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月 镜 花 】
\
出家前后
\
在这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遗迹上,
珍惜当下的因缘,
就是对这些修行的长辈献上了最恭敬的礼仪。
\
许多人对于出家人选择了出世离俗的修道生活感到好奇,他们往往喜欢询问法师有关其出家的原因及动机。他们认为法师大多是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情,或者受到了挫折,又或有什么事情想不通,所以才会选择出家。
他们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毕竟现在是末法时代,大家对三宝的了解及恭敬都不够。这些人没有看到佛法的殊胜,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往往只是一些世俗僧而已。真正出家的人不是想不通而出家,反而是想通了才出家,就像佛陀在还是太子的时期,因为看到了人间的老病死之苦,以及发现可以通过修道来离苦得乐的事实,而毅然地放下荣华富贵、捨下了俗家情缘,出家修道,终成人天导师,宇宙之光。
其实,在佛法最兴盛的唐朝,一个人想要出家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他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其次必须等到朝廷宣布剃度的讯息,以及获得有知名人士的保举参加考核,最后还要通过政府的考试,才能获得政府授予获度牒,成为出家人。
获得了度牒的出家人,拥有许多的福利,例如他们不需要去服徭役,不需要缴税,他们可以自由地云游四方,不需要向地方政府申请路引(类似签证的证明书),并且携带的东西可免税过关。甚至在国家兴盛的时候,政府会赠与他们田地,以田地的收入来供养他们,让他们能安心地修道及办道。由此可见,出家曽经是一件非常珍贵以及荣耀的事情。
不过,在戒律松懈的现代,以及在没有政府考核、遴选及监管下,出家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鱼目混珠的情况,导致世人对出家人的印象及评价不高。
其实,一个人出家的动机,无论是真正的想通了,还是逃避问题,如因为失恋、婚姻不如意,或者事业失败来出家,又或者逃避现实,想要混日子,乃至想学神通等因素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在出家之后,必须认真思考要如何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他们须要在出家后,放下过去的哀怨情仇,时时反观自照,并且愿意接受善知识的调教,以便改变自己的思维,转变世俗的心态,真正地投入僧人的角色,走上出家的正轨。如果他们愿意接受上述的道理,并且精进地实践,他们就能承担如来家业,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当然,也有一些人还是会顽固地保持他们的俗世的习气,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不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心放在法上,没有智慧及能力超越烦恼。
这就是一般的居士或社会人士为何会看到不同类型的法师。他们会发现有的僧人习气甚重,让人起烦恼,有的出家人俗气不轻,让人瞧不起,当然,也有高洁庄严的法师,令人肃然起敬,以及德行崇高的高僧,让人敬仰佩服。因此,我们在跟随法师学习时,必须以智慧去观察,从中选择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而在面对那些行为不如法,或者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对象的出家人,也不需要传播他们的坏话,造作口业,只要敬而远之就好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个人在出家之前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无论他是好人或坏人、富翁或穷人,皇族或贱籍,甚至带着任何的动机或想法来出家,是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关键的还是他应该在出家之后就放下万缘,收摄身心,认真地学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将此身心奉尘刹,好好地学佛修行,精进地为佛教贡献,为众生服务,弘法利生,广度有情。
\ 图 与 文 \ 性 道 法 师
世界是我们的教室,把心灵的触角放远,从参学、摄影中,发现我们的真心本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