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 近 善 知 识 】
·
永觉比丘——
无私愿力不可思议
·
任何人发愿,
就要践履誓愿,
不然的话,
心愿必然会落空,
无法实现。
永觉比丘难得从泰国回来马来西亚,在接受《慈悲》采访时,他讲述了一些亲身经历与体验,这些真实的故事,生动真切,带出鲜明的教育意义,有如醍醐灌顶,值得省思。
永觉比丘早年毕业于吉隆坡艺术学院,过后在新娘屋(即今天的婚纱店)担任专业摄影师,为双双对对的爱侣拍摄结婚纪念照。摄影是他的专长,是他的专业,更是他的最爱。他接受摄影专业的课程,经历摄影工作的磨练,从中培养出非常敏锐的视觉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美妙的画面,摄取珍贵的镜头。
永觉比丘:愿力不可思议。我们发愿,首先必须是善愿,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个人有所求,满足自己的贪嗔痴。(摄影:普普)
奖金捐给寺庙佛团
他在鹤鸣寺学佛,参加过马佛青的组织,佛教六度波罗蜜鼓励善信布施,他在就业以后,不时捐款给寺庙和佛教团体。那段时期,他常常参与摄影比赛,他曾经发愿,参加比赛夺奖,他会把奖金捐给寺庙,或佛教团体。根据他的统计,他前后拿下的摄影比赛奖项,不少过40项,其中由绿野集团于1990年主办的首届亚洲摄影比赛,奖金最丰厚,冠军奖金高达一万令吉。他成功的摘下这个大奖,实现誓愿,把奖金全数捐给了当时正在筹募建筑基金的鹤鸣寺,奖杯、奖状则留下自己保存。
参加摄影比赛,他成为常胜军;夺奖,对他来讲,好比囊中取物,轻而易举,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一个摄影比赛,他甚至囊括多个优胜奖,满载而归。
给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摄影比赛,成绩揭晓,出乎意料之外的,他的参赛作品竟然全军覆没,名落孙山。
这个事实,带给他不小的冲击,内心充满疑惑,于是他想要寻找答案。他开车到摄影比赛优胜作品展示现场去,看看得奖作品,艺术造诣和水准,到底有多高深。当他一一观赏了所有的得奖作品之后,发觉这些作品的艺术造诣,并不比自己的作品出色,他在内心里责怪评判员不具水准,缺乏鉴赏能力。
他在驾车回家的路上,内心愤愤不平。突然间,他灵光一闪,想起上一回摄影比赛,他得到一笔一千五百令吉的奖金,因为工作、生活比较忙碌,忘了将它捐献出去。他没有实现承诺,这才是他这次参加比赛落选的原因。从这次的亲身体验,他有了顿悟,任何人发愿,就要践履誓愿,不然的话,心愿必然会落空,无法实现。当他将那笔奖金捐献出去之后,他参加摄影比赛,继续得奖。
永觉比丘成立了一个基金从事领养孤儿和教育的福利工作。
永觉比丘又讲述了另外的故事:
他到阿姜查开设专门训练外国弟子的国际丛林受戒,修学期满,他获准出外参学,他与几位同修道友选择到泰北美宏颂山地去修行,住在山洞里。邻近的居民,是边境山地的少数民族和缅甸难民,他们都非常贫困,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那么恭敬的供养出家的僧人。
有一天清晨,他和多位同修出外化缘,来到一个边境山地的集落,居民寥寥无几,一位母亲走出他们破漏的住屋(屋顶已经穿洞,可以望见青天白云),她手上捧着一个破旧的食盘,盘里盛着白饭,她身边的孩子,满脸污垢,衣不蔽体,紧牵他母亲的衣裙,从山坡上一步一步向他们走近,给他们几位出家僧人供养食物,母亲身边的孩子并不理睬他们这几位僧人,眼神却直望着母亲盘里的白饭,这情景触动了永觉比丘敏锐的视觉,他深刻的体会到孩子正在挨受饥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