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 门 公 案 】


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通过禅宗公案,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婆子显神通


麻谷和归宗、南泉等人结伴去参拜牛头宗的径山道钦禅师,路上遇到了一位婆子。禅师们经常和婆子有道悟上的机锋互对赵州堪过老太婆,德山禅师曾被婆子点过心,现在师兄弟三人就遇上了一位很难对付的婆子。三人向婆子打听:“去径山的路怎么走?"

"直着走吧。”婆子说。哪里有什么直路走呢,和尚们马上明白碰上了对手。便又问:“前面的河能过吗?""不湿脚。”婆子的回答很怪,过河不湿脚,除非飞过去,但婆子指的是心念,不是指脚。禅家们说:吃得一辈子饭,却不要粘过一粒米。心执著于吃饭就会粘到米里去;不执著便没有吃饭这回事,这是“无住”的吃饭。

麻谷又指着近旁的稻田说:"上岸的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好,下岸的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差呢?"

"好也罢,坏也罢,都得被螃蟹吃了去。”婆子说。好坏一样,同归于无,还分什么岸上岸下呢?农家婆子出语干练,机锋往返,兴意无穷。麻谷提了提鼻子说:“禾好香。"“没气息。”婆子说。稻禾本无气息香与不香是你心造的幻觉。麻谷问:“婆住在什么处?""只在这里。”婆子说。时时刻刻就是你们眼前的婆子,除了“这一个”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婆子。好人啦坏人啦,干过什么啦,姓甚名谁啦等等,这些都是知见思索的东西,都不真实。僧人间经常用问住处等话头来考问人,居住之住与“无住”之“住”同字,故可用作双关语。婆子的回答很妙,不落把柄.麻谷三人与婆子说着话,来到茶店。婆子给三人煎好了茶,拿了壶和茶碗三只,走到和尚们的茶桌前说:“三位和尚,茶好了, 但有个条件:能显出神通的才能吃这碗茶。

喝茶还要什么神通呢?三人一时间相对而视,莫名其妙。

正狐疑间,婆子高声说道:“我给你们显个神通看看!”说着拈起茶碗,倒了茶,径自走了。

三人这才恍然大悟!茶端上来了,茶具也齐备,剩下的事只有倒茶喝水,这不是很自然、很简易的道理吗?和尚们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被婆子“显神通”的话给作弄了。婆子这叫偷营劫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禅家常说平常心是道,道在吃饭穿衣、拉屎撒尿等等,口头上这么说谁都会,但在需要这些简单平常的道理时,却总难守住这简易平凡的“平常心”。婆子说了一句“神通”,和尚们大概就去想什么念经动地、手指放光等灵异的事了。但这些东西就实说并不管你的吃饭穿衣,并不帮助你实实在在地生存。至道简易,至道平常,生活的真理就在生活中。佛经中有则故事,有一个流浪儿,离家出走时父亲曾在他的衣服里缝上一颗无价明珠,但这位流浪汉四处寻找生活的富有,却从没想到自己身上就有他所寻觅的东西,因此穷愁潦倒。麻谷等三位和尚眼前就是如此,他们因去想什么灵异的“神通”,而不去正视倒茶喝水这点简易的事理,因而干渴。

禅宗以至全部的佛教都是追求生存的智慧,人总喝不到水是要干死的,水来就喝的道理非常简单。婆子用“神通”的字眼考问他们对这点生活道理的看守,并没有过分之处。因为,能不受任何干扰,坚实地按生活的实际去完成生命的过程,就是神通。这就是禅,这就是明心见性所要达到的至上之境。



作圆本是佛门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常“惺惺”着,但禅是至广至大的生活之道,“惺惺”着,还要“历历”着。这三位大和尚竟被一位婆子一点喝茶的道理难住了。

麻谷也和归宗等禅师一样,法嗣不盛,只有良遂等能克继师德。



欢迎点击 ⬇️
慈悲电子杂志(订阅)https://forms.gle/oVfN3M6bWqYfXanq5 
慈悲网(赞助)https://forms.gle/1n2H61AFfqCGRcXd9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