,自己已能勇敢面对自己的「过」,谦虚承认自己的「功」。从中反射出来的心力又能包容他人的「过」,随喜他人的「功」。因此面对任何犯错,无论是自己或他人,只要对「自通自觉之法」入微观察,内心就会变得如大地般,如实的接受自己,慈悲的包容一切众生。
接下来就是以实际行动,耐心等待他人的知错,无怨等待他人的改过。与「苦等」相比,这算是「安等」吧!
文 / 开 照 长 老
开照比丘,196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于1987年在槟城洪福寺出家,再到泰国受比丘戒。1987-1990就读于马来西亚佛学院。现任马来西亚沙巴寂静禅林长老团成员,并身兼新加坡护法苑的宗教导师。
1988年开始走入木寇山槟城的监狱,与囚犯谈话、讲经。四年后,在一群死囚的要求下,他来到了加影。每周一早上九时,他将准时出现在加影监狱。在几十年的监狱弘法,他的慈悲不知软化了多少身陷囹圄,手脚戴着重重镣铐的硬汉子,进而皈依佛教。
开照法师除了到监狱弘法, 也常被邀请到国内各大专院校主持佛学营及举办静修营、禅修营、护法营、短期出家体验营, 渡化青年学佛。他的连珠妙语源于他的慈悲和智慧的修持,更来自他非凡的关怀人间的丰厚阅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